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超低空杀手”、“狼人”、“黑鲨”,MyGod!光是这一连串威猛的绰号就听得人头皮发麻,再看看眼前这家伙,机身全长不过16米,和一辆公交车的长度差不多。旋翼直径14.5米,最大起飞重量10800千克,差不多是10辆小汽车的重量。真不敢相信它就是那个令山姆大叔也望而生畏,

  • 标签: 螺旋浆 超低空 GOD 公交车 小汽车 重量
  • 简介:人体在水中接触高速旋转的螺旋时,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死亡.而螺旋所致的损伤与锐器相似,能否准确地推断致伤物,对案件的定性意义非常重大.笔者现将一例典型的螺旋损伤报告如下.

  • 标签: 船舶螺旋浆损伤 法医鉴定 致伤物
  • 简介:钢质渔船安装导流管螺旋能够增大拖力35%以上,减少油耗,提高推进效率,它的显著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但导流管螺旋应用在木质渔船上却极为少见,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木质渔船的刚度远不及钢质渔船,尾部框架结构容易变形,安装导流管螺旋较难,即使装上了,也难于长期使用。第二、传统设计的木质渔船尾部肥大,因此流水不够理想,

  • 标签: 螺旋浆 木质渔船 拖网渔船 船尾 推进效率 油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转移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22块,游离肌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修复背阔肌肌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支,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支,1块自由设计穿支螺旋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的供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支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修复背阔肌肌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烧伤的治疗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5年来收治的3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修复进行总结,介绍修复修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35例中,5例部分坏死,30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修复封闭,功能恢复较理想,外形满意。结论具有血运丰富、好成活、不用吻合血管、抗感染力强等优点,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深度烧伤 皮瓣肌皮瓣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手外伤科行上肢微型游离修复手部缺损的患者102例共118指,其中右手68例,左手34例,拇指缺损48例,食指30例,中指20例,环指15例,小指5例,均为不规则创面,面积(1.5cm×2.0cm)~(3.0cm×5cm)。结果本组102例患者(118指)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缺损,118指均顺利存活,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手指创面外观恢复良好,均无需再次手术修复。供、受区伤口均直接缝合并Ⅰ期愈合,供区仅残留局部线性瘢痕。术后出现静脉危象4例,经局部按摩、红外线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评价疗效,优38指,良74指,差6指,优良率为94.9%。结论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游离皮瓣 上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腋窝螺旋整复腋窝皱襞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6年7月—2020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11例腋窝前皱襞或前后皱襞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8~48岁,病灶累及单侧腋窝9例、双侧腋窝2例,患肢肩关节外展25~100°。对腋窝皱襞挛缩瘢痕进行切除及松解,形成面积为8 cm×5 cm~24 cm×20 cm创面。根据腋窝残余正常皮肤的情况,设计面积为5 cm×3 cm~24 cm×10 cm的2、3、4叶螺旋修复瘢痕切除及松解后形成的创面。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不能完全缝合的残余创面游离移植大腿内侧或腹部全厚片。记录2、3、4叶螺旋应用情况及术后即刻患侧肩关节外展角度,观察术后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瘢痕挛缩复发情况、外观、患侧肩关节外展角度、患侧肩关节及上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移植的13个腋窝螺旋中,双叶螺旋9个、3叶螺旋2个、4叶螺旋2个。术后即刻患侧肩关节外展达110~165°。术后全部成活;9个供区游离移植皮片修复,术后7个供区片全部成活,2个供区切口瘢痕糜烂且移植皮片小块坏死,其中1个创面经清创后移植大腿内侧刃厚修复,1个创面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腋窝瘢痕挛缩无复发;颜色与受区匹配,弹性良好;患侧肩关节外展达120~165°,患侧肩关节旋前旋后、上臂上举及环转运动均良好。结论应用腋窝螺旋整复腋窝皱襞瘢痕挛缩效果较佳,术后患者外观较佳,肩关节的活动及上臂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外科皮瓣 瘢痕挛缩
  • 简介:摘要1991年,Hyakusoku首次报道螺旋技术,历经30年发展,穿支螺旋技术已经成为修复重建外科最基本的缺损修复方法之一。文章简要回顾了穿支螺旋的发展历史,并对穿支螺旋的概念、命名方法和分类的现状进行了回顾。通过临床病例,详细介绍了穿支螺旋手术过程和技术细节。按照头颈部、躯干、四肢等不同解剖学部位,对穿支螺旋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穿支螺旋的优缺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对临床工作中,应用穿支螺旋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穿支螺旋的应用日渐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穿支血管的准确定位、穿支体区的准确界定、旋转角度、血管通畅性和血管蒂长度之间的关系等。作者认为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穿支螺旋技术必将像组织扩张技术、游离转移技术一样,最终成为修复重建领域一项常规的、重要的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历史 手术 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臀部自由穿支螺旋修复臀部深度创面的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中心收治各种原因所致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28~70岁。原发病中压疮14例、瘢痕癌7例、低温烫伤2例、脓肿2例、藏毛窦2例,伤后或病变组织切除后深度创面位于骶尾部15例、坐骨结节8例、臀部其他部位4例,创面清创或扩大切除后面积4.0 cm×4.0 cm~12.0 cm×6.0 cm。采用面积为8.0 cm×4.0 cm~16.0 cm×6.0 cm臀部自由穿支螺旋修复创面,供区选择在创面周边、皮肤较为松弛处,均以臀部自由穿支血管为轴,螺旋桨式转移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记录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结果27例患者均100%成活。2例患者因引流不畅,术后2~6 d下形成淤血,经换药引流,14~18 d愈合;其余病例于术后10~14 d拆线,创面愈合。随访2~12个月,供受区外形饱满,与健侧差别不大,能够负重。结论采用臀部自由穿支螺旋修复臀部深度创面效果好,供区选择在创面周边、皮肤相对松弛部位即可,在修复创面的同时,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可保证臀部饱满的外形。

