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经皮肾动脉成形(PTRA)治疗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RVH)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gov、Medline中关于PTRA治疗儿童RVH的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3月,检索词为"儿童" "肾动脉狭窄" "肾血管性高血压" "血管成形" "介入治疗"及"pediatric" "children" "renal artery stenosis"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angioplasty" "intervention"。对于PTRA的技术成功率、血压改善率、并发症与再狭窄率及PTRA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所有数据合并、异质性与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检测均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t和Open meta analyst软件。结果共纳入17项临床观察性非对照研究,包含了384例接受PTRA的RVH患儿。PTRA技术成功率93.9%(95%CI 89.3%~97.5%),术后血压改善率68.4%(95%CI 57.2%~78.7%),其中治愈率为40.0%(95%CI 25.0%~55.8%)。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Takayasu动脉炎及神经纤维瘤Ⅰ型所致的RVH,PTRA术后血压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肾动脉分支狭窄者术后血压改善率明显低于单纯主干狭窄者(RR=1.659, 95%CI 1.023~2.689, P=0.040)。首次PTRA术后25.5%(95%CI 19.3%~32.2%)的患儿因再狭窄接受二次治疗。儿童PTRA的并发症为8.3%(95%CI 3.5%~14.4%)。关于术后血压改善率,纳入研究间具有异质性;但Meta分析结果稳健,发表偏倚风险低(t=1.690, 95%CI -0.363~3.124, P=0.110)。结论Meta分析显示PTRA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童RVH的治疗手段,当合并肾动脉分支狭窄时临床疗效不佳。

  • 标签: 儿童 高血压,肾血管性 血管成形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动脉血乳酸(Lac)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室血Lac水平将患者分为<4 mmol/L组(203例)、4~10 mmol/L组(69例)、>10 mmol/L组(31例),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室Lac水平对感染性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179例,28 d总病死率为59.08%。入室Lac<4 mmol/L组203例,入室Lac 4~10 mmol/L组69例,入室Lac>10 mmol/L组31例。3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2/FIO2)、是否合并腹部感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SOFA、使用机械通气、Lac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入室Lac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4 5(95% CI:0.540 8~0.668 2),最佳截断值为3.55 mmol/L时,灵敏度为0.508 4,特异度为0.733 9,阳性似然比为1.9103,阴性似然比为0.669 9。根据入室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55 mmol/L)和低乳酸组(<3.55 mmol/L),其28 d病死率分别为73.39%(91/124)和49.16%(88/1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28 d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入室Lac每增加1 mmol/L,28 d病死增加至1.22倍[优势比(OR)=1.22,95%可信区间(95% CI):1.08~1.37,P=0.001 4],高乳酸组28 d病死率是低乳酸组的3.53倍(OR=3.53,95% CI:1.36~7.09,P=0.000 4)。结论在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 d病死率与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3.55 mmol/L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乳酸 病死率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动脉血乳酸(Lac)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室血Lac水平将患者分为<4 mmol/L组(203例)、4~10 mmol/L组(69例)、>10 mmol/L组(31例),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室Lac水平对感染性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179例,28 d总病死率为59.08%。入室Lac<4 mmol/L组203例,入室Lac 4~10 mmol/L组69例,入室Lac>10 mmol/L组31例。3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2/FIO2)、是否合并腹部感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SOFA、使用机械通气、Lac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入室Lac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4 5(95% CI:0.540 8~0.668 2),最佳截断值为3.55 mmol/L时,灵敏度为0.508 4,特异度为0.733 9,阳性似然比为1.9103,阴性似然比为0.669 9。根据入室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55 mmol/L)和低乳酸组(<3.55 mmol/L),其28 d病死率分别为73.39%(91/124)和49.16%(88/1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28 d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入室Lac每增加1 mmol/L,28 d病死增加至1.22倍[优势比(OR)=1.22,95%可信区间(95% CI):1.08~1.37,P=0.001 4],高乳酸组28 d病死率是低乳酸组的3.53倍(OR=3.53,95% CI:1.36~7.09,P=0.000 4)。结论在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 d病死率与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3.55 mmol/L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乳酸 病死率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马来酸麦角新碱用于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全国16家医院开展,共纳入298例产妇,按1∶1比例随机分配分为试验组(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缩宫素注射液)148例,对照组(缩宫素注射液)150例。比较两组产妇下列指标的差异:(1)主要指标:产后2 h总出血量;(2)次要指标:产后6、24 h出血量,胎盘滞留时间,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24 h额外使用促宫缩药物、止血药物或其他止血措施的比例,需要输血比例,因子宫复旧不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比例;(3)安全性指标:恶心、呕吐、头晕等副反应,各给药时间点的血压。结果(1)试验组产妇产后2 h总出血量[(402±18)ml]少于对照组[(505±1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产后6、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产后2、24 h额外使用促宫缩药物、止血药物或其他止血措施的比例,需要输血比例,因子宫复旧不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试验组2例(1.4%,2/148)产妇出现副反应,对照组有1例(0.7%,1/150)出现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给药2.0 h及以内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给药1.5 h及以内的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血压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剖宫产中使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可减少产后出血量,安全可行。

  • 标签: 剖宫产术 产后出血 麦角新碱 催产素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