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迫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肢静脉CT造影(CTV)的263例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V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4例、女119例,年龄18~88(61.9±11.9)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45、46~55、56~65、66~75和≥76岁组。在CTV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点及受压点近心端、远心端各1 cm处的前后径D1、D2、D3,并计算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率(Dsr)。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左侧Dsr。依据左侧Dsr值将狭窄程度分为Dsr<25%、25%≤Dsr<50%、Dsr≥50%,评估不同狭窄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263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Dsr为22.0%(13.5%,31.8%),其中Dsr≥50% 21例(8.0%),25%≤Dsr<50% 77例(29.3%),Dsr<25% 165例(62.7%)。男性18~45、46~55、56~65、66~75、≥76岁组Dsr分别为34.6%±16.7%、25.8%±14.8%、20.0%±11.6%、16.6%±10.9%、17.2%(13.8%,21.1%),女性分别为24.6%(21.7%,41.8%)、24.4%(19.9%,33.0%)、27.6%±18.2%、22.7%±18.6%、16.9%±13.5%。总体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Z=-2.165, 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仅56~65岁组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t=-2.199, P<0.05),其余各年龄组Dsr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Ds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8, P<0.01);两两比较显示,18~45岁组的Dsr明显大于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年龄组间D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间D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2, P>0.05)。男性、女性及总体Ds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男性=-0.305、r女性=-0.244、r总体=-0.272, P<0.01)。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且为负相关(χ2=13.215, R=-0.225, P值均<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年轻男性患者Dsr最大。对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检查左髂总静脉受压情况,狭窄率≥50%时应同时行左侧髂总静脉血管腔内治疗,解除左侧髂总静脉压迫情况。

  • 标签: 静脉曲张 左髂总静脉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静脉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IDPCT成像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 57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分成两组,在急诊介入治疗前,分别实施双期联合扫描成像(观察组)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照组)检查,判断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实施联合扫描成像方法后,观察组患者检查总有效率、成像图像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双期联合扫描成像方法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患者急诊治疗前确诊和急诊方案制定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髂静脉 急诊 介入治疗 双期联合扫描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98例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6例患者术后并发血栓形成。11例对侧形成血栓原因为支架进入下腔静脉过深影响对侧血流;同侧5例血栓形成,1例由于支架支撑力不够受压后被压扁狭窄引起、1例由于支架移位原狭窄部位裸露仍存在、1例由于支架尺寸选择不对病变部位未能完全覆盖引起、2例支架无狭窄病变部位覆盖良好形成血栓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自身易栓加之支架异物和预防血栓不到位引起。认为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血栓形成主要原因为支架置入操作问题,但也有少数是由于患者自身原因引起的血栓形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生神经精神活动的神经元功能。方法:依据神经精神活动的表现特点,结合神经元所具有的4种信息接收处理功能的不同表现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在神经元所具有的4种信息接收处理的功能中,只有经配体门控离子型受体介导的信息接收处理功能(神经元的功能特性)是产生神经精神活动的神经元功能。

  • 标签: 神经生物学 神经元 功能 精神活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例糖尿病神经神经神经病变(DRPN)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文献总结该类少见的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特点,以加强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识别。2个病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单侧近端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病变逐渐延伸至下肢远端、对侧或者胸腹部,同时伴有近端肌萎缩、肌力下降、无法自行行走,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均使用了糖皮质激素,1例联合免疫球蛋白。文献复习提示单侧、以肢体近端为主的剧烈疼痛,伴有单侧、近端肌无力、肌萎缩时,要考虑DRPN的可能。DRPN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电生理等,并要排除神经根结构性以及非结构性损伤等原因。目前尚无DRPN的特异治疗,主要采取糖尿病基础治疗、免疫治疗、镇痛、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糖尿病患者出现非典型与单侧的近端肢体疼痛、肌无力、肌萎缩等临床表现时,需考虑DRPN可能,避免延误诊治。

