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群中第2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有效方法治疗这种慢性疾病。心脏神经体显像可以直观显示心脏交感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状态,是评价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的灵敏指标,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PD尤为重要。笔者重点阐述了心脏神经体显像在诊断与鉴别诊断PD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帕金森病 心脏成像技术 交感神经系统 感觉感受器细胞
  • 简介:摘要4例以颅神经累起病的儿童淋巴瘤,2例患儿以进行性视力下降为突出表现,1例表现为进行性听力下降,1例患儿在进行性视力下降同时伴有面神经麻痹,起病至确诊历时40~45 d。4例患儿在诊断明确后予以相应化疗方案后神经累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以颅神经累起病的儿童淋巴瘤疾病早期与其他疾病鉴别困难,容易误诊,如及早确诊并进行综合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背根神经受压(CCD)对大鼠脊髓背角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和CCD组,其中假手术组9只,CCD组33只。按照术后时间点不同,将CCD组细分为术后1 d组(6只)、术后3 d组(6只)、术后7 d组(9只)、术后14 d组(6只)、术后28 d组(6只)。术前及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术后1 d、3 d、7 d、14 d、28 d,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活化的β-连环蛋白(active β-caten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术后7 d,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的核转位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CCD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CCD术后各时间点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CCD术后7 d,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CD术后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表达增多且发生核转位,星形胶质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CCD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中显著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脊髓背角
  • 简介: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锅炉作为热能源的主要供应设备,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锅炉是设备运行的动力源,一旦其受压元件出现故障,直接关乎着锅炉的安全运行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本文就锅炉受压元件的故障,综合锅炉应用的相关准则与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维修质量控制要点。旨在锅炉出现故障时有效提升锅炉检测与维修工作。

  • 标签: 锅炉 受压元件 维修质量 控制要点
  • 简介:摘要: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发展对其构件的力学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受压构件承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得到一种廉价可靠的冷弯薄壁型钢受压构件,本文介绍了封闭组合式受压构件及其设计方法。通过对相关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了此类构件在受压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及影响因素,并给出了考虑构件制造成本的设计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此类构件的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 标签: 冷弯薄壁型钢 受压构件 设计规则 试验研究 数值模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干预对肩关节镜手术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施常规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降温组和升温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术中受压界面皮肤实施降温干预,升温组则实施升温干预。观察手术不同时间段各组温度变化和差异,比较术后72 h各组PI的发生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价值。结果三组麻醉前、手术开始时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升温组术中、术后受压界面皮肤温度明显高于降温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降温组PI总发生率最高,与升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术中受压界面平均皮肤温度在预测PI中的AUC为0.423(0.329,0.518),最佳截断值为35.635时,敏感性为81.80%,特异性为78.90%。结论对术中患者受压界面皮肤温度实施有效干预,可以降低术后PI的发生率。

  • 标签: 受压界面 皮肤温度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手术联合椎体成形术+125I粒子植入术(SSVPI)治疗肺腺癌脊柱转移并脊髓受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间在我院诊治的22例肺腺癌脊柱转移并脊髓受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经后路SSVPI术,术后常规化疗及靶向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ECOG分级和VA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在脊髓功能、体力功能和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胸椎平均植入125I粒子25.3颗,腰椎平均植入125I粒子33.2颗,病椎骨水泥平均注射3.62 ml。术前2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损害症状,术后16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P < 0.05)。22例患者术后第1、3、6个月的VAS评分和ECOG分级均低于术前(P < 0.05);22例患者中除了5例患者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和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外,均未出现气胸、肺栓塞、放射性脊髓炎和二次脊髓受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SSVPI术治疗肺腺癌脊柱转移并脊髓受压患者不仅能够改善脊髓功能状态、重建脊柱稳定和缓解疼痛,同时可以通过组织间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增加局部抗肿瘤效果,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邻近多节段脊柱转移患者的手术方案。

