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注射 Kainate诱导的大鼠边缘叶发作模型 .检测 caspase-12大鼠海马神经元表达。方法:立体定位海马注射 Kainate诱导诱导激活海马内的 KAI受体后,以持续记录脑电、局部脑血流( rgional cerebral blood flav, rCBF),用 TUNEL染色和 ciesyl violet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存活和凋亡;用免疫荧光和 Western blot检测海马 caspast-12的表达。结果: 4h时 caspase-12出现裂解片段, 8h时出现 TUNEL阳性细胞, 24h时达高峰。脑室内注射 caspase-12抑制剂 zrLEHrHluoKmettylketoneCzrLEHDfmk)可减少 TUNEL阳性细胞,增加存活神经元;后在 KA注射同侧海马的 CA3区神经元 caspasd免疫反应性增强;对侧海马未见 TUNEL阳性细胞及 caspase-12的上述变化。发作前后 rCBF无明显变化。结论: Kainate可诱导 KAI的激活。 caspase-12可能是 KAI的靶点,也可能是神经元损伤的潜在靶点。

  • 标签: Kainate 海马 caspase-1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构建可诱导表达野生型或突变型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的慢病毒表达体系.为进一步研究PTEN与肿瘤间的关系提供理想的实验工具。方法:提取甲状腺癌、肺癌及其癌旁组织的RNA,经反转录后扩增PTEN片段,将其连接入慢病毒载体,与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人胚肾T细胞(293T)细胞,获得病毒。将其感染MDA-MB-231细胞.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中PTEN基因的表达情况,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株的克隆形成能力。结果:在甲状腺癌和肺癌中发现PTEN突变体:蛋白印迹检测结果证实野生型和突变型PTEN的慢病毒表达体系构建成功.突变型PTEN的克隆形成能力强于野生型PTEN。结论:发现了PTEN突变体.并成功构建了野生型和突变型PTEN基因的可诱导慢病毒表达体系,突变型PTEN不但有抑癌作用.还有致癌作用。

  • 标签: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突变型 慢病毒表达载体 机制
  • 简介:APRIL及其受体mRNA在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内的表达 ,而APRIL受体mRNA在胃癌和癌旁胃组织中表达无差异,胃癌组织中APRIL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胃组织

  • 标签: 中增殖 受体表达 增殖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姜黄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中MicroRNA表达谱的变化和在致凋亡中的作用,为临床使用姜黄素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BGC823和SGC7901两种胃癌细胞系分别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1000U/ml青链霉素的RIMP1640培养基,分别采用DMSO,10uM,50uM姜黄素进行感染处理48小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各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同时采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miRNA的表达,筛选表达差异miRNA,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随着姜黄素作用浓度的升高,BGC823和SGC7901两株胃癌细胞株的凋亡率逐渐上升,两种细胞株50uM姜黄素处理组凋亡率较10uM组升高约3倍左右,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素处理组凋亡率明显升高,P均小于0.01。MicroRNA芯片分析显示在初步筛选出的129条MicroRNA中,与10uM姜黄素处理组相比,50uM姜黄素处理组表达差异在2倍以上的MicroRNA共计6条,上调表达MicroRNA2条,分别为miR-150和miR-34a;下调表达MicroRNA共计4条,分别为miR-92b、miR-650、miR-9和miR-125b。结论姜黄素诱导可使胃癌细胞系BGC823和SGC7901的MicroRNA表达谱发生变化,提示某些MicroRNA可能参与了姜黄素所致胃癌细胞凋亡。