  • 标签: 伤口愈合 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 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逆行旋转等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股前外侧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供区修复后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与穿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肌及穿支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120例穿支)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16例,穿支22例,传统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张力是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螺旋修复内踝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宁波市第九医院共收治5例男性踝部外伤患者,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右侧3例,左侧2例。病因:交通伤2例、压砸伤3例。其中4例合并骨折,1例合并钢板和骨外露,2例合并局部感染,1例皮肤撕脱伤。术前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4.0 cm×6.0 cm。清创后设计胫后动脉穿支螺旋修复创面,术中于深筋膜浅层长屈肌和趾长屈肌间寻找目标穿支,充分显露穿支蒂部,保留蒂部长度≥2 cm并携带少量筋膜组织。在深筋膜浅层完全切取后旋转拟覆盖创面,确认血供良好后与创面疏松缝合,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均常规补液、抗感染、抗痉挛、抗血栓形成治疗,踝关节中立位抬高并以石膏制动,监测的温度、颜色、张力和返流情况,并逐步进行康复锻炼。观察患者术后修复效果。结果5例均成活,穿支点距内踝5.5~8.5 cm,切取面积:4.0 cm×6.5 cm~4.0 cm×10.0 cm,供区除1例植皮外其余均直接缝合。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12个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瘢痕增生,与局部皮肤性状相近,踝关节活动可,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螺旋具有操作简便,软组织性状相近,血供稳定可靠,供受区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胫动脉 穿支皮瓣 软组织损伤 螺旋桨
  • 作者: 徐晓燕 徐永清 江珉 何晓清 石健 周智 李霞 白艳 徐兰 杨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护理部,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护理部,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昆明 65003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昆明 65003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烧伤整形科,昆明 650032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小腿穿支螺旋修复儿童足踝部创面的护理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33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儿童患者行小腿穿支螺旋修复重建,采用医护一体化围手术期管理;强化夜间体位管理;遵循"观察-记录-判断-处置"的原则进行血运护理。根据穿支螺旋血运障碍发生的特点,统一观察顺序先看颜色,再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最后看张力及测温。制定血液循环量化评分表,每次观察进行量化打分以判断血运并采取相应的处置。出院后均接受门诊随访,采用Thankappan外观满意度评分评价。结果1例患者术后第3天夜间体位管理缺失,Ⅱ度肿胀,静脉回流受阻;术后24 h内,5例血运量化得分在1~4分,表现为大、小桨颜色由红润转变为暗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少于2 s,经处置后48 h,3例得分由4分降至2分,2例得分无变化。4例评分5~7分,其中3例大、小桨颜色紫红,毛细血管充盈少于1 s,轻度肿胀,温31 ℃~32 ℃;1例蒂部暗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少于1 s,中度肿胀,温31 ℃~32 ℃,边缘无渗血。经处理,2例好转评分下降至4分;1例循环无变化,评分6分;1例循环障碍加重,评分大于8分。9例循环障碍的处置后6例成活,3例坏死,经手术探查后仍坏死,二期行股前外侧(ALTF)游离移植后创面愈合。最终33例成活30例,坏死3例,成活率为90.9%。患儿均获随访,时间6~24(10.2±4.3)个月,质地好,小腿外形良好,下肢运动功能满意。末次随访结果优20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0.9%。结论应用小腿穿支螺旋修复儿童足踝部创面,围手术期护理重点与成人有差别。对此类患儿采用围手术期医护一体化管理,加强薄弱环节的体位管理,遵循"观察-记录-判断-处置"程序进行血运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螺旋桨皮瓣 穿支皮瓣 小腿 足踝部创面 儿童 护理
  • 作者: 张天浩 王之江 林涧 刘蔡钺 吴立志 郑和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创面防治研究中心 20215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骨科 20215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20001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 317000,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比较医学科,福州 35002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螺旋转位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的9例腘窝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5~73岁,平均49.6岁,腘窝缺损创面为6.5 cm×3.5 cm~17.0 cm×8.5 cm。根据解剖学基础,结合腘窝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设计并切取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螺旋转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面积最大为18.0 cm×10.0 cm,最小为7.5 cm×4.5 cm。根据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膝关节活动功能、患者认可度等情况,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9例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远端发生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均获6~6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成活优良,形态满意,色泽、弹性、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例,一般1例,无不满意。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1例,可1例。肿胀评级,早期:Ⅰ度6例,Ⅱ度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后期:Ⅰ度8例,Ⅱ度1例,Ⅲ度0例,Ⅳ度0例。结论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螺旋移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损伤较小,易于推广,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穿支皮瓣 腘动脉 创伤和损伤 腘窝 腘窝直接皮动脉 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和改良菱形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54例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7例,分别采用旋转、改良菱形。比较两组的术后切口长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切口长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满意度,试验组面侧颧颊部缺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缺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转和改良菱形修复面部缺损的疗效相当,临床上需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面部缺损 旋转皮瓣 改良菱形皮瓣
  • 简介:临床上,股前外侧(tALT)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有不损伤大动脉的风险,功能及美学效果好等优点,该文旨在评价股前外侧与前臂桡侧(RFFF)修复口腔缺损后供区的美学效果。对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42例口腔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接受显微外科组织重建。17例应用RFFF。25例应用tALT。结果:RFFF组成功率94.2%。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前臂桡侧皮瓣 供区并发症 皮瓣修复 口腔缺损 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