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光固化灯发出光照不均一,使得复合树脂(rbc)修复体因单体析出或内部收缩应力而导致不充分或过度固化,从而降低了rbc修复体使用寿命.该研究是为了确定两种光固化灯的光照分布及其对复合树脂材料局部的机械强度的影响.

  • 标签: 光固化灯 表面显微硬度 牙科树脂 光照 复合树脂材料 收缩应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渗透树脂对漂白后牙釉质表面结构、显微硬度及颜色的影响,为渗透树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通过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部分,每部分再通过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和联合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漂白组和联合组行冷光美白处理;树脂组和联合组行渗透树脂处理。A部分在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2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3);B部分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2周进行显微硬度测量(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8);C部分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及处理后1、2周进行色度测量,并计算各组处理后各时间点与处理前的色差(ΔE值)(每组每个时间点样本量为10)。结果扫描电镜显示,处理后即刻树脂组、联合组牙釉质表面平整光滑,除可见树脂覆盖外,其余与对照组基本一致;漂白组表面可见微孔状缺损和矿物质沉积;处理后2周各组牙釉质表面平整光滑无明显差别。处理后即刻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联合组显微硬度分别为(354±33)、(364±21)、(411±30)、(350±17)HV(F=9.39,P<0.05),漂白组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前和处理后2周4组显微硬度的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4、2.75,P>0.05)。处理后即刻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联合组ΔE值分别为0.00±0.00、2.29±1.86、7.20±1.94、8.00±0.88(F=74.21,P<0.05),除漂白组与联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树脂组、漂白组同组处理后各时间点Δ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66、0.30、0.96,P>0.05)。联合组处理后即刻ΔE值显著大于处理后1、2周(t=4.73、4.23,P<0.05),处理后1和2周间Δ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P>0.05)。结论对健康牙釉质进行美白时,单纯的冷光美白或冷光美白联合渗透树脂均能达到美白效果。

  • 标签: 牙釉质 美学,牙科 复合树脂类 硬度 显微镜检查,电子,扫描 渗透树脂 冷光美白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并分析胸椎椎骨T1~T10的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及意义。方法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45岁女性,58岁男性)T1~T10椎骨部分,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若干厚约3 mm的标本,并选取11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标为1~9,松质骨标为10和11。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记录并分析胸椎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胸椎30块椎骨合计测量330个测量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压痕硬度值,共获得1 650个测量值。3具尸体标本胸椎段总体皮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30.55±5.44)HV、(29.94±4.86)HV、(29.55±4.36)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80,P=0.009);总体松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7.93±5.61)HV、(28.21±4.96)HV、(27.98±3.94)H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1,P=0.913)。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皮质骨与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67、4.750、6.621,均P<0.001);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松质骨硬度值均高于椎体区松质骨硬度值(t=1.785、3.159、3.103,P=0.077、0.002、0.003)。3具尸体标本11个测量区域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皮质骨硬度较高的区域均为椎弓根、椎板和下终板皮质(1、2、7);皮质骨硬度值较低区域均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6、8、9)。3具尸体标本T1~T10不同节段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其中皮质骨硬度值最大的椎骨均是T8;松质骨硬度最大的椎骨分别是T7、T7、T6。结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骨硬度较小,可以分散负重以保护内在较为脆弱的松质骨,椎体区向后部结构移行的椎弓根区域硬度值最大。胸椎皮质骨硬度高于松质骨,并且不同节段的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T6~T8呈现"小高峰"可能与胸椎节段生理解剖形态、自上而下承受肌肉力和身体自身重量的载荷逐步增加有关。