  • 标签: 姜黄素 胃癌 MicroRNA 表达谱
  • 简介: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有关Hp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且认为,Hp是胃腺癌发生的一种Ⅰ类(肯定)致癌物.流行病学资料提示,Hp感染人群胃癌发生危险性显著高于对照人群[1-3].动物实验证实,Hp慢性感染易引起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4-5],但其致癌机制尚不清楚.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环氧化酶-2 胃粘膜组织 表达 诱导 流行病学资料
  • 简介:目的:立足于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就运动对ICOS分子表达诱导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做一探索性研究。方法:随机抽取17~23岁运动员共35名为实验对象,建立人体运动免疫研究实验模型;运用密度梯度细胞分离法,获得运动员运动前、期间、运动后不同时段的外周血PBMC;运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MTT法和流式细胞术、RT-PCR技术,体外检测各时段T细胞活化增殖程度、T细胞亚群变化及T细胞表面ICOS及T细胞ICOSmRNA表达水平;将ICOS特异性配体GL-50与上调表达ICOS分子的T细胞体外共育,5天后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0水平,同时检测运动员运动前后血清IL-10、LI-2、IFN-γ水平。结果:运动可激发T细胞活化增殖,导致T细胞亚群变化;运动可诱导活化T细胞上调表达ICOS和ICOSmRNA;ICOS/GL50共刺激信号可刺激T细胞合成分泌IL-10;持续4用运动训练后,运动员血浆IL-10水平显著提高,IL-2、IFN-γ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长期运动应激可诱导活化T细胞上调表达ICOS分子;ICOS分子具有加强T细胞合成分泌IL-10、诱导Th2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功能;ICOS/GL50共刺激信号诱导IL-10分泌、Th1/Th2失衡,是运动后机体对感染性疾病易感性增高的“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的重要免疫学基础。

  • 标签: 运动训练 T细胞 ICOS分子 TH1/TH2失衡 运动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中脂多糖(LPS)诱导Yes相关蛋白(YAP)的表达情况及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建立野生型(WT)、YAP基因敲除(YAP-HKO)、YAP-WT C57BL/6小鼠肝癌模型,随机选取4只WT小鼠作为LPS组,予每天腹腔注射LPS 5 mg/kg;另选4只作为对照组,予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为验证YAP的作用,设置YAP-HKO小鼠组及其同窝YAP-WT小鼠组,每组各4只。各组小鼠饲养10 d后处死,测量肝肿瘤体积;免疫组化法观察LPS组和对照组小鼠肝组织YAP、Ki67、F4/80、CD163,YAP-HKO和YAP-WT小鼠肝组织F4/80、CD163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组织巨噬细胞分型情况。两组检测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LPS组小鼠肝肿瘤体积为(2.50±0.79)cm3,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97±0.29)cm3(t=3.641,P<0.05);YAP-HKO小鼠肝肿瘤体积为(0.13±0.11)cm3,明显小于YAP-WT小鼠的(0.78±0.23)cm3(t=-5.100,P<0.05)。LPS组肝组织YAP、Ki67、F4/80、CD163表达均高于对照组。YAP-HKO小鼠肝组织F4/80、CD163表达均低于YAP-WT小鼠。LPS组肝组织M2型巨噬细胞百分率为(6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4)%(t=9.768,P<0.05)。YAP-HKO小鼠组肝组织M2型巨噬细胞百分率为(54±4)%,明显低于YAP-WT小鼠组的(68±7)%(t=-3.669,P<0.05)。结论在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中,LPS通过促进YAP的表达,募集巨噬细胞并促进其向M2型极化,促进肿瘤增殖。

  • 标签: 肝肿瘤,实验性 脂多糖类 Yes相关蛋白 巨噬细胞 小鼠
  • 简介:目的:考察西替利嗪对组胺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IL-8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研究组胺H1受体mRNA表达,组胺及西替利嗪对IL-8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并用ELISA法对分泌的IL-8进行定量.结果:HaCaT细胞有组胺H1受体mRNA表达,(1×10-5)mol/L组胺刺激细胞5h,显著增强IL-8mRNA表达;(1×10-6)~(1×10-4)mol/L组胺作用细胞24h则显著地诱导了IL-8产生;1×10-6、1×10-5mol/L西替利嗪抑制了组胺的诱导作用.结论:西替利嗪可通过抑制组胺诱导HaCaT细胞IL-8表达而具有H1受体依赖的抗炎作用.

