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62岁男性患者,发现右心室肿物1天。既往有骨肉瘤病史。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心腔内及右心室壁占位性病变。2019年2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心室肿物切除术+三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缝置术。术后病理检查示间叶源性恶性肿瘤,考虑心脏转移骨肉瘤。术后随访1年,患者心功能良好,心腔内未见肿瘤复发,右心室壁占位无明显变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二线以上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型转移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56例MSI-H型mCR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贝伐珠单抗治疗,试验组使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ORR为60.71%(17/28),DCR为75.00%(21/28),高于对照组的28.57%(8/28)、46.63%(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16;χ2=4.79,P=0.029)。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5个月和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3,P=0.003);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2.1个月和16.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07)。对照组和试验组血液学反应(17.86% vs. 14.29%,χ2=0.13,P=0.716)、心血管损伤(10.71% vs. 14.29%,χ2=0.16,P=0.686)、肝肾功能损伤(25.00% vs. 21.43%,χ2=0.10,P=0.752)、胃肠道反应(28.57% vs. 35.71%,χ2=0.33,P=0.567)、皮肤黏膜损伤(7.14% vs. 10.71%,χ2=0.35,P=0.553)、神经系统疾病(3.57% vs. 14.29%,χ2=2.25,P=0.134)、内分泌反应(3.57% vs. 10.71%,χ2=1.29,P=0.256)、脱发(14.29% vs. 17.86%,χ2=0.13,P=0.716)、疲劳(25.00% vs. 28.57%,χ2=0.27,P=0.6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可提高MSI-H型mCRC患者近期和中远期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治疗效果 特瑞普利单抗 贝伐珠单抗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约50%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在首次就诊时有远处转移,但胃肠道转移较罕见,大多数胃转移的患者无症状或无特异性症状。现对近期确诊的1例以间断呕血为症状入院的原发性肺腺癌胃转移患者进行报道,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准确认识。

  • 标签: 肺肿瘤 胃转移
  • 简介:摘要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s)是一类新的治疗药物,通过选择杀伤肿瘤细胞和诱导全身抗肿瘤免疫的双重作用机制实现抗肿瘤效果。OVs优先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并调节肿瘤的微环境,肿瘤细胞的裂解会释放肿瘤特异性抗原,从而触发先天和适应免疫,介导局部和全身肿瘤免疫根除。此外,OVs可以被工程化以优化肿瘤选择和增强免疫刺激,并且易与其他药物组合。OVs的有效已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得到证明,FDA批准了美国首个OV(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尽管目前OVs用于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OVs的功能以及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探讨了OVs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总结了OV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并对OVs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癌症药物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做了展望。

  • 标签: 溶瘤病毒 抗肿瘤免疫 肿瘤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子宫PECom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例子宫PEComa患者均为年轻女性(年龄分别为30、33岁),均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2例子宫PEComa患者的初始病灶均局限于子宫,在外院行子宫病灶切除术,因复发就诊于本院再次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子宫全切除+盆腔病灶切除术。镜下观,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均由上皮样细胞构成,并不同程度地表达抗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其中,1例患者的肿瘤细胞核分裂数为9个/50高倍视野,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1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内含大量透明胞质,可见明显核异型,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录因子E3(TFE3)呈弥漫强阳性表达。1例患者术后予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抑制剂西罗莫司13个月后停药。随诊至今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子宫PEComa的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最终确诊依据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目前除手术治疗外,mTOR通路抑制剂可能是部分子宫PEComa患者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治疗方式。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保障了患者最大利益,与开腹手术相比,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然而,传统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需要在腹壁建立辅助切口来取出标本,这不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对患者术后镇痛和腹壁美容效果带来负面影响。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在传统腹腔镜手术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取出标本这一理念,在优化微创技术的同时避免了腹壁切口。本文现就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辅助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手术的792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病理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PTC组(564例)和甲状腺良性肿瘤组(22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组术前末梢血中TAP升高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TAP诊断PTC的价值。结果PTC患者TAP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TAP[(122.36 ± 49.37)μm2 vs(105.04±40.61)μm2, P<0.001],TAP诊断PT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90%和40.3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1.0 cm(OR:1.555;95% CI:1.031~2.344,P=0.035)和多灶癌(OR:1.789;95% CI:1.098~2.916,P=0.019)是TAP升高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重、肿瘤突破包膜、肿瘤浸润、合并桥本、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侧区淋巴结转移和BrafV600E基因突变均与TAP升高无关(P>0.05)。结论肿瘤最大径≥1.0 cm和多灶癌是PTC患者TAP升高的危险因素,TAP在鉴别PTC与甲状腺良性肿瘤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一种辅助指标。