  • 标签: 胸椎 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骨组织作为非均质其各部分的硬度也不相同。本实验中取三具新鲜冰冻标本的骶骨,按Denis分型将骶骨分为Ⅰ、Ⅱ、Ⅲ区,每区三份,行骨硬度测定。旨在通过对骶骨骨硬度的测定明确骶骨骨硬度分布特征,为梯度弹性模量人工骶骨的3D打印、更符合骶骨骨硬度特点的移植物的研发及后续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制作出更符合人类骶骨梯度弹性模量的人工骨及移植物,以有效避免因后期受力不均而造成的人工骨或移植物的断裂、塌陷。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腕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舟骨选取舟骨结节、腰部内外侧和舟骨体部,月骨选取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选取外层皮质不同区域,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骨硬度值。观察不同骨骼间及骨骼内部不同区域的骨硬度值差异。结果3具标本中共取得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标本切片18片,测量位点255个。腕骨不同骨骼骨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钩状骨(39.04±5.79)HV、头状骨(38.98±6.17)HV、舟骨(37.72±5.85)HV、大多角骨(35.89±4.75)HV、月骨(33.65±5.42)HV及小多角骨(31.82±5.54)HV,不同骨骼间总体骨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3,P<0.01)。舟骨、月骨内部不同区域骨硬度分布近似,舟骨结节、腰部外侧、腰部内侧和舟骨体部骨硬度分别为(37.07±5.77)、(37.51±6.39)、(40.00±5.64)、(36.31±5.47)HV,其中腰部内侧骨硬度最大,舟骨体部骨硬度最小,4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月骨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骨硬度分别为(33.57±3.61)、(34.58±6.04)、(35.47±5.24)、(30.97±5.88)HV,其中背侧骨硬度最大,远端骨硬度最小,4个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0,P>0.05)。结论健康人腕骨不同骨骼间硬度各有不同,舟骨和月骨内部各部位骨硬度分布均匀一致。测量腕骨显微硬度值,了解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腕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亦可指导腕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设计制作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腕部骨骼假体及建立腕部肌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BPR-17010818。

  • 标签: 腕骨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舟骨 月骨 头状骨 钩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 简介:此项原位研究是用牙本质表面显微硬度的变化来评价2组家用牙齿漂白方法(1小时/日和7小时/日),使用漂白剂为10%过氧化氢脲(NiteWhiteExcel2Z).漂白21天。从每个参试者的牙上得到9个牙本质试块.每个参试者至少有2个第三磨牙需要拔除。试块取自牙颈部,进行表面硬度分析(ShimadsuHMV/2000),然后固定在为每个参试者制作的口内腭部装置上.按照实验组放置(左侧3个,右侧3个,中间3个)。漂白期间,模型上的试块放在漂白剂中,分别为7小时(左侧)、1小时(右侧)和0小时(中间)。治疗结束后,标本用以前使用的相同仪器再进行显微硬度分析.然后对治疗前数据和最终数据之间的差异均值进行方差分析和Scheffe检验。结果证实1小时组和7小时组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但7小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显微硬度降低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1小时组和7小时组尽管有矿物质丧失,其差异仅分别为3.1%和5.4%,结论为这些数据可能没有临床意义。

  • 标签: 10%过氧化氢脲漂白凝胶 牙本质 表面显微硬度 树脂系统
  • 简介:对在连续退火生产过程中采集的温度、粗糙度、时间变化的带钢表面洛氏硬度进行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探讨各因素在连续退火过程中对带钢洛氏硬度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的经验公式HRB=132-26935/Rm,可用来估测硬度值并指导生产。

  • 标签: 表面洛氏硬度 温度 粗糙度 时效性 抗拉强度
  • 简介:摘要: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套筒连接节点的灌浆料实体抗压强度进行试验研究,采用表面硬度法与灌浆料试件力学性能试验数据比对分析,得出水胶比与套筒灌浆料实体强度的影响关系,以及表面硬度与灌浆料强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料的抗压强度与表面硬度存在较强联系,其中用指数函数描述这类关系最为贴切。

