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胸腰椎骨折应用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8年9月收治于骨科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66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33例,给予固定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椎管矢状径占位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椎管矢状径占位率为(5.34±2.35)%,对照组患者为(8.26±2.17)%,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应用固定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 椎管矢状径占位率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椎弓根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对14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经过5~29(平均16.8)个月随访,随访内容有术前后VAS疼痛评分、神经功能ASIA评分、术前、术后随访时体的高度、的后凸畸形,内固定物的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VAS疼痛分级平均0-1分,其中0分8人,1分6人,无需服药治疗。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X线检查术后体高度恢复满意,术后高度恢复了96%,随访体高度丢失0.4mm,丢失率为1.4%。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选择好适应证,后路单固定是治疗胸腰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单节段固定 脊柱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椎弓根固定对于治疗胸腰脊柱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胸腰脊柱骨折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行经椎弓根固定术,对照组患者行跨椎弓根固定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及相关表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以及内固定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椎管面积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弓根固定在胸腰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安全性更为可靠,能较好的保证患者内固定的强度,同时对生物力学的特点更加符合。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伤椎置椎弓根内固定术 短节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与不置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采取+固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实验组,有35例患者,采取不置固定治疗设为对照组,有33例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可见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住院天数,可见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可见差异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固定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可缩短其住院时间,且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此种治疗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椎弓根固定在胸腰脊柱骨折脱位治疗中的应用观察。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胸腰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实验组的患者采用椎弓根固定术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跨椎弓根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在经过一时间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椎管面积的改善值和内固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各方面状况明显比对照组的要高,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固定在胸腰脊柱骨折脱位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从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安全性来讲更加可靠,且患者内固定的强度会有比较好的保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伤椎置椎弓根内固定术 短节段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脊柱骨折患者实施固定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接受固定,后者接受体成形术,并对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凸角,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 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比较固定与跨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A组)与跨(B组)椎弓根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和随访末期时测量以及其上下相邻正常体的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术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度(包括高度矫正度和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果有6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且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2~46个月)。术后2组患者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A组对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固定术和跨固定术都能较好的恢复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但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固定术。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固定与跨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研究对象42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其中对照组给予跨固定治疗,试验组则给予固定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10个月的随访调查显示,试验组患者的Cobb's角及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较跨固定显著,可以有效维持体高度,促进腰椎的生理性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伤椎固定 跨伤椎短节段固定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33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及邻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其中15例骨折椎弓根固定,18例跨椎弓根固定,分别随访观察患者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5一36个月,平均10个月,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有助于恢复前高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减少卧床过久及加重骨质疏松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伤椎 椎弓根置钉 短节段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手术与跨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行跨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6.00%,对照组为14.00%(P<0.05);两组患者术前Cobb角、体的前缘高度比差异不显著,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运用固定治疗的效果更优,患者的矫正和维持治疗效果更好,且术后并发症率低。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跨伤椎手术 经伤椎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固定联合治疗胸腰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社我院接诊的64例胸腰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后路固定联合治疗)与对照组(跨阶段固定)各32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均无明显差异(t=0.72,0.62;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体高度为(91.20±4.37)%,高于对照组,但后凸角度仅为(5.28±1.46)°,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12.94,14.65;P均<0.05)。结论后路固定联合治疗胸腰脊柱骨折的效果确切,利于病恢复,安全可靠,具推广意义与价值。

  • 标签: 后路短节段固定 伤椎置钉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胸腰体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固定,观察组采用椎弓根固定。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6.32±13.62min)长于对照组(63.22±14.73min),出血量(236.37±30.54ml)多于对照组(153.53±25.73ml)(P<0.05);观察组术后12mVAS评分(1.28±0.96)低于对照组(2.46±1.25)(P<0.05);观察组术后12m前缘高度比值(92.81±3.56%)、Cobb角(3.68±1.14?)优于对照组(85.72±6.24%,4.83±1.39?)(P<0.0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固定能够改善胸腰体骨折的远期疗效。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路手术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体位过伸复位结合后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采用术前体位过伸复位结合后路治疗胸腰椎骨折43例。外伤至手术时间1~10天,平均3天。骨折分型(AO分型):A型24例,Bt型10例.B2型6侧,C型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2~67岁,平均38岁。比较术前体位过伸复位前、体位过伸复位后及术后Cobb角、前、中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占位情况,并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3例患者中未出现切口感染,无医源性脊髓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未出现术后神经损伤加重,无内固定失败,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结果显示过伸体位复位后前、中缘高度较复位前明显恢复,Cobb角度明显减小,椎管占位情况明显缓解。而术后较体位过伸复位前及复位后前、中缘高度明显增加,Cobb角明显减小,椎管占位百分比情况减小。结论过伸复位可有效恢复高度,改善体畸形程度,结合后路治疗可显著提高前中柱高度,纠正后凸畸形角度。具有损伤小、疗效好的优点。

  • 标签: 过伸复位 胸腰椎骨折 伤椎
  • 简介:无论是跨的42固定,抑或是近年来报道的63固定,虽然其固定效果确切,但均为双固定。本研究对部分胸腰椎骨折采用固定,以期减少脊柱运动的丢失。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单固定的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现将其早期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脊柱骨折采用与跨万向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调查对象是我院2017.03-2018.03接收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跨4固定治疗,观察组进行经6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体前缘高度、椎管占位以及Cobb角显著优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4例、13例、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5例、17例、8例,总有效率为80.0%,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脊柱骨折采用6固定治疗可有助于脊柱稳定性的增强,降低高度的丢失,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伤椎 跨伤椎 万向钉置钉 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治疗的18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后路经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2岁至58岁,平均47.5岁。结果本组随访12-18个月,术后体高度、Cobb角对比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椎弓根钉 伤椎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实验组采取跨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弓根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一年,观察比较两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结果随访一年后,两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跨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弓根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不同方法 胸腰椎爆裂骨折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