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对血液动力学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是危重患者管理治疗非常管理的部分,右心压力的监测可为左心房压监测提供参考。在年轻的手术患者或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可与肺动态楔压的变化相反。肺动脉导管(PAC)监测的临床优势包括测定心室压的压力,决定心排血量,同时可以获得心室和混合静脉血样本,这些信息可用来评估容积和心室功能,计算血流动力和呼吸指数,从而估计组织总体氧供平衡。监测疾病进展以便治疗。肺动脉导管监测的使用超过三个阶段,许多研究通过多种医疗特性和临床护理证实了它的不足和不统一性。本文就肺动脉导管的使用监测及并发症等做了综述。

  • 标签: 肺动态楔压 温度稀释法 心排血量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多巴胺治疗犬硬膜外阻滞低血压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用健康犬制成硬膜外阻滞低血压模型,用电磁血流量仪监测多巴胺治疗前后的心输出量、门静脉、肝动脉和左肾动脉的血流量。按不同的多巴胺静脉注射剂量分组,D1组为1μg/(kg·min),D2组为5μg/(kg·min),D3组为10μg/(kg·min),D4组为20μg/(kg·min)。结果:D1组以增加CO和SV为主,无明显的升压效应。D2组的效应与D1组相同,但程度有所增强。D3组的每搏量和心率都增加,肾和肝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分别恢复到阻滞前水平。D4组的MAP恢复并超过阻滞前值,与肝血管阻力和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强有关。肝肾血流于硬膜外阻滞后下降不显著,应用多巴胺后有上升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为纠正硬膜外阻滞低血压,选用5-10μg/(kg·min)多巴胺治疗,对肝肾和内脏血流动力学可产生有利的影响。

  • 标签: 硬膜外阻滞麻醉 低血压 多巴胺 血流动力学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末梢灌注指数(tipperfusionindexTPI)是将指(趾)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采集的容积波形用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后转化成数字为0-100的指数,本研究通过体位改变探讨TPI用于监测交感张力变化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健康自愿者50例,依次行坐,蹲,站,躺,坐体位改变,每间隔2秒记录一次SpO2,HR和TPI,每种体位改变后记录30秒;计算体位改变前后HR和TPI的最大变化值(△HR和△TPI)和相应时间(T△HR和T△TPI)。以△HR或△TPI的变化幅度>5%定为HR或TPI反映交感张力变化阳性。结果:体位改变时HR反映交感张力交感张力变化阳性。结果:体位改变时HR反映交感张力变化的灵敏度为84.5%,TPI为98%,△TPI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HR的变化幅度(P<0.05)。而T△TPI和T△HR(P<0.05)。△HR和△TPI之间呈负相关(r=-0.721,p<0.01);△HR和T△HR之间及△TPI和T△TPI之间呈正相关(r=0.437和0.0414,p<0.01)。结论:TPI与HR变化均可反映交感张力的变化,而且TPI比HR更迅速,灵敏。

  • 标签: 体位 心率 末梢灌注指数 交感张力 临床监测
  • 简介:目的:研究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对高血流动力病人,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和血压控制。结果:麻醉效果好,麻醉手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血压易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循环剧烈波动发生率低,术毕病人苏醒及时、完全,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的麻醉,使麻醉药物与血压控制融为一体、方法简便、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高血流动力 麻醉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临床上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评价指标,为相关研究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骨科下肢手术需上止血带患者40例,于患肢止血带远端在消毒铺巾后无菌条件下,以20G静脉留置针开放一条静脉通路,用于给药及血样采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部静脉用川芎嗪组20例(Ⅰ组)。局部静脉用生理盐水组20例(Ⅱ组)。两组分别在缺血前(止血带充气前)5min,缺血后再灌注前(止血带放气0-1min内),再灌注后15min及30min等各时点,监测缺血再灌注患肢静脉血中的MDA,LDH,CK的水平。结果:Ⅱ组缺血再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MDA与缺血前比明显升高(P〈0.05,Ⅰ组缺血再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MDA与缺血前比明显降低(P〈0.05)。Ⅱ组缺血再灌注后15min及30min的LDH,CK与缺血前比略有降低,但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的的MDA较好地反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际情况,LDH,CK则未能有效地反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与其它类似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以LDH,CK作为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评价指标值得进一步讨论。