  • 标签: 套筒灌浆料,实体强度,表面硬度法
  • 简介:背景:测量分析肱骨近端显微硬度分布规律可以较好地评价该部位骨组织不同区域的物理性能。目的:探讨肱骨近端不同部位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共选用了62岁男性、45岁女性和58岁男性3具遗体捐献者标本,于肱骨肩关节盂水平及外科颈水平垂直其长轴取多层面标本,使用显微硬度计在样品表面不同区域进行维氏硬度测试,统计分析骨骼硬度的分布规律。结果:3具标本的肱骨近端共测量84个部位,测得肱骨近端区域总体硬度为(37.62±8.82)HV,硬度最大处为肱骨外科颈内侧(45.82±5.55)HV,其次为外科颈外侧与后侧,此三处硬度大于肱骨近端其他部位(P<0.05);硬度最小处为大结节处松质骨(28.32±4.35)HV。从解剖部位来看,外科颈硬度为(44.07±6.45)HV,大于肱骨头及大、小结节硬度(P<0.001);大结节硬度最小为(29.56±5.68)HV(P<0.01)。肱骨头前半部硬度大于后半部,小结节硬度大于大结节,肱骨外科颈前方硬度低于其他方位(P<0.05)。结论:肱骨近端不同区域骨硬度的分布具有规律性;肱骨近端骨硬度分布数据可为肱骨近端内固定策略的选择、新型植入材料的研究提供基础,并为3D打印仿生骨的设计开辟新的视角。

  • 标签: 肱骨近端 骨硬度 人体骨骼 内固定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耻骨上、下支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标本A为62岁男性、B为45岁女性、C为58岁男性),取出耻骨支并剔除附着之软组织。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将耻骨上、下支各分成3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依次用800、1 000、1 200、2 000、4 000目碳化硅粒砂纸打磨标本。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A、B、C 3具标本耻骨上支骨硬度值分别为(27.99±6.03)HV、(29.93±4.86)HV、(33.42±5.15)HV,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分别为(33.99±3.10)HV、(37.95±5.39)HV、(36.19±3.87)HV,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上支=9.540、F下支=12.890, P值均<0.01)。3具标本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均高于上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3.432、tB=4.280、tC=3.874, P值均<0.01)。结论人体耻骨下支显微硬度高于耻骨上支。这一耻骨显微硬度分布特征的首次发现,可辅助阐释耻骨支骨折的损伤机制,为研发符合该部位骨硬度特点的内固定物,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TNC-17010818。

  • 标签: 耻骨 耻骨支 维氏骨硬度 显微骨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金属维氏硬度试验室是静态力压痕试验方法的一种,是检测冶金产品质量和热处理制度常用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实验室主要依据GB/T4340.1-2009《金属材料 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显微维氏硬度综合测量系统,属于现阶段被广泛应用至各种金属材料实际硬度测量当中的一种测量手段。为更进一步对显微维氏硬度实测数据精准性实施分析,本文主要是先借助文献资料检索方法,检索国内外显微维氏硬度综合测量系统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地梳理及总结分析后,选定三名操作员,借助GB/T4340系列标准及电脑测量维氏硬度计,对试验样品开展显微维氏硬度现场测量操作,利用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开展测量数据深入分析及探究,对该测量系统实际重复性及其再现性实施定量描述。最终结果则表明借助了显微维氏硬度自动化测量系统的P/TV为9.90%,且P/T为10.00%,这两项指标都>10%,证实此测量系统具备优良的能力;该系统可取的分组数为NDC=14,表明整个系统具备优良的分辨力,且适宜应用至过程参数有效性估计分析当中。本次课题研究运用到各种学科方法、基础理论及成果,并从整体入手综合研究本课题,以保证本次课题研究的客观性及精准性。

  • 标签: []测量系统 显微维氏硬度 再现性 重复性
  • 简介:提出电镀锡板表面硬度的快速检测方法-铅笔硬度法,用此方法对不同条件下的镀锡板的表面硬度进行了测定,并对镀锡板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采用低温、低走速、高合金层厚度有利于提高镀锡板的表面硬度

  • 标签: 铅笔硬度法 镀锡板 表面硬度 工艺条件
  • 简介:摘要:目前,预制装配式组合结构建筑在国内建筑行业受到引起了业内人士极大热情的研究、关注、推广并成功应用。与我国传统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有着建造投入成本低、施工机械化速度快、施工生产周期很短、工程质量合格率高以及投资环境友好、节约能源和降低能耗水平等综合优点。本文通过实验数据对灌浆料表面硬度来验证测强曲线适用性。