  • 标签: 肿瘤异常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 163例原发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06例,女557例;年龄为59(20~94)岁。1 163例患者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129例,设为合并组;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1 034例,设为无合并组。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手术治疗与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生存情况。总生存时间定义为手术治疗至末次随访或结局事件(如死亡、失访等)发生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29例合并组患者中,合并胃癌81例、食管癌39例、结肠癌8例、直肠癌1例。合并组原发胃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术前发生临床症状(无、有),胃间质瘤肿瘤长径(<2 cm、2~5 cm、5~10 cm、>10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5~10个/50高倍视野、>10个/50高倍视野),细胞增殖指数Ki-67(≤5%、>5%),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肿瘤坏死(无、有),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无、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标DOG-1(阳性、阴性),CD34(阳性、阴性)分别为92、37例,30、99例,9、120例,114、10、3、2例,126、1、2例,122、2例,112、8、5、4例,129、0例,121、8例,118、3例,117、12例;无合并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14、520例,585、449例,194、840例,383、360、201、90例,799、155、80例,851、143例,337、308、192、197例,960、74例,769、265例,850、80例,990、44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1.46、51.11、11.06,Z=-10.27、-5.34,χ²=15.94,Z=-10.61,χ²=9.86、24.10、5.52、6.37,P<0.05)。1 163例患者中,12例术前拟诊为胃间质瘤(合并组),1例术前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合并组);1 150例均为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2)手术治疗与术后并发症情况。合并组129例患者中,行开放手术72例,行腹腔镜或胸腔镜手术57例(中转开放手术3例)。无合并组1 034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治疗207例,行开放手术371例,行腹腔镜或胸腔镜手术456例(中转开放手术8例)。合并组和无合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78%(13/129)和2.321%(24/1 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2.40,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1 163例患者中,1 0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1~220)个月,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87.2%;合并组和无合并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1.2%和9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69.07,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2~5 cm、5~10 cm、>10 cm),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10个/50高倍视野),胃间质瘤肿瘤坏死是影响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16,2.27,0.46,0.57,1.75,7.58,2.70,1.80,95%可信区间为1.52~3.07,1.60~3.22,0.29~0.71,0.34~0.94,1.11~2.77,5.29~10.85,1.67~4.38,1.08~2.9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是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91,1.82,2.10,7.11、2.75,95%可信区间为1.33~2.75,1.27~2.62,1.14~3.87,4.58~11.04,1.50~5.03,P<0.05)。结论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小,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更低;性别、年龄、胃间质瘤肿瘤长径、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核分裂象计数是胃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胃肠间质瘤 食管癌 结肠癌 直肠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蒂皮瓣在修复皮肤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39例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9例,年龄(55 ± 7.3)岁(42 ~ 80岁),包括基底细胞癌15例,鳞状细胞癌10例,角化棘皮瘤5例和日光角化病9例。术后缺损面积1.5 cm × 3.0 cm ~ 8.0 cm × 4.5 cm。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后缺损脂肪蒂皮瓣修复治疗,术后24 h观察皮瓣存活情况,术后1、3个月及之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皮瓣的外形、质地及与周围组织的匹配度等。结果39例患者术后24 h,切口均无感染,皮瓣存活良好;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其皮瓣长与蒂宽比大于3∶1,为下睑部缺损,经处理后创面愈合。术后1个月,3例出现外观臃肿,其皮瓣长与蒂宽比分别小于2∶1、2∶1 ~ 3∶1、大于3∶1,其中2例为上唇部缺损,1例位于面颊部。所有患者随访1 ~ 12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色泽和质地较好,供皮区和受皮区在功能和外形上均达到良好效果。结论采用脂肪蒂皮瓣治疗面部皮肤缺损,临床疗效显著,皮瓣组织成活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对供区损伤较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外科手术 皮肤肿瘤 面部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 POS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GB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药物相同,S组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GB, C组不进行SGB。术前1 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量表评估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术后第2天采用阿森斯睡眠评估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对患者术后首夜睡眠进行评分;采用智能手环监测患者术后首夜深睡眠时长、睡眠总时长。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时(T2)、术毕(T3)、拔管时(T4)的MAP、心率。记录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VAS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T0时两组患者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T1、T2、T4时MAP低于C组(P<0.05)。与T0比较,C组T1~T4时MAP升高(P<0.05),T1、T2时心率升高(P<0.05);S组T1~T4时MAP、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组患者易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白天身体功能影响率降低(P<0.05),术后首夜无睡眠障碍发生率、术后首夜深睡眠时长、总睡眠时长、深睡眠时长/总睡眠时长增加(P<0.05),术后无补救镇痛发生率增加(P<0.05),术后VAS评分降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首夜浅睡眠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前行SGB可延长术后首夜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幕上肿瘤切除术 术后睡眠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源髓源抑制细胞(MDSCs)在脓毒症诱导肾上腺损伤(SA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6~8周龄C57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Sham组,n=5)、脓毒症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n=10〕和脓毒症+脾切除组(CLPS组,n=10)。采用CLP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仅开腹分离盲肠后关腹,不给予盲肠结扎穿孔;CLPS组于CLP前切除脾脏;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各组于制模后24 h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脾脏、骨髓及双侧肾上腺;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上腺组织中MDSCs表面抗原CD11b、Gr-1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肾上腺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总mTOR(T-mTOR)、磷酸化mTOR(p-mTOR)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肾上腺皮质、髓质完整,结构清晰;CLP组肾上腺皮质肿胀、出血,可见细胞水肿;CLPS组上述肾上腺组织损伤较CLP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相比,CLP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脾脏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IL-1β的mRNA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mT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mTO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LP组相比,CLPS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0.143±0.011比0.324±0.023,P<0.01),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和IL-1β的mRNA以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CD11b mRNA(2-ΔΔCt):2.90±0.56比5.74±0.13,Gr-1 mRNA(2-ΔΔCt):2.71±0.14比4.59±0.46,IL-6 mRNA(2-ΔΔCt):2.44±0.64比5.17±1.04,IL-1β mRNA(2-ΔΔCt):3.58±0.52比4.44±0.26,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0.05±0.01比0.13±0.02,均P<0.01〕,p-m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mTOR/GAPDH:0.61±0.11比0.27±0.04,P<0.01)。结论脾脏是SAI中MDSCs细胞的主要来源;脾切除可减少MDSCs细胞动员,激活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AI。