  • 标签: 西替利嗪 HACAT细胞 组胺 H1受体 白细胞介素8
  • 简介: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诱导体外U251细胞炎性反应的分子学机制。方法:采用终浓度为0.2-4μmol/LAβ1-42处理U251细胞24h,以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U251细胞经常规去血清培养,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细胞RANTES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NF—KB和STAT1的表达

  • 标签: RANTES表达 U251细胞 AΒ1-42 细胞趋化因子 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 简介: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前后凋亡诱导因子(AIF)在大鼠不同回基底膜外毛细胞的表达差异以及与噪声性聋高频听力易损性的关系。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噪声暴露组:噪声暴露组给予声强为115dBSPL白噪声暴露,每天2小时,连续3天,对照组不予噪声暴露。分别于噪声暴露前1日、暴露后1、3、7、14日对两组大鼠行ABR检测,最后一次ABR检测后对两组大鼠耳蜗基底膜行鬼笔环肽一异硫氰酸荧光素(Phalloidin—FITC)染色。West—em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两组大鼠耳蜗不同回基底膜处AIF的表达。结果大鼠噪声暴露后与暴露前相比,ABR各频反应阈值于暴露后1天最高,随时间逐渐恢复,14天时趋于稳定,听力低频阈移约10dB,高频阈移有30dB(P〈0.05);基底膜铺片FITC染色示噪声暴露组底回基底膜毛细胞较顶回缺失严重,且有纤毛排列紊乱并出现融合,而对照组毛细胞排列整齐,纤毛呈v或w型,两组间外毛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示,在正常情况下,顶回基底膜的AIF表达高于底回,噪声暴露后,AIF顶、底回基底膜表达均较对照组相应部位增高,且顶回较底回更为显著(P〈0.05)。结论噪声暴露过程中,AIF在促凋亡的同时更发挥出了氧化还原酶的作用,因而AIF在耳蜗基底膜顶、底回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噪声性聋高频听力易损性的分子机制之一。

  • 标签: 细胞凋亡诱导因子 噪声性聋 基底膜 外毛细胞
  • 简介:为了揭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rig-g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TRA在APL细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网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等对直接启动rig-g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NB4细胞中,STAT2、IRF-9和IRF-1均能够被ATRA诱导表达,但表达时相有所不同。STAT2和IRF-9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并与rig-g基因启动子上的序列结合,激活rig-g基因的表达。IRF-1单独也能激活含rig-g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但是C/EBPet能强烈抑制IRF-1的这种转录激活作用。结论:在维甲酸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ATRA首先诱导IRF-1的表达;随着C/EBPet的逐渐下调,IRF-1继而又进一步使细胞内的IRF-9和STAT2的蛋白水平上升。IRF-9和STAT2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是直接诱导rig-g基因表达最基本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网络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全反式维甲酸 rig-g基因 IRF-1 IRF-9 STAT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TIPE1)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动物模型及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2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接受20 mg/kg顺铂单次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单次20 mg/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 d后处死小鼠并留取血清和肾脏标本。检测Scr、血BUN水平;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IPE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肾组织TIPE1 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TIPE1和小管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相对表达量。20 μmol/L顺铂刺激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0、6、12、24 h构建体外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细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细胞TIPE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用包含TIPE1 siRNA序列的慢病毒靶向沉默TIPE1基因,20 μmol/L顺铂处理TIPE1稳定敲除的HK-2细胞株24 h,Western印迹法检测HK-2细胞NGAL、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及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肾组织中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量、NGAL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5);HK-2细胞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量随顺铂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均P<0.05)。慢病毒干扰HK-2的TIPE1表达后,TIPE1 siRNA组的HK-2细胞NGAL、LC3-Ⅱ及Beclin1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Scramble组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急性肾损伤模型中TIPE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沉默TIPE1表达后,早期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增加,提示过度自噬加重肾小管损伤,TIPE1可能参与了急性肾损伤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自噬 顺铂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肌糖原状态下运动诱导肌源性白细胞介素6(Interukin-6,IL-6)表达及蛋白释放与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Transport4,GLUT4)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案和饮食方案造成大鼠在运动前体内肌糖原含量不同,再观察定量负荷跑台运动后肌源性IL-6表达及释放与葡萄糖转运体GLUT4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血清IL-6浓度在运动30min后显著增加,运动120min后达到峰值,运动后逐渐降低;骨骼肌IL-6mRNA在运动120min后显著增加,运动后3-6h继续增加至峰值;骨骼肌GLUT4mRNA在运动时并未增加,而在运动后3h开始增加,运动后6h达到峰值。上述三个指标在低肌糖原组的增加与正常糖原组相比更加显著。结论:低肌糖原含量可以促进运动中IL-6的释放及运动后恢复期IL-6和GLUT4的基因表达;运动导致恢复期GLUT4基因表达的增加很有可能与肌源性IL-6的表达及IL-6的自分泌作用有关。