  • 标签: 肢体 缺血再灌注 评价标准
  • 简介:目的:观察长效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倍他洛克(metoprolol.美托洛尔)对丙泊酚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期的BIS、ICP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随机选择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病人100例,ASAⅠ-Ⅱ级,分为倍他洛克组(工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50例。工组於麻醉诱导期静脉注射倍他洛克60μg/kg;Ⅱ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2mg/kg、芬太尼3μg/kg、罗库溴铵1mg/kg,OSS/A评分0级施行气管内插管.术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颅内压(ICP)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结果:倍他洛克组与对照组在气管插管后1min时的BIS分别为39±11和58±8,前者与插管前相比无显着性改变,而后者则较插管前有明显增高并延续至插管后5min(P〈0.05,P〈0.01),且其组间的显着性差异延续至插管后15min(P〈0.01).倍他洛克组与对照组的MAP和HR在插管后3min和5min,均较插管前明显上升,对照组HR分别为89±11bpm和76±12bpm,MAP分别为122±16mmHg和106±18mmhg,倍他洛克组HR分别为81±12bpm和74±8bpm,MAP分别为111±18mmHg和97±17mmHg。两组相比,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显着性上升(P〈0.01),且其组间的显着性差异延续至插管后30min(P〈0.05,P〈0,01)。对照组的ICP於插管后3min上升为14.0±2.3mmHg,舆插管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插管后5min,15min和30min的ICP分别为14.9±.0mmHg,15.5±2.6mmHg和14.4±2.7mmHg,显着性高於倍他洛克组(P〈0.05,P〈0.01).两组插管后的ICP舆麻醉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升高(P〈0。01)。结论:倍他洛克能减低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和ICP升高,并抑制DIS反跳.

  • 标签: 倍他洛克 气管内插管 血流动力学 体动反应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
  • 简介: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索治疗肝移植术中新肝期的高血流动力效应。方法:10例肝硬化施行肝移植患者,分为治疗.且和对照组.每组5例。治疗组在新肝期之初,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持续静脉泵注治疗,直至术毕.观察并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MAP和外周血管阻力(SV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均未超出正常范围;心输出量(CO)、HR、肺血管阻力(PVR)和尿量在两组均未见显着性变化。结论:在肝移植新肝期应用适宜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泵注,对“高排低阻”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治疗作用.效果明显。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肝移植术 新肝期 血流动力学 心输出量 肺血管阻力
  • 简介: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局部切口浸润对患者在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时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将40例甲状腺择期手术患者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每组各20例.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持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直至手术结束.术中使用Bls监测麻醉深度,维持在50~60之间.切皮前10分钟分别用05%罗哌卡因10ml和09%生理盐水10ml进行切口局部皮下浸润,两组溶液均未加入肾上腺素。记录手术前、切口浸润即刻.切皮即刻及其后1分钟.2分钟、5分钟、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罗哌卡因组切皮后1分钟,2分钟、5分钟、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的MAP、HR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麻醉.有效地预防了早状腺手术患者在全麻手术时切皮、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血压和心率的升高。

  • 标签: 罗哌卡因 全麻 甲状腺手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min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同时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100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h检测血浆D-乳酸浓度,取水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磷酸化p44/42MAPK、SAPK和p38的表达,设置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结果:EGF显著降低D-乳酸水平升高的幅度(P<0.05),明显改善I/R引起的病理损害,使p44/42MAPK和p38的表达增强和提前,前减弱SAPK的表达。结论:肠道I/R激活磷酸化MAPK系统,EGF通过调节MAPK的表达参与细胞的应激反应和增殖与分化。

  • 标签: EGF 大鼠 小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MAPK系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比较静吸复合全麻与静吸复合全麻结合术中、术后硬膜外持续使用镇痛药时的血流动力学、静脉麻醉用药量、液体用量及术毕鼻咽温、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等情况。方法:选择49例择期胃切除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静吸复合全麻组(G组),共25例,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本分静脉泵输;静吸复合全麻结合硬膜外镇痛用药组(GE组),共24例,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异丙本分静脉泵输,术中、术后硬膜外持续使用镇痛药。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根据手术进程按需静脉泵输异丙本分、芬太尼及血管活性药;根据中心静脉压和出血情况调整流体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持MAP在70%-120%术前水平,按需调整麻醉深度或使用血管活性药。术毕测量鼻咽温;记录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组内、组间无明显差别;两组间静脉麻醉药用量有显著性差异,异丙本分在G组为600±150mg,GE组为200±40mg;芬太尼在G组为200±85μg,GE组为40±25μg。两组血管活性药及液体用量无明显差别。术毕测量鼻咽温两组无明显差别;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有差别,G组为8±5min,GE组为5±3min。结论:本文两组麻醉方法均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GE组的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拔管时间缩短;两组对液体用量和体热变化的影响相似。

