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周围损伤。目前常用的骨折分型方法有Hohl分型、Schatzker分型、AO分型和罗从风分型[1,2]。其中罗从风分型以CT扫描为基础,将胫骨平台分为内、外、后三,方法简单,重复性高。后骨折因位置较深,骨折周围组织结构复杂,手术较有难度。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胫骨平台骨折采取的手术策略。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策略 后柱 SCHATZKER分型 膝关节周围损伤 分型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2月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参照组采取前侧入路手术方式,观察组实施后侧入路手术方式。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sf-36量表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sf-36量表评分、胫骨平台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住院的平均时间、并发症和参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后侧入路手术方式效果确切。

  • 标签: 后侧入路手术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方法选择和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8例,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18例,采用后外侧与内侧入路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与内侧入路联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良好,具有研究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效果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手术方法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应用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20年1月~2021年7月xx医院收入,患者均接受X线与CT检查,以金标准(临床外科手术结果)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就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应用CT检查极为重要,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CT检查 X射线检查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性关节镜下手术,参照组患者行传统直视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Rasmussen关节功能评分和骨折复位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骨折复位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创伤镜下骨折手术,具有骨折复位准确性好,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且对患者创伤程度较小等临床优点,适宜在临床实践中予以普及应用。

  • 标签: 关节镜 手术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在我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对患者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分别给予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和前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4.76%vs28.57%,P<0.05)、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95.24%vs80.95%,P<0.05)。结论后侧入路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途径,具有安全可靠、有效高、预后好等优势。

  • 标签: 后侧入路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效果以及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本次64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接收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单盲、平行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将接受后内侧入路治疗的32例患者纳入到对照组中,将接受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的32例患者纳入到研究组中,对两组患者骨折复位状况和术后膝关节恢复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骨折复位优良率方面,对照组达到71.88%,与研究组的93.75%相比,低出许多,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膝关节功能评分以膝关节活动度方面,研究组均要比对照组高出许多,差异明显,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将后外侧与后内侧入路联合在一起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关节活动状况,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卧位Frosch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具体方法及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自武汉市第四医院的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骨折范围累及胫骨平台外侧。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59岁,平均38.6岁。均采用侧卧位Frosch入路进行骨折部位的暴露、复位及固定。术后进行规范化的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膝关节标准的正侧位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随访时间(12±2)个月。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无感染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有良好的骨折复位并最终骨愈合。HSS膝关节评分为(92±3)分。结论采用Frosch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骨折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后侧入路内固定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法,对比研究组后的效果。结果 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与Rasmussen评分方面,研究组明显要比参照组优(P

  • 标签: 后侧入路内固定 胫骨平台 后侧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4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抽取66例,随机分成两组前侧入路手术对照组,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观察组,统计手术结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0.9%,对照组优良率为69.7%,有区别,P<0.05;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有区别,P<0.05。结论给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膝关节后侧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作用突出,能改善膝关节功能,加快康复速度,值得学习。

  • 标签: 后侧入路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外侧劈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1例32岁健康男性志愿者CT图像,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胫骨生理状态有限元模型。在胫骨模型上建立后外侧胫骨平台劈裂骨折,分别用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在后外侧劈裂骨折块上施加250、500、750 N 3种轴向压缩载荷,观察各组模型和内固定钢板上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比较各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在750 N轴向负荷下,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上最大位移分别为1.17、1.23、1.35、1.47 mm。而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上最大应力小于后外侧支撑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上应力分布较为合理,未出现超出钢板屈服刚度的应力集中区域。在750 N轴向负荷下,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上最大应力分别为381.21、448.98、471.87、526.35 MPa。结论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靠,并且可以经前外侧入路放置,操作较为简单,减少了临近重要结构的损伤的可能性。