  • 标签: 脓毒症 肾上腺损伤 髓源性抑制细胞 炎症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集束化肺康复治疗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的静态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相关炎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0例COPD患者(中重度稳定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除了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外,同时给予集束化肺康复治疗。最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的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炎因子的水平。结果对照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心肺运动功能[峰值运动功率(peak load)、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VO2% pred)、千克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分钟通气量(peak VE)],治疗后3、6个月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康复组治疗后3个月较前一阶段未有改善(P>0.05),但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治疗后3个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治疗后3、6个月较治疗前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CRP、IL-6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均下降[CRP:(5.48 ± 0.91)mg/L比(6.26 ± 0.99)、(6.09 ± 0.97)mg/L,IL-6:(9.17 ± 1.04)ng/L比(10.83 ± 1.79)、(10.29 ± 1.53)ng/L](P<0.05)。康复组治疗后3、6个月CRP、IL-6、TNF-α均较前一阶段明显下降[CRP:(5.21 ± 0.87)、(5.67 ± 0.91)mg/L比(6.15 ± 0.92)mg/L,IL-6:(8.56 ± 1.17)、(10.03 ± 1.61)ng/L比(11.06 ± 2.01)ng/L,TNF-α:(7.16 ± 1.33)、(8.05 ± 1.62)ng/L比(8.97 ± 2.05)ng/L](P<0.05)。康复组治疗前后血清炎因子CRP、IL-6、TNF-α与肺功能(FEV1、FEV1%pred、FEV1/FVC)、心肺运动功能(peak load、peak VO2、peak VO2% pred、peak VO2/kg、peak VE)呈显著负相关(r=- 0.641~- 0.884,P<0.01)。结论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集束化肺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静态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降低炎因子水平。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试验 集束化肺康复 心肺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h1/Th2失衡及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变化,探讨其在AECOPD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AECOPD患者15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稳定期COPD(SCOPD)患者40例为SCOPD组及健康组22例。根据《慢性阻塞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AECOPD临床分级标准将AECOPD组分为AECOPD Ⅰ级组(n=48)、Ⅱ级组(n=55)、Ⅲ级组(n=47)。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IL-17、IL-10,以IFN-γ/IL-4的比值作为Th1/Th2。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以上指标在AECOPD的变化,及其与炎症指标、肺功能参数、AECOPD临床分级的相关。结果(1)AE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用力肺活量(FVC)低于SCOPD组和健康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高于SCOPD组和健康组(P值均<0.05)。(2)AECOPD组Th1/Th2低于SCOPD组和健康组(P值均<0.05),IFN-γ、IL-4、IL-10、IL-17高于SCOPD组和健康组(P值均<0.05)。(3)AECOPD各亚组NLR、CRP由低到高为AECOPD Ⅰ级<AECOPDⅡ级<AECOPD Ⅲ级(P值均<0.05);FEV1%pred、FEV1/FVC由高到低为AECOPD Ⅰ级>AECOPD Ⅱ级>AECOPD Ⅲ级(P值均<0.05)。(4)AECOPD各亚组Th1/Th2、IL-10由高到低为AECOPD Ⅰ级>AECOPD Ⅱ级>AECOPD Ⅲ级(P值均<0.05);IL-17由低到高为AECOPD Ⅰ级<AECOPD Ⅱ级<AECOPD Ⅲ级(P值均<0.05)。(5)AECOPD组Th1/Th2、IL-10、IL-17与NLR、CRP、FEV1%pred、FEV1/FVC、AECOPD临床分级具有相关。结论Th1/Th2与细胞因子有助于判断COPD是否发生急性加重,并可评估AECOPD严重程度。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急性加重期 Th1/Th2 细胞因子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创伤血胸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胸腔外科收治的54例次行观察治疗的创伤血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通过多因素分析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治疗总失败率为59.26%(32/54)。观察治疗失败组在血胸量、住院时间、合并气胸、大于3根肋骨骨折患者比例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治疗成功组(P<0.05)。观察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合并气胸(OR=9.529,95%CI:1.988~45.580,P=0.005)和肋骨骨折大于3根(OR=5.535,95%CI:1.065~28.754,P=0.042)。结论合并气胸和肋骨骨折大于3根是创伤血胸观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应将合并气胸和肋骨骨折情况纳入创伤血胸的观察治疗决策中。