  • 标签: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硬膜外腔镇痛 血流动力学 麻醉药用量
  • 简介: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Pur)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与复苏效应。方法:以“四动脉闭塞法”建立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20min再灌注60min,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脑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和酶(NOS)活性;电镜观察前脑皮质神缝元超微结构。结果:Pur(30mg/kg静注)可显著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红细胞功能(P<0.0l、<0.05);明显减少缺血脑组织MDA、NO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NOS活性(P<0.01);超微结构显示Pur可减轻线粒体、核膜等膜性结构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有助于维护神经元的完整性。缺血前应用Pur的效应优于再灌注后应用。结论:Pur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与复苏效应,这种效应可能与降低血液粘度、对抗自由基和NO毒作用以及一定的膜保护修复作用有关。

  • 标签: 葛根素 家兔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 复苏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映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30~330g.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B组(n=6):假手术组(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CON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再灌注前5min单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缺血30min末行缺血10s.再灌注10s,重复3次后再灌注120min;舒芬太尼后处理组(0.1SpOStC组~10SpostC组):再灌注前5min分别单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0.3,1、3.10ug/kg.5min后再灌注120min。于结扎线缝好后平衡30rnfn(T0)、缺血30min末(TI),后处理末(T2).再灌注120min末(T3)记录MAP-HR.并计算血压心率乘积(RPP)。计算心肌梗死面积(1S)与缺血危险区(AAR)比值(IS/AAR)。选取最佳剂量舒芬太尼后处理组.sham组.CON组.IpostC组于T3时取颈动脉血2ml。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ON组比较.IpostC组、0.3.1.3、10SpostC组IS/AAR降低(P〈0.05)。其中舒芬太尼后处理组中1SpostC组降低最为明显;与IpostC组比较.0.1SpostC组IS/AAR增加(P〈0.05)。舒芬太尼剂量-效应关系si9mOidal方程为:Y=0.3749+0.4872/。(1+10^1.502-x).ED50为0.03174ug/kg。与sham组比较,其余三组血清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CO嘲比较.IpostC.、SpostC组MOA降低.SOO话性升高(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模拟缺血后处理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 标签: 舒芬太尼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
  • 简介:目的:观察分娩硬膜外腔镇痛应用不同镇痛药配比的效果,应用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药物对子宫-脐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健康足月头先露初产妇,随机分成4组:A组为自然分娩产妇,不施行任何镇痛措施,作为对照组;B组施行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持续辅注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C组施行PCEA0.06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D组施行PCEA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PCEA采用负荷剂量6ml+持续剂量12ml/h+PCA5ml用药方式。用药过程中采用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脐动脉的内径与血流速率,计算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观察子宫和胎儿状况。结果:B、C、D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妇VAS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活动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减退。B、C、D组的宫压无明显变化,活跃期时间缩短,且产率稍有增高,剖腹产率也增高。结论:低浓度0.0625%布比卡因或0.125%罗哌卡因即可获得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操作简单、对产妇和胎儿生理影响小,值得推广。