  • 标签: 运动内分泌 肌糖原 运动 肌源性IL-6 GLUT4mRNA
  • 简介:抗冻肽是一类能降低细胞间体液冰点的多肽或糖肽,植物表达载体pBCD中含有抗冻肽四联体基因,将GUS基因插入到载体pBCD中对其进行改进,构成新的表达载体pBCDG,并转化农杆菌,以便对被转化植物中抗冻肽表达部位和表达剂量的检测。

  • 标签: 抗冻肽 pBCD pBCDG GUS基因
  • 简介:目的:研究Pim-2基因异位过表达与肝细胞性肝癌的关系。方法:将转染Pim-2基因质粒(转染组)、对照空质粒(空质粒组)转染张氏肝细胞,并设未转染组,通过MTT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Millic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RT-PC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裸鼠体内接种成瘤等方法检测肝细胞在体内外增殖的变化,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形态。结果:(1)转染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接种48、72、96、120h的平均OD值、细胞凋亡率、细胞迁移的平均细胞数与空质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质粒组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转染组细胞Pim-2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质粒组、未转染组;转染组细胞胞质、胞核均有Pim-2蛋白表达,空质粒组、未转染组表达转弱;(3)3组细胞接种裸鼠后,成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TEM均见明确肿瘤细胞形态改变。结论:Pim-2基因能够诱导张氏肝细胞恶性转变,造成细胞在形态、生长、增殖、凋亡及迁移能力的改变。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PIM-2 张氏肝细胞 裸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8例肝细胞癌中HIF-1α、HSP70的表达。结果48例肝细胞癌HIF-1α阳性率为70.8%,强表达10例,中度表达14例,弱表达10例,无表达14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级、Ⅱ级、Ⅲ-Ⅳ级VEGF阳性细胞数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癌转移者与无癌转移者HIF-1α、HSP7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IF-2α表达与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r=0.726,,P<0.05)。HSP70与HIF-2α表达呈正相关(r=0.726,P<0.05)。结论HIF-2α与HSP70表达有相关性,HIF-1α、HSP70与癌转移有关,HIF-α与HSP70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肝细胞癌 缺氧诱导因子-1&alpha 热休克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Wnt-1诱导分泌蛋白-1(WISP-1)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南昌市第三医院2011年1~6月手术切除且经常规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标本120例及其癌旁组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WISP-1蛋白在120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随访结果,采用X。检验分析乳腺癌组织中WISP-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生存差异,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WISP-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5%,102/12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5%,42/120)(χ^2=7.653,P=0.003)。WISP-1表达与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χ^2=22.846,P〈0.001)、淋巴结转移(χ^2=11.663,P=0.001)、HER-2表达(χ^2=7.825,P=0.005)以及远处转移(χ^2=35.737,P〈0.001)有关。患者随访时间为24.0-6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9个月。生存分析结果发现,WISP-1表达水平是患者DFS的预后因素(χ^2=19.354,P〈0.001)。低表达WISP-1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中位时间是48个月,而高表达WISP-1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中位时间是40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WISP-1(OR=2.129,95%CI:1.099-4.124,P=0.025)、年龄(OR=4.617,95%CI:2.803-7.605,P〈0.001)、淋巴结转移(OR=2.014,95%CI:1.209-3.355,P=0.007)是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高表达WISP-1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WISP-1蛋白可能是乳腺癌预后的标志物。

  • 标签: 乳腺肿瘤 Wnt1蛋白质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NFRSFexpressedonthemouseembryo(TROY)表达的影响。方法33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预处理6h组(IVC-6组,11只)、预处理72h组(IPC-72组,11只)和缺血组(CI组,11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10min作为IPC,IPC-6和IPC-72组分别在IPC后6h和72h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24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应用2%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TUNEL染色研究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观察TROY表达变化。结果与CI组比较,IPC-72组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24h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两组评分分别为2(1.5-3),1(0—2)],减少脑梗死容积[(299.33±70.98)mm^3,(69.25±47.66)mm^3],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TROY的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2±11,87±17)(P〈0.01)。结论IPC对其后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可能与TROY表达上调相关。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缺血耐受 T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