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肛门周围病变的声像图特点及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及经腹检查盆腔时注意后方直肠病变。方法应用经腔内阴式探头和(或)高频探头检查肛门周围病变69例,作声像图描述及术前定位。结果超声检查69例共检出59肛周脓肿,复合型肛周脓肿8例,肛瘘2例,肛周脓肿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楚,内壁粗糙不均,脓腔回声可见点状回声,加压后可见点状回声流动,CDFI病变周边血运丰富。瘘管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无回声或混合回声区,病灶区域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扫查病灶周缘区可发现瘘管、瘘管的数目及瘘口位置。结论超声检查用于肛周病变的诊断,能够区分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定位方面具有良好的直观性,对查明瘘管、瘘管的数目及瘘口位置能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直肠癌在男性癌症发病率中排第五位,在女性癌症发病率中排第三位,是我国居民主要的肿瘤死因之一。而直肠黏膜渗液FH检测在诊断直肠癌前病变直肠癌中有较好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本文就对此展开探讨。

  • 标签: 直肠癌前病变 直肠癌 直肠黏膜渗液FH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ESD与EMR治疗结直肠早期病变的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方法挑选40例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进行本次的研究,按手术方法,将其均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接受EMR(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对于治疗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和复发率均比参照组好,数据对比差异为P<0.05,但其手术时间比参照组长(P<0.05)。结论ESD治疗结直肠早期病变的效果较好,对于大直径的病变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是一种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ESD EMR 结直肠早期病变 护理干预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直肠下段较大广基占位性病变(良性病变,和原位癌)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强生吻合器切除广基占位性病变。结果16例患者术后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8例,直肠炎症性息肉2例,直肠腺瘤恶变2例,直肠癌3例,直肠类癌1例,均未发生远处和局部转移;16例患者经治疗后,门诊随访1年,均无复发,治愈率为100%。结论吻合器技术治疗直肠广基占位性病变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肛门 直肠下段 病变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7月间收治的60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验,并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与病理的诊断结果相似度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患者的黏膜表面结构进行观察,对于结直肠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

  • 标签: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结直肠病变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在结直肠普通型腺瘤、锯齿状病变/息肉、炎性病变相关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系列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直肠炎症性肠病相关性良性病变和息肉病进行阐述。结合原来分类,根据病变的组织形态学、发生机制和相关遗传学特征不同,建议将结直肠非浸润性上皮性病变分为6类病理组织学类型。对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的相关概念及进展进行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有较明确的癌前病变,进展成为癌需要约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较充分时间进行早期诊断。应加强对其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预警、预防和精准筛查、诊治全链条研究,包括继续探索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监控高危人群,寻找更加简便、成本效益优越、接受度高、敏感性、特异性最佳的筛查方法,应用于人群筛查,以期提高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异质性病变,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广基锯齿状病变、广基锯齿状病变伴异型增生、传统锯齿状腺瘤、锯齿状管状绒毛状腺瘤和无法分类型锯齿状腺瘤6大组织学类型。这些锯齿状病变近年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新进展,作者通过对这类病变的典型形态学、不同组织学亚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的总结和病例分析,强调这些病变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60例患者,使用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观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情况,同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来分析患者是非肿瘤性息肉或者结直肠肿瘤性的情况。结果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通过对不同大小息肉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特异度方面来诊断息肉的病变情况,诊断的准确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能有效地辨别患者是否存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情况,有利于患者接受及时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 结直肠息肉样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现年轻化趋势。结直肠癌是为数不多的采用适当筛查方法可以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从而通过适宜临床干预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恶性疾病。肠镜为公认的筛查金标准,但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成为大规模筛查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常用及近年来新的无创实验诊断技术,介绍了各项技术在结直肠癌早诊和癌前病变筛查方面的优缺点,旨在为个人、医疗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选择检查方法和制定筛查策略提供参考。

  • 标签: 结直肠癌 实验诊断技术 早期诊断 癌前病变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EUS及手术切除后病理学确诊的229例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病变的位置分布、种类、EUS特征及EUS初步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变部位以直肠[44.98%(103/229)]、升结肠[15.28%(35/229)]常见。病理结果显示病变以脂肪瘤最常见[34.93%(80/229)],部位以横结肠[22.50%(18/80)]、升结肠[20.00%(16/80)]为主;其次为神经内分泌瘤[33.63%(77/229)],部位以直肠[96.10%(74/77)]为主;再次为囊肿[18.78%(43/229)]。EUS下229例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215例,黏膜肌层11例,固有肌层3例。EUS诊断与病理结果整体诊断符合率为89.08%(204/229),EUS诊断符合率脂肪瘤为100.00%(80/80)、气囊肿为5/5、间质瘤为3/3、神经内分泌瘤为81.82%(72/88)、囊肿为89.13%(41/46)、平滑肌瘤为1/4、淋巴管瘤为2/5,颗粒细胞瘤、神经纤维瘤均为0。结论EUS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等具有较准确的诊断,但对颗粒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少见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