  • 标签: 肺腺癌 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 分离手术 椎体成形术 125I粒子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侵及多组脑神经和马尾神经神经淋巴瘤病患者。该患者为32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马尾综合征。脑神经和腰椎MRI表现为多组脑神经及马尾神经明显增粗呈均匀明显强化,扩散加权成像表现为扩散受限明显,符合典型神经淋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由于神经淋巴瘤病在临床罕见,早期诊断困难,故当怀疑是此病时,应尽早进行MRI、活体组织检查。该患者经过骨髓穿刺和全面脑脊液检查后最终确诊为神经淋巴瘤病。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神经淋巴瘤病 脑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于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保护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2年5月确诊入院的听神经瘤患者(n=45),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23例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面神经功能保留、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 。结果 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肿瘤全切率及面神经解剖保留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听神经瘤 神经电生理检测 面神经保护 肿瘤
  • 简介:摘要周围神经缺损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治疗原则为恢复神经的连续性。自体神经移植是目前临床上修复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但自体神经移植的诸多弊端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神经修复材料逐渐应用于临床,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初步证实。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采用神经移植材料修复神经缺损进行综述。

  • 标签: 周围神经缺损 神经移植材料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欧洲神经病学会/周围神经协会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神经病(CIDP)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新指南更加贴近临床实用,对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更新,内容涉及CIDP的临床分型、电生理诊断标准以及免疫治疗、周围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测和神经活组织检查在CIDP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对抗郎飞结和结旁抗体、抗髓鞘相关糖蛋白抗体的检测也提出了建议,建议对CIDP患者常规检测M蛋白;并对目前CIDP的治疗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在此文中对其更新之处作一介绍。

  • 标签: 多发性神经根性神经病,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 指南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腰骶丛神经影像诊断中扩散加权神经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5名接受腰骶部检查的病人进行研究,让病人分别接受MRIPROSET检查和DW MRN检查。结果:MRI PROSET对腰骶丛神经显示率为100%,在显示效果上明显强过DW MR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SET可清楚的展现腰骶神经根,神经根病变。DW MRN在腰骶丛神经累增粗和信号增高方面具有显著的敏感性,通过MIP所构成的3D图像能够清除的展现腰骶丛节后神经。结论:采用DW MRN 能够全方位的展现腰骶丛神经和节后神经。PROSET联合DW MRN进行使用,可让腰骶丛神经病变在准确成像下直接进行诊断。

  • 标签: 腰骶丛神经 磁共振成像 选择性激励技术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牵拉纵向技术对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用。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组进行观察,观察组采用传统牵拉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牵拉纵向技术进行治疗,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患者NPQ、VAS、JOA评分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神经牵拉纵向技术,神经根性颈椎病,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特发性面瘫是电生理治疗常见疾病之一,常表现为急性进展面部表情肌麻痹,常因后遗症影响患者面部外表形象,加重患者心理负担[1]。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重度神经损害特发性面瘫患者50例,从症状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入手,分析与神经电生理之间的关系,将其分析结果作为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现分析如下。

  • 标签: 重度神经 特发性面瘫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一类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及视野损害的疾病,迄今仍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神经保护及神经再生作为新的治疗策略备受关注,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通路、促进轴突生长以及利用干细胞移植综合改善等多种方式避免视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及建立新的神经回路。大量研究将这一治疗策略尝试应用至NAION患者或NAION动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近年来针对NAION神经保护、神经再生策略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进行综述,以期为NAION的治疗提供研究方向,以及为深入、优化试验的开展提供启示。

  • 标签: 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治疗 神经保护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2只成年雄性健康CX3CR1—/GFP转基因杂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14 d组,每组8只。视神经损伤组均在左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不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每根视神经取3张切片(30 μm),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在距离眼球端500 μm处拍摄图像,比较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4组小胶质细胞数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和14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数目分别为(438±16)个/mm2、(323±15)个/mm2、(1 252±107)个/mm2、(1 474±113)个/mm2。视神经损伤7、14 d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1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对照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较小,分枝细长并向四周伸展。视神经损伤1 d组,小胶质细胞分枝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7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排列较紊乱,存在少量细胞聚集现象,分枝短而粗,且越靠近细胞核分枝越粗,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视神经损伤14 d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与损伤7 d组类似。结论:小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初期数目减少,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样。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 小胶质细胞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及面神经保护的经验,探讨手术技巧,以提高肿瘤切除效果及面神经功能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34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对64例面神经组和70例非电生理监测组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两组肿瘤切除率和面神经保存情况,并对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监测组58例(90.63%)完全切除,6例(9.37%)未完全切除,60例(93.75%)术中解剖保留;非监测组62例(88.57%)完全切除,8例(11.43%)未完全切除,56例(80.00%)术中保留。术后3个月和1年,监测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非监测组(P

  • 标签: 听神经瘤 显微切除 面神经保护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