  • 标签: 分娩疼痛 硬膜外腔镇痛 布比卡因 芬太尼 罗哌卡因 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观察在舒芬太尼和异丙酚全静脉靶控输注麻醉(TCI)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不同呼气末CO2分压时的脑血流变化情况。方法:30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舒芬太尼和异丙酚TCI麻醉,麻醉前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测定其脑血流速度变化数据作为基数,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约20分钟后开始行CO2气腹。根据监测的呼气末CO2分压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组(N=15),在气腹后通气条件不作进一步调节,维持患者呼气末CO2分压为45mmHg左右;第二组为适度低碳酸血症组(N=15),在气腹后增加每分通气量,维持CO2分压在33mmHg左右。在气腹过程中取8个不同的时间点记录脑血流变化特征。结果:第一组的脑血流速度随CO2分压的升高而升高,而第二组没有这种显著变化。脉动指数在观察过程中维持稳定。结论:本临床观察提示,在异丙酚TCI加舒芬太尼麻醉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患者呼吸末CO2分压升高可引起脑血流增加,预防性的过度通气能减少因气腹中加。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血流 呼气末CO2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心脏办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的功效。方法:30例心脏办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温血灌注组(A组,n=15),采用温血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继以冷血停搏液维持及终末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冷血灌注组(B组,n=15),采用冷氧合血停搏液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在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6h(T3)、主动脉开放12h(T4)、主动脉开放24h(T5)5个时点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两组的上述测定指标在T1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动脉开放后,T2时点的LDH、CK—MB和cTnT含量较T1有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B组T4、T5时点的LDH、CK—MB含量较A组显著性升高(P<0.05)。B组T3,T4和T5时点的cTnT含量较A组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办膜病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

  • 标签: 联合灌注 心脏瓣膜置换术 温血心脏停搏液 冷血心脏停搏液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离体幼鼠脑皮质培养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24h内的SD乳鼠脑皮质细胞,体外培养至第7日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药物损伤组、及10、50、100ug/l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各预处理组分别以对应浓度的药物进行预处理,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予20μmol/L谷氨酸损伤0.5h,换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24h后进行观察。检测神经细胞存活率(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细胞凋亡率;苏本素-伊红(HE)染色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各浓度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高于药物损伤组,LDH漏出量和细胞凋亡率不同程度的低予药物损伤组;各药物预处理组细胞形态的受损程度均较药物损伤组轻。三个预处理组中以50ug/l组效果最佳。结论:不同浓度的神经生长因子提前24h预处理离体幼鼠脑皮质培养细胞对脑I/R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50ug/l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效果最佳。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谷氨酸 预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巴曲霉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先用K-H液心脏灌注35min,全心缺血25min后,再灌注30min。再灌注期间K-H液中分别加入巴曲霉0.02Bu/ml,0.01Bu/ml和0.005Bu/ml。应用Maclab生理监护系统通过Macintosh微机记录分析心脏功能参数。结果:巴曲霉0.02Bu/ml能显著降低LVEDP和LVSP(P<0.01)。再灌注末心脏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虽然再灌注期间巴曲霉0.01Bu/ml和0.005Bu/ml也有改善心脏功能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霉0.02Bu/ml能改善缺血再灌注心脏的功能,SOD活性升高和MDA生成减少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巴曲霉 心脏功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安氟醚对颅内占位病变病人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内幕上肿瘤行择期开颅手术病人。ASAⅠ-Ⅱ级、格拉斯哥评分15分。随机分为1%安氟醚(Ⅰ组)20例;2%安氟醚(Ⅱ组)20例和异丙酚组(Ⅲ组)20例。咪唑安定、哌库溴铵、芬太尼诱导氟管内插管,控制呼吸。保持PetCO2在4.0—4.4kPa。维持麻醉在Ⅰ组和Ⅱ组吸入安氟醚。Ⅲ组用微量泵持续翰注异丙酚5—8mg/(kg·h)。在显露硬脑膜前调整Ⅰ组和Ⅱ组的安氟醚吸入浓度.使Ⅰ组安氟醚呼出气浓度为1%.Ⅱ组安氟醚呼出气浓度为2%。显露硬脑膜后暂先不予剪开,由手术医生用22G穿刺针刺入硬脑膜下,连接压力换能器与监测仪.记录ICP数据,此为a时点。同时抽取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各2ml,记录桡动脉平均压(MAP)。继以每隔5min记录一次ICP、MAP和抽取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各2m1.前后共三次分别记为b、c、d时点。各时点抽取的血标本分别进行血气分析;监测PaCO2、PO2、pH、SpO2、Hb;计算动静脉血氧含量(A-VD02);计算脑灌注压(CPP)。结果:1%安氟醚组、2%安氟醚组和异丙酚组的ICP、CPP、A-VDO2的组内、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吸入不超过2%的安氟醚对幕上肿瘤开颅手术病人的颅内压、脑灌注压、动静脉氧含量差无明显影响.效果满意。

  • 标签: 二异丙酚 安氟烷 颇内压 脑灌注压 支静脉氧含量差 幕上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