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住院患者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统计我院2019年6月住院部所有病区的退数据,按照退药科室、退金额、退原因、退药品种进行分析。结果:各科室均有退现象,退例数与金额排前两位的为二病区(ICU)和七病区(骨手外科),退原因主要是患者出院,其次是医嘱调整,退种类以注射剂所占比例最多。结论:医院应完善退规章制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退现象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中心药房 退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我院中心药房的退情况及科学管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9年1月-2020年5月1225份中心药房退药单为依据,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中心药房退的原因、频率等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结果 中心药房退的原因主要为手术停药、患者拒绝用药、剂量错误、药房库存不足、患者转科、重复开药、医嘱错误、患者出院、修改医嘱等,其中患者出院、医嘱修改的发生率明显更高,P

  • 标签: 中心药房 退药情况 管理方法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病人用药方面的安全性,药品一经发出,便不能随意退换。但在现实工作当中,受药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的影响,患者仅能被动消费,造成退情况时常发生。本文以门诊西药房为例,分析了其退的原因,指出了减少退的具体措施,望能为此领域实践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 标签: 西药房 门诊 退药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导致门诊西药房退现象增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方法:将我院2020年5-6月份的门诊西药房36例退数据进行收集,并根据其原因和类型进行分析。强化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检测,严格规范用药程序,并对医师的合理用药进行培训管理,同时进行医患深入沟通服务,使患者能够去依赖信任医师。结果:主要有四个导致退的原因,药物不良反应有18例,占50%;患者认为药价较贵有8例,占22.22%;医药处方发生错误有6例,占16.67%;其他原因有4例,占11.11%。结论:在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措施后,门诊西药房退现象明显降低,医患关系得到缓和,患者用药的顺从性提高。

  • 标签: 门诊西药房 退药 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老百姓的就医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民生问题,我们药剂科在面临改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门诊退问题一直是药剂科的一个工作难点,为了体现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减少和避免退,对医院门诊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患者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探讨减少患者退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医疗机构,门诊,西药退药,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静配中心退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两年内我院静配中心出现退情况,从而分析其原因并实施持续质量管理,进而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静配中心退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各科室退率、药物应用满意度有很大不同(P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静配中心 退药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管理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对比,选取2018年1~12月在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开展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管理改进项目,将2018年1~6月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分为参照组,使用传统静脉药物配置;2018年7~12月将该院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分为改进组,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人员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差错率、操作规范落实率及各科室退率的价值。结果干预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差错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操作规范落实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各科室的退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管理,可显著降低配中心的差错率与各科室的退率,并有效提高操作规范落实率。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用药调配中心 退药管理 差错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病区药房退工作中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病区药房退申请单,病区退药品的次数共有3252次,有1322人次退。2020年1月到6月期间未实施规范化管理,2020年7月到12月期间实施规范化管理,统计病区药房退原因以及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后药房退改善情况。结果:病区药房退原因包括医嘱原因、患者原因、药剂科原因及其他;实施规范化管理后病区药房退件数与退人次均明显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医院病区药房加强规范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药品发放错误的情况,提高用药安全性,建议推广。

  • 标签: 病区药房 退药 规范化管理 退药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PDCA管理法优化降低住院药房退率。方法:以PDCA应用前后两组管理模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选择2020年6到8月退数据为对照组,2020年9到12月退数据为实验组。以不合理退原因为切入点,运用PDCA管理法指定相关制度措施,对比PDCA管理法前后退情况及管理法不同的差异。结果:两组相比,实验组不合理退率呈现明显下降,退率由8.08%降到0.54%,且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成熟化退模式。结论:PDCA管理法应用于药房退成效显著,促进了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 标签: PDCA品管圈 不合理退药管理 住院药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住院药房退原因,并探究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药房退申请单6392张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是2020年10月-2020年12月,详细统计所以药方的退原因,分析管理措施。结果6392张退申请单中,退原因如下所示:2299例医生停医嘱(35.97%),1918病人出院(30.01%),704例医生更改方案(11.01%),513例病人转科(8.03%),321例病人死亡(5.02%)。6392张退申请单中,退药品种中占比最大的是水电解质类(42.88%),其次是抗生素类(13.17%)和抗肿瘤类(11.32%)。结论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住院药房退原因较多,包括药师职责等,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预防退现象,确保用药安全。

  • 标签: 三级甲等 教学医院 住院药房 退药原因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在静配中心实施多环节质量控制干预后,退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静配中心实施常规管理,作为此次试验的参照组,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1年6月期间静配中心实施多环节质量控制,作为此次试验的研究组,对比两组退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退率为14%,参照组退率为18%,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静配中心采用多环节质量控制,可以显著降低退率,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多环节质量控制 静配中心 退药率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降糖注射剂与口服制剂用药趋势 方法 收集2018-2020年我院糖尿病用药品种、数量、金额、单价对比进行数据分析