  • 标签: 浇混凝土 灌浆 表面硬度 测强曲线
  • 简介:前不久,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莫斯科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表面处理技术,这种技术能使材料的硬度提高5倍以上。为了改变钢铁的性质,通常需要掺杂硅、锰、钒、钛等杂质。通过使用富勒烯、石墨烯或纳米碳管等纳米碳材料和表面处理激光器可以改善该技术,增强钢铁的性能。俄罗斯科学家选择炭黑作为纳米材料,这种材料是通过在石墨电极的电弧放电中生产富勒烯获得的。

  • 标签: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 俄罗斯科学家 钢铁产品 硬度 纳米碳材料 家用
  • 简介:主要进行了金相光学显微组织观察和SEM观察,分析了针状组织的形貌特点。同时对组织长大过程中出现的合并和碰撞等现象做了相应的讨论。根据SEM观察结果,讨论了针状铁素体组织在夹杂物和晶界处形核的特点。最后给出了针状组织维L~(Vickers)硬度的测量结果和评价。

  • 标签: 针状铁素体 维氏硬度 夹杂物形核
  • 简介:摘要:清洁设备是专门用于大面积地面清洁的机械设备。清洁设备能够有效减少清洁工作中的人工成本,提高清洁效率,是现代城市中清洁的重要方式。为了改善城市卫生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环境治理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必然要求,人们需要健康、清洁的环境,所以,清洁设备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 标签: 洗地机 清洁能力 影响
  • 作者: 李东泽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1-05
  • 机构:吉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吉林省 长春市  130000
  • 简介:摘要:强化研磨微纳加工技术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和研磨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强化技术和微纳加工工艺,以提高材料的表面硬度、抗磨性和耐腐蚀性等性能。轴承套圈滚道表面硬度直接影响着轴承的运行寿命和性能稳定性。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和研磨工艺中,无法获得足够高的表面硬度,因此采用强化研磨微纳加工技术对轴承套圈滚道进行处理成为提高其表面硬度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强化研磨微纳加工参数对轴承套圈滚道表面硬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为相关工程和应用领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 标签: 强化研磨 加工参数 轴承套圈
  • 简介:在发动机活塞顶部采用热障涂层,不仅能隔热、降低腐蚀,还能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运用已有的等离子喷涂技术在传统的陶瓷氧化物隔热层与铝合金之音溶合困难,氧化物杂质、缺陷及孔隙影响选到“冶金焙合”。为此对铝合金及镍合金粘结层之间的显微结构做了进一步的观测和探讨.

  • 标签: 铝合金表面 等离子喷涂 金相显微 发动机 热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3具年龄大于40岁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取出所有标本的右侧股骨和胫骨,分别于股骨头、股骨内髁、股骨外髁、胫骨内髁、胫骨外髁、胫骨远端距负重区关节软骨面1 cm处,垂直于下肢机械轴切下3 mm厚松质骨样本。使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系统测量骨组织显微硬度。比较不同标本、股骨与胫骨以及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差异,分析3具标本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共制成18个标本,行180次显微硬度测量。3具标本的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的总体显微硬度值为20.3~47.3(36.0±5.7)HV,3具标本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0,P=0.094)。股骨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小于胫骨,分别为(32.5±4.9)HV、(39.4±4.3)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2,P<0.001)。股骨头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为(32.9±4.6)HV,股骨内髁(35.1±3.9)HV、股骨外髁(29.7±4.7)HV、胫骨内髁(40.8±4.0)HV、胫骨外髁(36.8±4.2)HV、胫骨远端(40.7±3.6)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8,P<0.001),其中股骨外髁显微硬度最低,胫骨内髁显微硬度最高,内髁均高于外髁。3具标本不同解剖部位软骨下骨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结论人体下肢长骨负重关节软骨下松质骨的显微硬度存在较大差异,胫骨软骨下松质骨显微硬度高于股骨,膝关节内侧间室硬度大于外侧间室。

  • 标签: 软骨,关节 软骨下骨 生物力学 显微硬度 下肢长骨 压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