  • 标签: 诊断 腔内超声检查 结直肠肿瘤 黏膜下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筛查起始年龄对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进展期病变检出的影响。方法基于浙江省嘉善县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项目,以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两轮筛查中初筛阳性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剔除信息不全者后,最终分别纳入27 130例和31 205例。采用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的样条分析拟合高危人群进展期病变检出率的年龄变化趋势。进一步计算50、45和40岁3种不同起始年龄的进展期病变检出率和需镜检人数,并采用χ2拟合优度检验比较检出率差异。结果两轮筛查分别有21 077例(77.69%)和25 249例(80.91%)参与了肠镜检查,分别检出结直肠进展期病变(癌与进展期腺瘤)1 097例(52.05‰)和1 151例(45.59‰)。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趋势检验P<0.05),且第一轮检出率显著高于第二轮(P<0.05)。分别以50、45和40岁为起始年龄的结直肠进展期病变检出率在第一轮筛查中依次为61.11‰、56.14‰和52.05‰,在第二轮中依次为49.10‰、46.75‰和45.59‰。χ2拟合优度检验表明,以40岁为起始年龄的进展期病变检出率显著低于以50岁为起始年龄的进展期病变检出率(P<0.05)。相应地,50、45和40岁3种起始年龄每检出1例进展期病变的需镜检人数在第一和第二轮筛查中分别为17、18、20人和21、22、22人。结论结直肠进展期病变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因此,筛查起始年龄提前会使进展期病变检出率减小,但实际差异有限。

  • 标签: 结直肠癌 筛查 起始年龄 检出收益
  • 简介:摘要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以往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近10年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恶性潜能,锯齿状途径被认为是除腺瘤—癌、炎症—异型增生—癌变、de novo癌途径外新的结直肠癌癌变途径。据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锯齿状病变分为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3种类型。由于锯齿状病变具有相对特异的癌变途径及内镜下特点,本文对其恶变机制及内镜下诊治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内窥镜检查 锯齿状病变 癌变机制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鉴于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并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多个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定义、预防、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多个部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结直肠癌 预防 筛查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P53在结直肠增生性息肉、传统腺瘤、锯齿状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希望能够间接证实传统型锯齿状通路的存在。方法复习大庆油田总医院2007~2009年的结直肠息肉标本,重新诊断锯齿状腺瘤,选取增生性息肉60例、锯齿状腺瘤60例、传统腺瘤60例、腺癌60例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P53,统计分析各种病变之间表达的差异。结果P53组阳性表达分别为增生性息肉13%(8/60),锯齿状腺瘤53%(32/60),传统腺瘤65%(39/60),腺癌95%(57/60)。组间方差分析比较锯齿状腺瘤P53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低于腺癌(p<0.05)。锯齿状腺瘤与普通性腺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53在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说明随着锯齿状病变中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凋亡作用也同步降低。使癌变的可能增加。从而间接证明了锯齿状成瘤通路可能存在。

  • 标签: 锯齿状病变 结直肠 免疫组化 P53 凋亡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粪便隐血阳性的发生率,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病变的预测意义。方法:使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检测2007年03月~2007年06月于我院肾脏科就诊的176例CKD患者和同期我院体检中心18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粪便隐血阳性发生率,同时对CKD患者的临床、生化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CKD患者IFOBT阳性率17%,180例正常对照组IFOBT阳性率5%,CKD组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3.236,P〈0.01)。CKD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105.59±27.03)g/dlvs(121.00±25.62)g/dl,P〈0.05],血沉[(59.77±32.91)mm/hvs(9.54±3.21)mm/h,P〈0.05]、血肌酐[203.75(74.50~567.25)μmol/Lvs68.00(45.00~95.00)μmol/L,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CKD组中,IFOBT阳性的患者与IFOBT阴性的患者相比,年龄大(P〈0.01)、血沉升高(P〈0.05)、C反应蛋白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P〈0.01)降低。IFOBT阳性患者血红蛋白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降低,血沉、血磷、iPTH随GFR下降而升高。相关法分析显示CKD患者IFOBT检测值与GFR(r=-0.191,P〈0.05)呈负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5)。对CKD患者IFOBT阳性的30例患者行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结肠癌2例(6.7%),结直肠腺瘤性息肉11例(36.7%),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4例(13.3%),出血性肠炎9例(30%),4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13.3%)。结论:CKD患者易发生结直肠出血性疾病,随着患者GFR的下降,发生病变的几率升高。而IFOBT是可行有效地检测方法,对于CKD患者结直肠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 慢性肾脏病 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