  • 标签: 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根神经丛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神经刺激仪定位 单独应用以及联合 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60 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 30 例。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 神经刺激仪同时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更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麻醉效果
  • 简介:【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 ( PNS )是 由各种原因引起 的 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运动和营养障碍 的临床常见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后 , 雪旺细胞( SCs )分泌多种营养因子及细胞活性成分 , 这些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活性 , 引导轴突生长,促进神经再生。本文试就 SCs 分泌的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做一总结, 以期 为临床上治疗 PNS 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神经营养因子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雪旺细胞
  • 简介:摘要听神经瘤手术目前已从拯救患者生命提升至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而术中保护面神经对于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至关重要。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对于保护面神经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实时精确辨认和定位面神经,还可评估面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目前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触发肌电图、自发肌电图及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本文将对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进展及其技术陷阱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下肢病变最为常见,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而显微神经减压术已经成为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的首选手术方法。近年来国内部分神经外科中心开展了相关手术,开展了术中电生理监测下的手术治疗有助于临床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标签: 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 显微神经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进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226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FNMEP术后/术前波幅比率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01例(88.9%),次全切15例(6.6%),部分切除10例(4.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死亡4例(1.8%);84.1%(190/226)的患者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HB)为Ⅰ~Ⅱ级,其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7.5%(17/226)患者为HB Ⅲ级,波幅比45.6%;5.8%(13/226)患者为HB Ⅳ级,其波幅比23.1%;2.7%(6/226)患者为HB Ⅴ~Ⅵ级,波幅比6.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呈负相关趋势(r=-0.895,P=0.000)。结论术中FNMEP监测可以预测听神经瘤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保护方法。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诱发电位,运动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的作。方法 选取我院 2013年 6月至 2014年 6月所收治的 62例神经内镜治疗的颅内疾病患者 , 其中有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手术共 22例 , 单纯的神经内镜手术 39例 , 仅有 1例内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 分别研究神经内镜在以上三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结果 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手术和内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所有患者的肿瘤切除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 39例单纯的神经内镜手术中有 36例有效 , 有效率为 (92.3%) 。无死亡与并发症患者。结论 在神经外科中使用神经内镜进行神经手术 , 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的效率与质量 ,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神经内镜 神经外科 临床治疗 治疗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结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损伤 肿瘤黏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应用肋间神经移位术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当中选择 40例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在 2012年 12月 -2019年 6月期间。将其中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术的 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未接受手术治疗的 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肋间神经移位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屈肘功能,同时未损伤患儿的肺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肋间神经移位术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周围神经超声检查可以反映外周神经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作为肌电图的有力补充,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神经超声在不同髓鞘病变和轴索病变的改变特点以及在鉴别诊断的价值进行介绍,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 标签: 周围神经病 神经超声 神经电生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桡神经(radial nerve, RN)/骨间后神经(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PIN)沙漏样狭窄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并探讨其可能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8例RN/PIN沙漏样狭窄患者的术前电生理结果,统计病变累及的范围及程度。结果18例患者电生理检测前的病程为3周至13个月,完全损伤者14例(77.8%),不全损伤者4例(22.1%)。电生理结果与术中所见符合率94.4%。除与沙漏狭窄直接相关的异常之外,88.9%的RN沙漏患者和11.1%的PIN沙漏患者合并其他神经异常。其中,8例RN沙漏患者合并患侧正中神经(50%)、尺神经(50%)、肌皮神经(37.5%)、腋神经(25%)、肩胛上神经(25%)、肱三头肌肌支(75%)以及对侧上肢(25%)、对侧膈神经(12.5%)和四肢神经(12.5%)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异常插入电位、静息自发纤颤电位、轻收缩时限延长、用力收缩单纯相以及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减低,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异常。结论RN/PIN沙漏样狭窄常合并其他神经异常;沙漏病变位置越高,累及范围越广。其与周围神经卡压的电生理特征不同,可能存在神经痛性肌萎缩。

  • 标签: 电生理学 桡神经 骨间后神经 沙漏样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 在腰骶丛神经影像诊断时可应用PROSET技术以及DW-MRN技术,为提高患者的诊断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扩散加权磁共振神经成像以及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具有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目标选择在我院进行腰骶部检查的受检者,纳入其中的30例进行研究。结果 针对受检者的腰丛神经显示效果进行分析,PROSET的显示率明显比DW-MRN好很多,产生的差异十分明显(P<0.05),同时对骶神经以及腰骶干的显示效果进行分析,比DW-MRN优秀很多(P<0.05)。受检者的根鞘和腰骶神经根可以通过PROSET清晰的显示出来,同时腰骶丛神经信号增高和受累增粗则DW-MRN较为敏感,受检者的腰骶丛节后神经可以通过MIP重组的3D图像有效的显示出来。结论 受检者腰骶节后神经和腰骶丛神经节可以通过DW-MRN直观的显示,通过和PROSET进行联合应用,可以更加直观的诊断腰骶丛神经病变。

  • 标签: 腰骶丛神经 扩散加权成像 临床应用 诊断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