  • 标签: 糖尿病 药物 用药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本院门诊抗抑郁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院2018至2020年第一季度门诊开具含抗抑郁处方8 007张,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处方开具科室、临床诊断、各类抗抑郁处方量等,对抗抑郁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院抗抑郁以50岁以上女性使用为主,50岁以上人群6 773例(84.59%),女性5 568例(69.54%)。8 007张处方中,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临床主要治疗药物,分别为4 130张(51.58%)、3 718张(46.43%);处方量居前3的科室为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分别为3 617张(45.17%)、2 887张(36.06%)、1 158张(14.46%);处方诊断以焦虑或抑郁合并其他疾病为主(6 316张,占78.77%),其中以合并高血压(1 358张,占19.2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 231张,占15.36%)、脑血管病后遗症和脑动脉供血不足(1 222张,占15.25%)、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1 029张,占12.84%)、睡眠障碍(653张,占8.15%)为主。门诊抗抑郁以单一用药为主(93.16%,7 459/8 007),不合理用药情况严重(25.14%,2 013/8 007),体现在联合用药不适宜(12.24%,980/8 007)、处方诊断不全(8.29%,664/8 007)、给频次不适宜(4.05%,324/8 007)、单次用量不适宜(0.30%,24/8 007)、给时机不适宜(0.26%,21/8 007)。结论本院门诊抗抑郁处方合理性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本院正在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处方合格率,如提高医生处方质量、提高药师审方能力、嵌入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同时加强药师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及药学监护,以确保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门诊 抗抑郁药 处方分析 用药合理性
  • 作者: 李雄瑛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10-18
  • 出处:《《教育学》教师教育论坛》2021年2期
  • 机构:江苏省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
  • 简介:摘要 教师勇敢地“退”出去,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能有效地发掘学生潜在的思考力,激发他们表达的热情,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天地,这是创新教育转化为教学行为的策略之一。教师要让课堂充满更多的不确定困素,于风平浪静时掀起波澜,在平坦的路上设置障碍,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归纳、追根求源,去伪存真,发现真理之光。

  • 标签: 退一步 灵动 精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耐多肺结核患者既往治疗情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对策。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58例耐多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58例耐多肺结核患者既往治疗情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58例耐多肺结核患者中给予有规律治疗,既往治疗时间≤12个月(62.96%)、治疗次数≤2次(69.70%),且没有使用过二线药物的患者转阴率(77.42%)明显更高,肺部病变累计5-6个肺叶(66.67%)、3-4个肺叶(55.00%)、1-2个肺叶(54.55%)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差异较为显著,治疗前58例耐多肺结核患者中痰涂片菌量在2+及以下(70.37%)、+3及以上(35.48%)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差异较为明显,P

  • 标签: 耐多药 肺结核 既往治疗情况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抗菌类药物在妇产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本次120例患者,均是来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于本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患者。分析并对比患者的用药类别、时间、效果。结果:该120例患者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为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头孢类的抗菌药物和甲硝唑类的抗菌,分析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使用率最高的为甲硝唑类抗菌药物。这120例患者当中预防性用药的患者有50例,剩余70例患者为治疗性的用药。用药主要包括一联、二联、三联和滥用药物。结论:根据以上表述,抗菌类药物在妇产科患者疾病治疗上确实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但会出现药物滥用的情况。需要控制。

  • 标签: 抗菌药 妇产科患者 临床治疗 使用情况
  • 简介:[摘要]本文是作者医疗援非期间关于抗疟使用情况的分析报告,为赴非洲的工作人员提供用药指导参考,高度重视疟疾,消灭蚊虫、清除蚊虫孳生地、加强个人防护和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措施,抗疟的使用应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规范的原则。根据流行地区的疟原虫虫种及其对抗疟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掌握剂量、疗程和给途径,以保证治疗效果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群退变特征及生物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2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测量,指标包括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分级、顶椎上下间盘平面横截面积(CSA)、腰大肌和背伸肌群(包括竖脊肌和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IR)、横截面积差异指数(CDI)和脂肪浸润差异指数(FID),评价椎旁肌退变和冠状面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10.4°~57.8°(18.72 ± 6.44)°;不同性别、侧凸方向和顶椎位置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顶椎旋转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3.82 ± 1.06) cm2比(3.68 ± 1.01) cm2],多裂肌、背伸肌群和椎旁肌群(包括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和多裂肌)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9.80 ± 2.14) cm2比(10.46 ± 2.60)cm2、(18.18 ± 3.03) cm2比(19.79 ± 3.22) cm2和(25.25 ± 5.06) cm2比(27.86 ± 6.9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腰方肌和竖脊肌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凹侧CSA明显大于凸侧[(6.62 ± 3.09) cm2比(6.40 ± 3.23) cm2和(4.58 ± 0.57) cm2比(4.45 ± 0.64) cm2],多裂肌和背伸肌群凹侧CSA明显小于凸侧 [(9.49 ± 3.10) cm2比(10.32 ± 4.06) cm2和(19.31 ± 4.36) cm2比(20.54 ± 5.60)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竖脊肌和椎旁肌群凹侧与凸侧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上下间盘平面背伸肌群凹侧FIR明显大于凸侧[(31.83 ± 11.04)%比(24.37 ± 12.76)%和(38.62 ± 10.09)%比(31.80 ± 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大肌凹侧与凸侧F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顶椎上下间盘平面多裂肌、背伸肌群、椎旁肌群CDI和背伸肌群FID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均呈正相关(顶椎上间盘平面:r = 0.94、0.70、0.86和0.90,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r = 0.92、0.94、0.81和0.66,P<0.01);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r = 0.73,P<0.01),顶椎上间盘平面腰大肌CDI与冠状面侧凸Cobb角无相关性(r = 0.17,P>0.05)。顶椎位于L2和L3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腰大肌和腰方肌CSA均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顶椎位于L2患者顶椎下间盘平面竖脊肌凹侧CSA明显大于顶椎上间盘平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腰椎前屈/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背伸肌群能够有效抑制退行性病变;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应将保护椎旁肌群功能放在重要位置。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椎旁肌 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