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耳鸣分为两类:主观性耳鸣与客观性耳鸣,不同的病因要先对因治疗.目前行之有效的对症治疗新法有:习服疗法、维生素疗法、纳洛酮疗法、利多卡因疗法与硝苯啶疗法.

  • 标签: 耳鸣 习服疗法 主观性耳鸣 客观性耳鸣
  • 简介:上自习课时,平时叽叽喳喳的同桌有没有略发神经质地问过你:“你有听到嗡嗡嗡的声音吗?”然而除了他自己,前后左右的一干同学皆是一脸茫然:哪有什么声音啊?——其实,这烦人的嗡嗡声说不定就是耳鸣

  • 标签: 耳鸣 治疗方法 保健知识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听力学特点,比较不同类型耳鸣的掩蔽试验效果,探索耳鸣的个性化治疗。方法随机选择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主观性耳鸣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病史调查,同时行纯音测听、耳声发射、耳鸣检测及掩蔽,分析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各类耳鸣掩蔽试验的情况。结果耳鸣发生以左侧最常见,双侧耳鸣次之,右侧耳鸣最少。城市人口及脑力劳动者居多,病程中以慢性耳鸣患者(病程>1年)最多。耳鸣高频及低频耳鸣患者掩蔽最为有效,有效率分别为71.6%及73.6%,而中频耳鸣掩蔽有效率仅有52.2%。结论耳鸣患者各项特征与掩蔽试验、耳鸣频率等有较大相关性,可作为耳鸣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 标签: 主观性耳鸣患者 临床特征 分析讨论
  • 简介:摘要耳鸣为临床常见症状,影像学检查是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应根据临床诊疗需求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根据我国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理念,需要影像科医生与临床医生共同为患者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共识针对耳鸣诊疗所关注的4个常见临床需求,简明概述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效率,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

  • 标签: 耳鸣 影像学检查 临床适用性评价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系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于2016年5月-2017年10月之间,选取医院内的90例患有神经性耳鸣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根据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意愿,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5例患者。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另一组作为研究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最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对选取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神经性耳鸣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分析无搏动性耳鸣(PT)人群乙状窦憩室(S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头颈部CT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单侧SSD受检者,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27~76(61±10)岁;左侧15例,右侧27例。按照1∶2比例纳入性别、年龄、侧别匹配的84例无SSD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9~84(61±12)岁。分别评估乙状窦周骨壁裂缺、静脉回流优势、横窦狭窄、颈静脉球窝高位、粗大导静脉、乳突气化程度(Ⅰ~Ⅳ级)、空蝶鞍情况。比较以上因素组间发生率差异并分析SSD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SSD组与对照组中,乙状窦周骨壁裂缺[66.7%(28/42)比19.0%(16/84)]、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26.2%(11/42)比4.8%(4/84)]、空蝶鞍[19.0%(8/42)比7.1%(6/84)]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SD组乳突气化程度整体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乙状窦周骨壁裂缺(P<0.01,OR=6.794,95%CI:2.530~18.245),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P=0.001,OR=13.293,95%CI:2.841~62.194),乳突区气化程度(P<0.01,OR=0.289,95%CI:0.156~0.536)与SSD形成独立相关。结论同侧静脉回流优势并横窦狭窄、乙状窦周骨壁裂缺、乳突区气化不良可能是SSD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憩室 耳鸣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乙状窦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慢性耳鸣患者大脑伏隔核(NAc)的异常定向功能连接,并确定这种连接程度与耳鸣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40例慢性双侧耳鸣患者[男12例,女28例,年龄26~63(50.6±11.6)岁]以及同期体检的40名听力正常的健康志愿者[男16例,女24例,年龄26~70(45.9±12.4)岁]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CA)方法,选择双侧NAc作为种子点检测与全脑的定向功能连接,然后比较两组间的有效连接值,并计算其与耳鸣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耳鸣患者左侧NAc到左侧额中回的有效连接值增强 [(1.0±0.2)比(0.6±0.3)],右侧NAc到左侧额下回的有效连接值增强[(0.9±0.3)比(0.6±0.4)],右侧颞中回到左侧NAc的有效连接值增强[(1.0±0.2)比(0.5±0.3)],右侧额中回到右侧NAc的有效连接值亦增强[(0.9±0.2)比(0.6±0.4)](均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灰质体积后,左侧NAc至左侧额中回增强的有效连接值与耳鸣残疾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0.386, P=0.020),右侧额中回至右侧NAc增强的有效连接值与耳鸣病程亦呈正相关(r=0.390, P=0.019)。结论慢性耳鸣患者大脑NAc与前额叶皮层之间定向功能连接增强。

  • 标签: 慢性耳鸣 伏隔核 定向功能连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突发性聋伴眩晕及耳鸣患者迷路磁共振成像(MRI)T1加权像(T1WI)高信号比值的病因推测价值及其与听力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单侧突发性聋伴眩晕及耳鸣患者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47.7±15.1)岁,分析其内耳MRI资料(17例平扫,35例平扫+增强)。由两名医师独立测量T1WI、增强T1WI患侧与正常侧迷路的信号强度并计算(患侧-正常侧)/正常侧的信号比值。增强组根据T1WI迷路信号有无强化(不强化提示出血,强化提示炎症)及增强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序列显示迷路累及部位(外淋巴间隙受累提示炎症,内、外淋巴间隙受累提示出血)两种方法对病因进行推测;平扫组参考3D-FLAIR迷路高信号累及部位进行病因推断。结果增强组推测8例(22.9%,8/35)出血,27例(77.1%,27/35)炎症,两种方法对病因推测结果一致;平扫组推测7例(7/17)出血,10例(10/17)炎症。两名医师组内及组间测量结果呈高度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均>0.800]。增强组T1WI高信号比值对病因推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P<0.01),诊断界值为0.467时,灵敏度96.3%,特异度87.5%,高于此界值提示出血,反之提示炎症。出血组较炎症组的T1WI高信号比值更高,且听力预后情况更差(均P<0.05);听力未恢复组较听力恢复组的T1WI高信号比值更高(P=0.034)。结论信号定量数值结合累及部位能够推测迷路MRI高信号形成病因;迷路出现高信号提示听力预后不良,信号强度越高,提示出血可能性越大,听力预后越差。

  • 标签: 听觉丧失,突发性 眩晕 耳鸣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