  • 标签: 血胸 胸部创伤 肋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健侧颈7与受区神经的匹配,以便合理利用健侧颈7,更好地恢复患肢功能。方法12具24侧甲醛(10%福尔马林)固定过的成年尸体标本,解剖出臂丛神经后,分别测量颈7神经根及其前后股、颈8、胸1神经根、下干、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前支、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直径。再分别切取上述神经长约1 cm的标本,通过组织学研究,测量他们的神经束横截面积总和(S)和神经纤维总数(N)。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尺神经直径比颈7前股和正中神经细,尺神经与颈7后股粗细相当;胸1神经较颈7后股直径粗,颈8神经较颈7前股直径粗,下干较颈7直径粗。尺神经较正中神经和颈7神经纤维总数少,但与颈7前股或后股神经纤维数量基本相等;颈7较下干神经纤维总数少,颈7前股比颈8神经纤维总数少,但颈7前股或后股与胸1神经纤维数量基本相等;腋神经较前臂内侧皮神经纤维多。尺神经较正中神经面积小,但与颈7前股或后股神经束面积基本相等;颈7神经总面积比尺神经大,比下干神经束面积小,颈7前股较颈8神经束面积小,但颈7前股或后股与胸1神经面积基本相等;腋神经横截面积大于前臂内侧皮神经。结论不论是从神经粗细,神经纤维数量多少,还是从神经束总面积来评定,健侧颈7移位下干,颈7前后股移位颈8、胸1神经根,颈7后股移位尺神经,都不会引起动力神经纤维的浪费;但颈7全干或颈7前股移位尺神经,将因神经粗细或神经纤维数量不匹配而浪费颈7的动力神经。

  • 标签: 臂丛 解剖学 颈7神经根 下干 神经修复
  • 简介:摘要近年来,单基因肾结石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全基因组学分析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单基因突变导致泌尿系结石发生发展的病因得到大量的验证。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泌尿系结石相关遗传疾病研究,介绍转运蛋白和通道;离子、质子和氨基酸;钙敏感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维生素D、草酸盐、胱氨酸、嘌呤和尿酸在遗传相关泌尿系结石中的作用,总结基因检测在此类疾病中的意义,提高临床医生对遗传相关泌尿系结石的认识。

  • 标签: 肾结石 全基因组学分析 单基因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新近建立的基于数字切片的Ki-67判读法进行乳腺癌Ki-67重复判读并探讨其重现,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运用机染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30例浸润乳腺癌标本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制作数字病理切片,由3位主治以上病理医师分别采用热点区设定面积视觉评估、热点区设定面积半自动计数、热点区设定面积全自动计数方法进行10次重复判读,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并据此将判读者信度划分为优、良、中、差。结果3人应用热点区设定面积视觉评估法重复判读的ICC分别是0.832、0.843、0.826;应用热点区设定面积半自动计数法重复判读的ICC分别是0.926、0.938、0.929;应用热点区设定面积全自动计数法重复判读的ICC分别为0.964、0.971、0.968,观察者信度等级均为优。结论上述3种基于数字切片的Ki-67判读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判读者内重现,重现由高到低依次为热点区设定面积全自动计数法、热点区设定面积半自动计数法、热点区设定面积视觉评估法。

  • 标签: 乳腺肿瘤 Ki-67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可重复性,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