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胆管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做好病情观察,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 标签: 胆管恶性肿瘤 术前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管癌(CCA)的临床复杂性,解剖分子多样性和异质性是评估靶向治疗的一个重大的挑战,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多样性仍是临床关注的关键问题。此外,由于CCA经常发生在炎症环境中(肝硬化和胆管炎),其细胞机制或肿瘤微环境可能促进恶性肿瘤发生进展,从而导致其异质性。本文旨在强调肿瘤干细胞和外周肿瘤微环境间的动态关系,这可能为CCA的多靶向治疗提供更多新选择。

  • 标签: 胆管癌 癌症干细胞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在临床上动态增强的CT表现,同时观察患者的MRI表现。方法对本院30例经过手术病理而证实的IPN-B患者的CT资料与MRI治疗,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采用CT扫描的研究组,一组为采用MRI扫描的观察组,两组各15例,其中,研究组中有10例患者实施CT增强扫描,观察组中有10例患者实施MRI增强扫描,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结果患者表现为囊性肿瘤胆管粘膜是散播生长、胆管内的息肉状肿、胆管内的铸型生长型和胆管内的飘浮型等。结论患者的各种影响表现,可以混合存在也可以相互转化。

  • 标签: 胆管内 乳头状肿瘤 动态增强 CT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2011年我科诊断的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746例,分析其发病特点。结果肝脏肿瘤发病位于前九位的依次为肝细胞癌(43.4%)、血管瘤(37.3%)、肝内胆管细胞癌(5.8%)、转移性肿瘤(3.8%)、造血和淋巴样肿瘤(1.1%)、胆道乳头状瘤病(0.94%)、局灶性结节状增生(0.94%)、肝细胞不典型增生(0.67%)和不典型增生结节(0.54%);本组未发现孤立性纤维肿瘤、淋巴管瘤病、假脂肪瘤、胚胎性肉瘤、Kaposi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肉瘤、癌肉瘤、横纹肌肉瘤、畸胎瘤、卵黄囊瘤和横纹肌样瘤;肝细胞癌的发病年龄高峰在40~69岁,男性比女性高发,肝内胆管细胞癌高发年龄为50~69岁,男性与女性发病人数相当;血管瘤发病年龄高峰为30~49岁,女性比男性高发;转移性肿瘤发病高峰为40~59岁,男性与女性发病人数相当。结论肝脏肿瘤发病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来源于上皮的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的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 标签: 肝脏肿瘤 肝内胆管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TNFR-Ⅰ)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胆管癌手术标本48例,常规HE染色分组后,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和TNFR-Ⅰ的表达情况。结果TNF-α主要在胆管癌细胞的胞浆中表达,阳性率为25%(12/48),其表达强度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TNFR-Ⅰ主要在胞膜和胞浆中表达,阳性率为75%(36/48),其表达强度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但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1。TNF-α与TNFR-Ⅰ二者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NF-α和TNFR-Ⅰ在胆管癌细胞中均有表达,而且TNF-α的表达明显低于TNFR-Ⅰ。TNF-α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分化、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无关。TNFR-Ⅰ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关,但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 胆管癌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8月至2020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40例IPNB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9例,女21例;年龄为(60±14)岁。病人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验,判断肿瘤位置和范围,评估其可切除性。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治疗方式。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和检验结果。(2)治疗情况。(3)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和网络问诊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肿瘤复发和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术前检查和检验结果:40例病人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验。40例病人中,33例行腹部超声检查,31例行腹部CT检查,21例行磁共振检查,1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8例行PET-CT检查,6例行内镜超声检查,部分病人行多种检查。IPNB在影像学检查中主要表现为胆管扩张及管腔内肿瘤,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强化。术前血液检验结果显示:40例病人中,21例肝功能异常,17例胆红素升高;9例癌胚抗原升高,24例CA19-9升高。(2)治疗情况:40例病人中,35例施行手术治疗;5例行ERCP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基于病人意愿未行根治性手术切除。35例行手术治疗病人中,20例行半肝或肝叶切除术,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胆管肿瘤切除术;手术时间为(262±91)min,术中出血量为300 mL(50~2 000 mL)。35例手术病人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根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标准,Ⅰ级3例、Ⅱ级3例。(3)病理学检查情况:40例病人行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IPNB,其中肝外病灶19例、肝内病灶21例;良性病变20例(低-中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恶性病变(浸润性癌)20例;18例肿瘤分泌黏液,22例肿瘤无黏液分泌或相关资料不详。35例手术病人中,5例切缘阳性,30例切缘阴性。21例病人行淋巴结清扫,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54枚,其中阳性淋巴结3枚。(4)随访情况:40例病人中,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3±35)个月。35例病人中,17例无瘤生存;3例带瘤生存,肿瘤复发时间分别为治疗后12、17、37个月;15例死亡,死亡时间为治疗后(30±19)个月。35例病人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6%、73.6%、50.7%。结论IPNB临床少见,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胆管扩张及管腔内肿瘤肿瘤增强后强化,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率低。

