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布洛赫以“尚未”概念为关键要素的希望哲学,同卢卡奇的主客体辩证法以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共同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异化理论等思想的重新阐释,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现代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旨在从传统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两方面来描述对布洛赫“尚未”概念的理论由来。在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与宗教哲学以及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和指向未来的批判方法影响下,布洛赫的“尚未”概念逐渐初具雏形。

  • 标签: 布洛赫 马克思 尚未 乌托邦
  • 简介:中国绘画的出路是中国文化精英和中国艺术家百年来苦苦探索和思考的文化命题,但是,在中国绘画千余年的观念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丹青向水墨的突围、人物画向山水画的转型、“书法入画”的笔墨升华,形成的笔墨为上的核心价值,限制了探索的种种可能性。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突破中国画坚硬的外壳,抛弃笔墨、以概念替代绘画、引入信息,是否是中国绘画走出困境的出路呢?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中华艺术宫协办的《水墨概念艺术大展》给出了当代中国画多元化、多向度突围的启示。

  • 标签: 水墨概念 概念水墨 抛弃笔墨 概念替代绘画 引入信息
  • 简介:知识、财富和身份是构成乡绅概念的三大核心要素。从明清至民国中期,这三个要素逐渐发生演变。知识要素从明清时期的功名发展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学识,此为表层的显性要素。财富作为乡绅概念的更深层次要素,是乡村知识分子成为乡绅的物质基础,且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绅商对流,财富要素的比重有所上升。身份是乡绅概念的根本性要素,明清时期的乡绅为建构一个乡村共同体而扎根于乡土,在与国家权力的博弈中谋求一种合作共治的乡村治理状态,但清末以降,绅权的乡村根基转为国家授权,而乡绅"劣化"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话语,民国中期以后则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乡绅。

  • 标签: 乡绅 士绅 绅商 权绅化 乡绅社会
  • 简介: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当前社会大众和政府广泛关注的焦点,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的制约。因此,对房地产语境下的“土地”概念的厘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土地”概念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语境下的“土地”与“地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分析了“土地”向“地产”转化的前提条件、转化路径和意义。

  • 标签: 房地产 土地 概念
  • 简介:对“语体”这一舶来概念的使用与理解日渐复杂且泛化,在语言学、文章学、文学理论,甚至法律、医学等学科中均有涉及。对“语体”概念的厘清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语体”概念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始终没有脱离语言学的辖制,针对日常语言的语境及语言特征的探索一直是语体研究的核心。引入汉语语境后的“语体”概念,因很容易联系到自身的文论传统,常与“风格”“文体”等概念混淆。“语体”概念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兼跨多重学科领域且较为稳定的概念内涵,或倾向“语言的功能变体”,或近似“语文体式”“语言风格”,对其的理解也需结合学科背景。

  • 标签: 语体 文体 语言风格
  • 简介:当前,协商民主这一概念存在碎片化、片面化,甚至不恰当解读的现象。本文尝试从协商民主概念误用问题入手,辨析西方与中国关于协商民主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然后,在中国特色的语境下,进一步理解协商民主概念在中国的创造性转换,由此完成协商民主整体概念的辨析,为协商民主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 标签: 协商民主 中国特色 理论研究
  • 简介:人民群众,中国与西方两种并行的群众理论所讲的群众是同一个群众吗,西方的群众理论是民主制度和公民政治的产物

  • 标签: 中国政治 中的群众 政治语境
  • 简介:学术权力在西方是一种系统性权力.指学术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权力。然而在中国语境下.学术权力的概念意义逐渐主体化并窄化为学者权力。学术权力窄化作为一种“合法的偏见”,应对了学术场域失衡中治理结构调整与政策改革的需要,并最终指向学术人员权利。严格来说.学术权力并不是由西方引进,而是受西方类似概念启发产生的一个十分本土化概念。因此既要尊重学术权力的“概念原型”,也要考察其在使用发展中的“实践变式”,避免陷入“概念原型”与“实践变式”间方枘圆凿的困境。

  • 标签: 学术权力 中国语境 窄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18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在思想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理解斯金纳在思想史研究中对,作为历史学家的斯金纳在政治思想史的修辞研究中受到了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的影响

  • 标签: 修辞昆廷 思想史研究 斯金纳思想史
  • 简介: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中国,“臣民”、“国民”、“人民”与“公民”四种社会身份或观念并存,并形成三组对应概念:臣民-公民、国民-公民、人民-公民。梳理三组公民对应概念内在的内涵冲突,并根据当代社会特点,实现概念内涵的现代转换与建构,对于公民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探索。

  • 标签: 公民社会 公民教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10
  • 简介: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斯金纳在思想史研究中特别重视语言修辞的作用,研究与词汇和语言,作为历史学家的斯金纳在政治思想史的修辞研究中受到了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关于中国画传统语境下,以笔墨为之的意象造型,诸多文章都有谈及。若从“体—相—用”的角度加以阐释,则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为“体”,意象造型为“相”,而笔墨为“用”,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能单一地来探讨笔墨的问题。

  • 标签: 中国传统 中国画 笔墨 语境 概念 意象造型
  • 简介:首先在对语言学与术语学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术语学的学科特性;简述了“3W论”的要义,指出了“本体论”在术语学中的深层机理。进而以基本术语“标准”和“标准化”为具体案例,着重分析了由于语境和视角的不同长期以来形成“广义说”和“狭义说”的来龙去脉,并解析了“多样化”“标准化”以及“个别级”(即单件定制化)这些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就“标准”“标准化”面临国情改变和同国际接轨这两个话题,对如何实现相关概念和术语的能动转化提出了两点创议。

  • 标签: 语言学 术语学 本体论 标准 标准化
  • 简介:本文分四部分,第1部分概述古今中外对语境的看法和研究。第2部分是语境的详细分类。第3部分讨论语境的功能。第4部分讨论"动态语境"和"认知语用推理"。我们既重视静态语境,更重视动态语境。我们认为交际是"互动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它一方面以动态的洽商和语境领悟为基础,另一方面以基本"给定"语境为出发点,在"明示推进交际"中动态而高效地推导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文章最后提出微观或宏观地研究动态语境的各种途径的设想。

  • 标签: 动态语境 意义 洽商 推理
  • 简介:“中国人太多是电视机前的体育迷,我期待的是,我们都能成为体育的参与者,而不是观看者。在后北京奥运时代”,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投入体育,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金牌,才是该有的认知。”

  • 标签: 语境 体育迷 北京奥运 生活方式 电视机 中国人
  • 简介:下课铃一响,明仔就想冲到操场上去踢足球。谁料脚下一滑,差点摔倒。王老师一个箭步冲过来.稳稳地托住阿明的腋窝,直到确认他不会摔倒了才放手。晚上,阿明在日记中写道:“那一刻,王老师紧紧地、稳稳地托住我,托得那样仔细,仿佛他手上托着的,是整个世界。”

  • 标签: 语境 摔倒 阿明 老师 操场 日记
  • 简介:通过以奥斯丁和丘汉平为个案的中西比较,对法律理论的周边语境进行分析,是新型知识社会学在法学中的一种探索,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近代法学理论的历史发动,进而深入理解发展至今的世界法学运作的内在隐蔽含义。

  • 标签: 语境分析 近代法学 比较 法律实践
  • 简介:语境的设置对外语教学和语言的习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设置语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的语言材料,即强调学以致用。

  • 标签: 创设语境 学习动机 习得能力 交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