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血栓,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最早于1895年报道,发生率为13.4%~35.4%,多由脾静脉血栓蔓延所致,脾静脉PVT发生率高达91%,PVT病死率约为4.8%,主要死因为肠绞窄坏死和合并致死性消化道大出血。

  • 标签: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门静脉高压症术 脾静脉血栓 诊治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1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PVST形成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PVST发生率为43.7%(94/21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厚度、是否为腹腔镜手术、术后血小板计数与术后PVST形成均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静脉直径(OR=3.137, 95% CI 1.391~7.076, P=0.006)、脾脏厚度(OR=3.065, 95% CI 1.418~6.626, P=0.004)、术后血小板计数(OR=7.446, 95% CI 3.057~18.137, P=0.000)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PVS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脾静脉直径≥11 mm、脾脏厚度≥60 mm、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断流术后PVST形成的风险较大。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科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6例,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7例,行保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过保守治疗,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可以获得很好临床疗效。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肝硬化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0例,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例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均康复出院。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涉及因素很多,但及时确诊并进行抗凝治疗可以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PVT形成对肝硬化并发症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探讨PVT的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住院治疗的肝硬化PVT患者199例设为PVT组,随机抽取同期肝硬化无PVT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对肝硬化PVT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据资料不同用t检验、Z检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肝硬化病因、门静脉宽度、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酶(CHE)、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硬化[OR = 3.125(95%可信区间1.414~6.906),P = 0.005]、门静脉增宽[OR = 5.814(95%可信区间2.746~12.307),P < 0.001]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PVT形成使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OR = 1.594(95%可信区间1.015~2.502),P = 0.043]和CHE降低[OR = 4.267(95%可信区间2.313~7.869),P < 0.001];PVT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胸水、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增宽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影响因素,肝硬化PVT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和CHE降低。PVT的形成使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容易出现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胸水等临床表现,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因;方法通过分析收集的134例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实施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和脾切除手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有70人实施了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另有64人实施了开腹切除脾手术。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来分析门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PLT二者紧密相关;而与住院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年龄、输血量、血纤维蛋白原、门静脉直径的大小、PT、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无关。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方式无关,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小板数量紧密相关。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 成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8例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在我院实施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术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结果8例患者中,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发生肠坏死,行手术治疗,将坏死肠管切除联合静脉取栓术,但患者依然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常会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并发症,该种并发症在早期并无显著症状,因此,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血性腹水和血便的情况,应该及时的进行诊断与检查,同时,谨慎用药,对血常规进行定期的检测,并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将坏死肠组织切除,在必要时手术治疗。

  • 标签: 脾切除联合断流术 门静脉系统血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对我院2007至2012年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LC)并发PVT形成住院患者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至65岁,平均(48.2±9.0)岁。肝硬化病因,大多数是病毒性肝炎后(12例,75%),有脾切除史13例,住院主要原因腹痛3例,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16例,原发性腹膜炎14例。血栓形在后2年内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的主要表是腹痛、消化道出血、腹水。血栓形在后1年内死亡率32.35%。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患者,严重影响其预后和生活质量。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腹水等。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发生机制和相关因素仍然不完全明确。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介绍了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性。其次,讲述了一些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最后,讲述了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 标签: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 肝硬化 并发症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肝移植受者门静脉重建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0例弥漫性PVT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0.7±10.1)岁,范围在25~63岁;术后随访时间(66.3±25.8)个月,范围在8~96个月。彩色超声检查评估门静脉吻合口直径、门静脉内径和流速及有无腹水等,CT检查评估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依此评估门静脉血流通畅情况、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效果和受者生存状况。结果无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7例中,行门腔静脉半转位吻合术6例,门静脉左肾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6个月内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逐渐缓解,其中4例仍有少量腹水,但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未复发。截至2021年12月,受者门静脉血流通畅4例,死亡3例。其中,术后3个月出现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肾损伤,术后8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原发病(肝癌)复发1例;术后44个月死于脑卒中1例。合并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3例,根据侧支循环不同,行门静脉胃右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胆道周围曲张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2个月内,3例生理性门静脉重建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均逐渐缓解。其中,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受者术后1个月吻合口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后吻合口恢复通畅。术后36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予以内镜下套扎和硬化治疗后症状缓解。另2例受者门静脉血流通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存活的7例受者门静脉流速均在20 cm/s以上,肝功能正常。结论弥漫性PVT肝移植受者选择合适的门静脉重建方式,可以保证足够的移植肝门静脉血流。术后受者门静脉高压可消退,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形成 重建 治疗结果
  • 简介: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增高引起的症候群。多种复杂肝脏疾病所诱发门静脉血流受阻或门静脉血流量增加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门静脉 高血压 血栓形成 肝移植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原因。血栓通常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同时可能影响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PVT风险升高。抗凝是妊娠合并急性PVT的基础治疗,不仅可以抑制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还可促进管腔再通,改善患者预后。指南推荐妊娠合并急性PVT需进行至少6个月的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抗凝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是妊娠期间抗凝的首选用药。而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则不推荐用于妊娠合并PVT的抗凝治疗。

  • 标签: 门静脉血栓形成 妊娠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LC)自然病程中一种众所周知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随着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由于肝硬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风险,临床上对于肝硬化合并PVT的治疗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当前关于肝硬化非肿瘤性PVT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临床治疗方面的知识,以期为临床制订规范合理的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血栓形成    TIPS  
  • 简介: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15例诊断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使用技术有经导管做肠系膜上动脉(SMA)溶栓(8例)和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简称TIPS途径)介入治疗(7例)。男性9例,女6例,年龄28岁至68岁。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6例,少量腹水3例。体检腹部均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超声波和增强CT诊断为本病。结果治疗技术均成功13例,无重要并发症。经导管SMA内溶栓治疗8例,术后症状逐渐改善7例,无效1例。经TIPS途径治疗7例,6例治疗结束时造影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1例虽然PV—SMV恢复血流,但于12天后死于腹腔脓肿、多器官衰竭。结论介入治疗技术,包括经导管SMA溶栓和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门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微创技术 禁忌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补液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列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一线治疗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7月40例脾切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对2015年8月—2018年7月40例脾切除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5%与35.0%,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可以降低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肝移植患者30例资料,统计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总结预防、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30例患者肝移植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7%(2/30),经由针对性处理后均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形成门静脉血栓,可通过多普勒超声监测,并选用有效手段治疗,提高肝移植效果,保护患者生命。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