  • 标签: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给予对照组保守治疗,观察组则实施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内侧骨折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后内侧入路手术 治疗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 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成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50例。使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出现率,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和骨折复位优良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 胫骨平台 后侧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4例开展研究,分为A组和B组,每组37例。B组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A组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与膝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在本研究中,A组与B组相比,HSS评分与ROM关节活动度都相对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7.3%,B组为8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有着良好的疗效,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后外侧 后内侧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临床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理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在三理论基础进行分型并行手术,术后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价其骨折解剖位置情况和膝关节功能疗效。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月。末次随访中Rasmussen评分,骨折位置平均分为16.1±1.3分,优良率100%;膝关节平均分为27.2±2.1分,优良率91.3%。结论三理论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术后骨折位置优良,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理论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行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骨折的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术后1、3、6和12个月门诊定期复查。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的恢复功能,以及Lysholm评分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术后即刻复查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6.96±1.67)分,范围为15.00~18.00分,优15例,良6例,优良率100%;末次随访时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6.57±1.51)分,范围为15.00~18.00分,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5,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88.55±7.25)分,范围为80.00~9.00分。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86.64±4.34)分,范围为82.00~90.00分,优15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骨折手术方法有效简单,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 改良前外侧入路 膝关节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关键词创伤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价值近年来,微观医疗设备在临床治疗中逐渐推行,解决了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难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手段发现,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片和CT检查,明确患者骨折移位情况及骨折类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0.5±8.3)岁,致伤原因12例为交通致伤,14例为坠落伤,4例为其他原因致伤;13例为后侧内部骨折,17例为后侧外部骨折;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5±8.1)岁,致伤原因11例为交通致伤,13例为坠落伤,6例为其他原因致伤;15例为后侧内部骨折,15例为后侧外部骨折;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后侧入路手术治疗,于患者髁后外侧骨处作倒L形切口,切口从腘窝横纹中线内侧沿皮肤横纹至外侧;从腓肠肌外侧处向腓骨平衡进行延伸,选定合适的桡骨远端对接骨板预弯进行锁定,并将其置于外侧髁后侧处,再钻孔依次拧入螺钉锁定;采取C型臂X线机确认手术无误后,采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并在切口内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并逐层对切口进行缝合。观察组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患者实施硬外膜麻醉,在手术部位置入关节镜对患者关节、半月板、韧带进行分析,如患者半月板已经出现撕裂情况,应及时进行摘除;如患者交叉韧带出现损伤,可采取离子刀热疗紧缩处理方式对其功能进行恢复处理;患者麻醉生效后,根据Schazker分型1选择合适的复位固定方式,I型患者可实施推挤骨块复位方式,复位后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并通过关节镜查看复位情况,确认无误后采用空心螺钉进行重新固定;II、III、IV型患者应先根据患者骨折位置确定出钢板位置,再在侧面作纵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线,并在其下方1.8cm左右处作骨窗,其长度为1.4cm,宽度为1.2cm,通过顶棒撬进行拔冲顶,如患者复位关节处于塌陷时,可通过自体髂骨对缺损区域进行填补,并采取钢板骨块固定复位。术后患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并将患者下肢抬高,采取包扎、加压等方式使患者膝关节伸直,50小时候可将绷带拆除,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CPM功能锻炼,每天3次;针对韧带、半月板存在损伤的患者,术后4个月需借助长腿支具行走,并定期进行X线复查。1.3观察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主要依据Rasmussen评分标准2,评分内容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行走能力、稳定性、疼痛感及膝伸直缺失度五项,每项为5分,总分共计25分,18分以上为优,10~17分为良,10分以下为差,优良率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_)±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对照组(30例)10例为优,11例为良,9例为差,优良率为21例(70.00%);观察组(30例)16例为优,12例为良,2例为差,优良率为28例(93.33%);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膝关节创伤,临床较为少见,该类型骨折位置偏后较为隐蔽,因此,切开入路复位操作难度较大。在骨科手术中关节镜已得到推广普及,其主要通过端午透镜内患者骨折情况进行内窥,再通过监视器对患者关节内部骨折情况进行动态、实时反映,在肘关节及膝关节诊断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治疗中关节镜也有着明显的优势,手术过程中可使医生视野更加开阔,通过小切口即可对患者损伤组织和移位情况进行反应,在骨折移位固定处理和损伤处理时,可避免游离体产生,以免对患者关节造成更大损伤3。同时,采取小切口处理可避免传统手术过程中关节囊和关节腔暴露,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及感染情况发生率。就患者而言,选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可有效缩短其恢复期,使患者尽早参与功能康复训练中,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另外,在胫骨平台骨折中,患者因内外翻应力,容易损伤韧带和半月板,而采取传统手术治疗,患者关节稳定期较长,术后疼痛剧烈,且容易产生后遗症,而关节镜下手术可通过内透镜对骨折情况进行准确判断,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佳。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措施发现,采取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患者优良率(93.33%)明显高于后侧入路手术治疗优良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治疗中,临床医生可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更准确的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判断并治疗,以提高临床优良率,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参考文献1张帆,罗晓东,叶茂等.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09(24)33-34,37.2陈红卫,赵钢生,张根福等.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7,31(3)224-228.3张洪亮,黎佩珍,李忠辉等.胫骨后侧平台骨折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539-2540.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