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艾滋(AIDS)疫情的蔓延,患者人数日益增多,球菌脑膜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东南亚、南部和东部非洲。有研究显示,即使在发达国家AIDS合并球菌脑膜的病死率也约为10%~25%,在资源有限地区该比例可高达4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4~2006年收治住院的艾滋患者中,11.7%(10/85)患有球菌脑膜;37.5%(3/8)死亡病例死于球菌脑膜

  • 标签: 艾滋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AIDS合并球菌脑膜患者,行腰椎穿刺术的依从影响效果。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即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予以护理干预,消除患者在腰椎刺穿术中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结果68例患者中,有37位患者出现程度为Ⅰ级的焦虑、紧张和不适,出现程度为Ⅱ级4例、Ⅲ级的2例。结论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使AIDS合并球菌脑膜腰椎穿刺术患者,紧张、焦虑与恐惧程度明显降低,依从明显提高。所有入组的患者,能够顺利配合手术,无并发症状发生。

  • 标签: 艾滋病 隐球菌脑膜炎 腰椎穿刺术 护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非艾滋相关球菌脑膜的临床诊治引起了极大关注,特别是我国非艾滋相关球菌脑膜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总患病数是艾滋相关球菌脑膜的2倍,给球菌脑膜的诊治带来了更大挑战。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操作简便、快捷,具有较好的灵敏和特异性,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关于球菌脑膜的治疗,中国经验与国际指南虽然存大同留小异,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积极合理治疗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诊断 非AIDS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治疗艾滋合并新型球菌脑膜(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艾滋合并CNM患者,分为VPS组和常规治疗组。回顾分析患者入院时脑膜相关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常规检查、脑脊液墨汁涂片染色、球菌培养结果,以及球菌培养转阴时间等资料,比较2组患者治疗6周和48周时的疗效。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66例艾滋合并CNM患者中,VPS组26例,年龄为(35.7±11.9)岁,11例(42.3%)入院时脑脊液压力>330 mmH2O(1 mmH2O=0.009 8 kPa),25例(96.2%)墨汁染色阳性,20例(76.9%)脑脊液新型球菌培养阳性;常规治疗组40例,年龄为(38.9±12.9)岁,15例(37.5%)脑脊液压力>330 mmH2O,32例(80.0%)墨汁染色阳性,31例(77.5%)脑脊液新型球菌培养阳性,两组患者年龄、脑脊液压力>330 mmH2O者所占比例、墨汁染色阳性率、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 χ2=0.15、3.49、0.00,均P>0.050)。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真菌治疗、降颅压、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VPS组内科保守治疗欠佳后行VPS。治疗6周时,VPS组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率为57.7%(15/26),部分缓解率为73.1%(19/26),分别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1.0%(9/29)和47.5%(1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6、4.22,均P<0.050)。治疗48周时,VPS组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率为92.3%(24/26),脑脊液球菌培养转阴率为100.0%(20/20),完全缓解率为46.2%(12/26),分别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7.9%(11/29)、67.7%(21/31)和20.0%(8/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8.03、5.10,均P<0.050)。VPS组完全或部分缓解者22例,无效4例,无一例死亡;常规治疗组完全或部分缓解者23例,无效12例,死亡5例,VPS组无效或死亡患者比例为15.4%(4/26),低于常规治疗组的42.5%(1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21)。结论艾滋合并CNM患者行VPS能够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治疗无效或病死率。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脑室-腹膜分流术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球菌脑膜是由球菌侵犯脑膜和(或)脑实质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实质损害为特征,起隐匿。这种机会性感染常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或其他免疫抑制情况,也见于少部分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全球HIV感染逐年减少的背景下,球菌脑膜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文中重点对球菌脑膜的易患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进行介绍。

  • 标签: 隐球菌 脑膜炎 HIV 抗真菌药 颅内压
  • 简介:[目的]探讨达标理论在艾滋合并新型球菌脑膜病人饮食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能自主进食的艾滋合并新型球菌脑膜病人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按意愿自行进食,观察组由营养师、责任护士、病人、家属共同制定食谱及达标方案.采用自制的营养状况记录表收集相关资料.[结果]两组病人体重、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达标理论对艾滋合并新型球菌脑膜病人进行饮食干预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 标签: 达标理论 艾滋病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饮食干预 营养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艾滋合并新型球菌脑膜患者中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抽调2015年5月-2017年5月就诊我院的74例艾滋合并新型球菌脑膜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其临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本组患者中37例采用常规护理,其余37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分别记录护理一个月后两组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水平并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后一个月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水平明显要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6,t=3.647,t=4.208,P<0.05)。结论为艾滋合并新型球菌脑膜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艾滋病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颅内压艾滋合并球菌脑膜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艾滋合并球菌脑膜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入院时颅内压监测结果分组,分为对照组(n=43,非中重度颅内高压患者)和观察组(n=43,中重度颅内高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死亡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不同颅内压 艾滋病 隐球菌脑膜炎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总结了两霉素B治疗艾滋合并球菌脑膜中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包括用药前充分与患者沟通,加强依从性教育和心理疏导,严密观察并有针对性地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处理和监护等。认为通过对不良反应的精心和针对护理,可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早日康复。

  • 标签: 艾滋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两性霉素B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球菌脑膜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患者头痛,伴有低热、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表现。腰椎穿刺检查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呈现明显的“三高一低”,病原学检查发现球菌和相关抗体。影像学发现有脑膜增强反应和脑实质内的局限性炎性病灶。具备上述条件即可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强调病原学的多次反复检验,以提高病菌检出率,减少误诊。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临床护理方法在艾滋合并结核脑膜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46例艾滋合并结核脑膜患者,做平均分组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协同护理干预,结合患者临床指标评估护理方案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估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心理领域、生存感受、健康状况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艾滋合并结核脑膜患者护理干预期间,协同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满足护理需求,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协同护理 艾滋病 结核性脑膜炎 生存质量
  • 简介:例1,女,69岁,因"反复发热3月余"于淮安当地医院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以午后发热为主,体温一般在38℃左右,最高可达39.4℃,发热前伴有畏寒,时有头痛。临床曾以"肺炎"抗感染治疗,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反复发热 抗感染治疗 午后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球菌脑膜(CNM)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对8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脑脊液检查均异常,7例常规墨汁染色找到新型球菌,8例脑脊液细胞学(CSFC)呈混合细胞增多反应并查见球菌而确诊为CNM。2例CSF培养出球菌。结论CNM以发热、间歇头痛为主、可有恶心、食欲不振、神倦、乏力等。CNM的诊断应用CSFC、墨汁染色及细菌培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以提高其早期确诊率。两霉素B或脂质体两霉素联合5-氟胞嘧啶疗效较好。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并讨论儿童球菌脑膜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分析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在1993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6例经病原学确诊的球菌脑膜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25岁(2~15岁),男女比例2.2:1,主要症状包括头痛(87.5%)、发热(81.25%)、恶心呕吐(75%)等,10例颅内压升高。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球菌抗原检查。治疗采用两霉素B和(或)两霉素B脂质体静滴,5一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16例患儿痊愈9例,病情明显好转5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球菌脑膜缓慢,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对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应及早行脑脊液检查,并反复多次检查、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早期诊断和及时、系统、足量、长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儿童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