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33对小鼠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2018年9月到2019年12月,将40只C57/B6小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模型组和miR-33 KD组。模型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对照腺相关病毒1×1011 vg/ml,miR-33 KD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miR-33敲降的腺相关病毒1×1011 vg/ml。在注射20 d后,模型组和miR-33 KD组采用70%切除方法建立小鼠再生模型。分别在切术后4 d计算重/体重比,采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肝脏细胞分裂能力;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iR-33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增殖指标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和靶蛋白在两组组织中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模型组和miR-33 KD组小鼠术后4 d肝脏/体重比分别为(4.10±0.61)%和(4.98±0.72)%。与模型组比较,miR-33 KD组术后4 d肝脏/体重比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9,P<0.05)。与模型组肝脏细胞BrdU阳性率(32.47±7.99)%比较,miR-33 KD组小鼠肝脏细胞BrdU阳性率(75.38±10.56)%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1,P<0.05)。与模型组肝脏细胞Ki-67蛋白表达水平(0.43±0.11)比较,miR-33 KD组小鼠肝脏细胞Ki-67蛋白表达水平(1.37±0.31)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生物信息学显示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6)是miR-33的靶基因。与模型组CDK6蛋白表达水平(0.25±0.15)比较,miR-33 KD组CDK6蛋白表达水平(1.02±0.28)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8,P<0.05)。结论miR-33通过靶向作用于CDK6 3’端非编码区(3’UTR)区域,调控CDK6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细胞周期,调节正常肝脏细胞增殖。

  • 标签: 微小RNA-33 肝再生 CDK6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恒定自然杀伤T(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iNKT)2细胞改善非酒精性脂肪(NAFL)脂质沉积的机制。方法高脂饮食喂养C57BL/6J小鼠建立NAFL模型。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小鼠外周血中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以苏木精-伊红(HE)进行常规肝病理染色。iNKT频率及iNKT1、iNKT2亚群频率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核因子-κB(NF-κB)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小鼠体重增加,总胆固醇、HDL-C、LDL-C、ALT水平升高,肝脏脂质沉积增加,肝脏SREBP-1c、PPAR-α蛋白表达升高,NF-κB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或P<0.01)。腹腔注射α-半乳糖基神经酰胺(α-GalCer)后,NAFL小鼠总胆固醇、HDL-C、LDL-C水平降低,脂质沉积减少,肝脏SREBP-1c下调,PPAR-α表达上调,肝脏iNKT2亚群比例增加(P<0.05或P<0.01)。结论iNKT2细胞改善NAFL脂质沉积与下调组织SREBP-1c和上调PPAR-α有关。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恒定自然杀伤T2 α-半乳糖基神经酰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合并化疗及放疗对胃癌患者内分泌胰腺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胃切除术后合并化疗及放疗患者,选择同期行胃切除但未接受放化疗的4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研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前空腹血糖、HOMA-β、胰岛素和C-肽水平变化情况,总结导致胃癌患者内分泌胰腺功能不全的原因。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空腹血糖、HOMA-β、胰岛素和C-肽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术前胰腺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空腹血糖、HOMA-β、胰岛素和C-肽水平等指标较治疗前由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胃切除的胃癌患者,行术后化疗或放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内分泌胰腺功能损伤,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要特别注意对这类患者的预后护理。

  • 标签: 胃切除术 化疗 放疗 内分泌胰腺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慢性胰腺炎致脾动脉瘤形成是一种罕见而凶险的疾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了1例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的青年男性患者,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脾动脉瘤破入胰管致消化道出血。慢性胰腺炎可致脾动脉瘤破裂出血、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和胃底静脉曲张,综合实验室检查、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胰腺炎,慢性 脾动脉瘤 消化道出血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前切除吻合口瘘预防。方法对13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前切除,1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总结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8.82%,采取非手术治疗吻合口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16。28d,平均19.6d。结论保证吻合口血供,防止吻合口张力过高,通畅引流消除骶前积液等综合预防措施,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 标签: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 吻合口瘘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面-缺血-足部感染(WIFi)分级预估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AO)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发生截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和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DAO患者80例,根据是否截肢分为截肢组(44例)和未截肢组(36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χ2=1.678,P=0.195)、年龄(t=1.697,P=0.094)、糖化血红蛋白(t=-0.419,P=0.677)、体质指数(t=-0.236,P=0.814)、入院空腹血糖(t=-0.640,P=0.524)、糖尿病病程(t=-0.732,P=0.466)、高血压病史(χ2=1.347,P=0.466)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截肢组W、I、Fi高级别的患者较未截肢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963、30.901、19.140,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I、Fi均为DAO患者腔内治疗术后发生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0.022~0.309,0.020~0.319,0.073~0.900,P<0.001、<0.001、0.034)。结论下肢缺血程度、下肢创面或坏疽以及感染等情况是影响DAO腔内治疗后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WIFi分级可有效预测DAO腔内治疗后截肢情况。

  • 标签: 糖尿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截肢术 危险因素 WIFi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8~60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择血管蒂长度合适、血流灌注好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根据创面面积及3D-CTA检查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及切取大小为3.5 cm×3.5 cm~9.5 cm×8.5 cm腓动脉穿支皮瓣,皮瓣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创面的神经吻合。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大腿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管径、穿出位置与中实际探测情况是否一致,记录皮瓣切取时长和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指导患者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该组患者中探测到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为肌间隔穿支者12例、肌皮穿支者2例、肌肉-肌间隔穿支者1例,与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一致。术前3D-CTA测量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管径为(1.38±0.17)mm,与中测量的(1.40±0.19)mm相近(t=0.30,P>0.05);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为(42±6)mm,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水平的垂直距离为(219±14)mm,分别与中测量的(43±6)、(221±15)mm相近(t值分别为0.46、0.38,P>0.05)。皮瓣切取时长为(31±6)min,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出现。术后12个月随访,足功能评定为优者11例、良者3例、中者1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无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是重建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3D-CTA明确了穿支血管解剖位置,降低了手术风险。

  • 标签: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术 足前段,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采用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3月—2020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手足外科收治拇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9~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h,创面缺损面积为1.5 cm×1.0 cm~5.0 cm×3.0 cm。术前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明确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的类型和走行等情况,以此设计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缺如者采用以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2.0 cm×1.5 cm~5.5 cm×3.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上臂内侧中厚皮移植覆盖。记录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的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情况,比较术前探测的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与中探查结果,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供受区外观,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拇指功能,依照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皮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结果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显示,2例患者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缺如,另41例患者保留有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其中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走行的1型20例;起始于桡动脉深支或拇主要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走行的2型16例,包含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基底区域的2a型10例、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头区域的2b型6例;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与拇主要动脉在第1掌指关节区域的交汇处的3型5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1.12±0.31)mm,伴行静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0.63±0.21)mm。拇指尺侧指背动脉主要集中在第1掌指关节尺侧和鼻烟窝区域。中所见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和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结果一致。术后,43例患者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供瓣区仅留有线性瘢痕,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处质地及弹性好、无明显色素沉着、外形美观,拇指功能评价中优23例、良17例、可3例,皮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达S4级者16例、S3级者22例、S2级者5例。结论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同指远端特别是指间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能明确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分布,以便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供受区外观及拇指功能佳。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拇指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拇指尺侧指背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