  • 标签: 胆道肿瘤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手术治疗 淋巴结转移 累积生存率 预后
  • 简介: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cholangiography,MRCP)和内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realjunction,PBM)病例的检出率有较大幅度提高,PBM与胆胰部疾病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概念首先由Kozumi和Kodama于1916年提出,

  • 标签: 胰胆管合流异常 肿瘤发生 胆胰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影像学检查 造影术
  • 简介:目的:评价钬激光联合纤维胆管镜治疗盲区位置浅表膀胱肿瘤的临床意义和效果。方法:采用钬激光联合纤维胆管镜治疗盲区位置浅表膀胱肿瘤14例。结果:14例均成功切除肿瘤,随访6~30个月,1例复发,为膀胱颈侧壁层多发肿瘤,行二次切除。结论:纤维胆管镜与膀胱输尿管软镜有共性,并能调节视角范围。将纤维胆管镜应用到泌尿外科治疗盲区膀胱浅表肿瘤,确保了手术的精确性与安全性,该方法在县区级医院有推广使用意义。

  • 标签: 浅表膀胱肿瘤 纤维胆管镜 钬激光
  • 作者: 赵凯 姚伟 王剑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武汉 430030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肝胆外科 430064
  • 简介:摘要近年来,胆管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外泌体是一类可由所有活细胞释放的直径在4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其中含有多种蛋白质、脂质、核酸及代谢产物,参与介导细胞间通讯,在多种疾病以及机体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微环境中的外泌体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外泌体的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胆管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介导的癌细胞与其他浸润细胞之间的串联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胆管癌 肿瘤微环境 外泌体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诊疗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IPMN-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中位年龄57岁。结果临床表现以黄疸(11例)、上腹部疼痛(12例)和高热寒战(4例)为主;合并胆管结石14例,合并肝脏萎缩2例;肿瘤大小为(2.6±0.7)cm。16例患者病理诊断均为IPMN-B,癌变11例,其中浸润癌5例(神经浸润4例),无脉管浸润;无浸润6例。16例患者病理类型中,胰胆管型8例,胃型5例,肠型2例,嗜酸细胞型1例。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异常12例,胆红素升高9例,糖类抗原199升高8例,癌胚抗原升高4例;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内肿物9例,胆管扩张14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肝左外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1例,胆管肿物切除+胆肠吻合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均可达到根治性切除。15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死亡4例。患者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31个月(95% CI为23~39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6.7%、40.0%和73.3%,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5个月(95% CI为23~47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0%和53.3%。结论IPMN-B是一种罕见的胆道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困难,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 标签: 胆道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炎症因子和肿瘤标志物在肝内胆管癌(ICC)中的预测价值,提出新的有效的术前预后评分系统。方法分别选取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02例和72例ICC患者作为实验组和验证组,收集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用类型预后指标的预测价值,并通过秩和检验、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预后指标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在直接炎症因子、肿瘤标志物和联合炎症因子中,炎症预后指标(PII)、糖类抗原(CA)19-9和系统炎症评分(SIS)分别是ICC患者术后生存结局的最有价值的预测因子。提出了一个新的针对ICC的预后评分系统——炎症和肿瘤指标预后评分(PITS),它将PII和CA19-9二个指标纳入评分标准对患者预后进行分层。PITS是I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且高级别PITS患者肿瘤分期更晚、血管侵犯的频率更高。结论PITS是一个高效的针对ICC患者的预后评分系统。推荐使用PITS对ICC患者在术前进行预后分层。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炎症和肿瘤指标预后评分 预后 炎症因子 肿瘤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针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采用肝部分切除联合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或胆肠吻合手术方式,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肝胆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40例/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观察组患者则联合肝叶或肝段切除方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比较两组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则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两组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组间比较则观察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对于合并胆管狭窄的肝胆管结石采用联合肝部分切除的手术方式,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明显减少结石残留与复发。

  • 标签: 手术方式 联合肝部分切除 肝胆结石合并胆管狭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资料。26例患者术前采用CT检查、B超检查、ERCP、MRI与PTC检查,15例患者病证得以确诊,确诊正确率达到了57.5%。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姑息手术治疗组、根治性手术治疗组以及肿瘤活检术,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平均存活时间。结果研究的2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中,姑息性手术治疗组患者平均存活11个月,而根治性手术治疗组患者平均存活20个月,行肿瘤活检术患者平均存活5个月。结论继发感染与肝胆管结石刺激容易导致肝胆管癌的发生,采用姑息性手术、根治性切除术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肝胆管结石 胆管癌 临床治疗 预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