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塞病人。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脑梗塞患者,医师采用改良静脉法对其实施治疗,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改良静脉法治疗脑梗塞患者的语言、肢体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病情的改善和恢复。

  • 标签: 静脉溶栓法 脑梗塞 综合护理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的疗效影响。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期间患脑梗死进行静脉治疗的患者48例,在患者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质组两组,每组各有24例患者。对常规组中的脑梗死静脉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对优质组中的脑梗死静脉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对于常规组,优质组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p<0.05。结论在对采取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时,采取优质护理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得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脑梗死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脑梗塞急诊静脉效果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选择于2009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爱通立rt-PA静脉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90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作为疗效指标,根据疗效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mRS0~1分)与预后不良组(mRS2~6分),对影响效果和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发病至间隔时间、前血糖、前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房颤、CT早期缺血改变及爱通立rt-PA剂量是影响效果的7大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间隔时间、前血糖、前ESS评分、爱通立rt-PA剂量是效果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发病至间隔时间、前血糖、前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爱通立rt-PA剂量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爱通立rt-PA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1)比较rt-PA静脉治疗组的疗效和安全性;(2)比较rt-PA静脉治疗病例中3h与3h-6h两个时间窗亚组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别;方法23例发病时间<4.5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治疗,剂量(0.6~0.9)mg/kg。前及后2h、24h及7d接受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接受改良Rankin评分,并观察安全性。结果后7d的NIHSS评分较基线值显著改善(P=0.04),20例完成3个月MRS评估者中,0~1分7例,死亡2例,为症状性脑出血患者。NIHSS评分高(P=0.002)及完全前循环梗死型(P=0.01)者易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早期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rt-PA 溶栓
  • 简介:目的总结手术取与导管直接(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取+下肢挤压驱、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取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取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取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取栓术 导管直接溶栓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塞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促进血管再通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根本,是实现血管再通的基本方法,静脉是最早使用,且最为推崇的一种方法,在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静脉联合超声越来越在临床被推荐使用,且受到良好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对46例DVT患者用小剂量尿激酶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并踝部加压方法,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肢体护理,心理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结果46例患者临床痊愈22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47%。结论对DVT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滴入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治疗,实施个体化护理,能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尿激酶 深静脉 血栓 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COCKETT综合征
  • 简介:日本老年病研究专家发现,常吃豆豉可预防脑血栓。因豆豉中的钴有良好的预防冠心病作用,其含量是小麦的40倍,而含有的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对改善大脑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痴呆更有效。

  • 标签: 中风 老年性痴呆 脑血栓 老年病 冠心病 血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静脉治疗的并发症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进行静脉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细心观察及护理,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论护理人员掌握心肌梗死静脉治疗的阳性体征观察要点,及时分析、有效护理,会对疾病的治愈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静脉溶栓 心肌梗死 并发症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应用尿激酶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8例AMI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6h组(39例)及≥6h组(19例),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治疗,比较两组经治疗后的再通率及预后。结果58例患者经静脉治疗再通45例,再通率为77.59%,其中<6h组的再通率再通率明显高于≥6h组(P=0.018)。治疗过程中死亡3例(5.17%),均来自≥6h组,而<6h组无死亡病例,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尿激酶静脉治疗AMI临床效果好,安全、有效,能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尿激酶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T指导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治疗,并分析其有效性。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需要静脉患者100例,经CT确诊脑梗后。分为CT确诊后0~3h组及3~6h组,并记录每组前后的治疗有效、痊愈、mRS0~1分、mRS1~2分、Barthel指数≥95、血管再通、死亡、症状性脑出血患者数,并统计分析其差异性。结果CT确诊后0~3h组患者行rt-PA治疗结果治疗有效41人,痊愈15人,mRS0~1分23人,mRS1~2分25人,Barthel指数≥9520人,血管再通者19人,死亡3人,症状性脑出血6人。CT确诊后3~6h组患者rt-PA治疗结果治疗有效30人,痊愈5人mRS0~1分12人,mRS1~2分13人,Barthel指数≥959人,血管再通者9人,死亡7人,症状性脑出血8人。结论CT指导下0~3h与3~6h相比,患者从中获益更多。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rt-PA CT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SolitaireAB支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结果①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侧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血栓3例,横窦及乙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及直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直窦及皮质静脉血栓1例.②应用SolitaireAB支架20枚,同时应用尿激酶30万~70万U进行接触性3例.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分1例,12分1例,15分14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5分15例,4分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支架取相关并发症.③随访3个月至1年,其中通过电话随访2例,门诊随访3例,MRV随访8例,DSA随访3例,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Solitaire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机械取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单中心的经验显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窦血栓形成 颅内 SOLITAIRE AB支架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治疗的最佳给药方式。方法将27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肢周围静脉给药组,90例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药,给予NS250ml+纤酶300u,输液速度45~50滴/每分,2小时内输完;B组患肢足背静脉快速给药组,90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给药,在踝关节上5cm处阻断浅静脉后,以45~50滴/每分输入,2小时内输完;C组患肢足背静脉匀速给药组,90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给药,在踝关节上5cm处阻断浅静脉后匀速泵入,12小时输完。三组患者均使用NS250ml+纤酶300u,均配合在另一侧上肢周围静脉输入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综合治疗。用药一周后比较3组患者患肢消肿率及率。结果B、C两组消肿率及率优于A组,P<0.05;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方式效果更为迅速;给药速度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B组与C组消肿率及率无差异,P>0.05。结论局部加压和快速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减轻病人由于输液时间过长带来的不适感,减轻护士工作量。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溶栓 给药途径 给药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临床路径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治疗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收集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治疗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非临床路径组29例,采用常规的护理程序进行治疗和护理,临床路径组29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床路径组的病人从就诊至开始静脉所需的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及满意率都要高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临床路径进行的护理可以为急性脑梗死静脉赢得时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最好的康复,有助于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临床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尿激酶治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0年12月份至2011年12月份急诊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展开尿激酶治疗,对病患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研究50例病患中,经尿激酶治疗之后,有46例病患的冠脉再通,再通率高达92%。有4例病患出现轻微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有2例病患是由于梗死面积比较大,致使心源性休克病发肺水肿死亡,总的病死率为2%。结论临床应用尿激酶治疗法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安全,疗效令人满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心肌梗死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尿激酶局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采用头皮穿刺针内瘘动脉端,尿激酶持续灌注局部作为首选措施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54±17.30)岁。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3天—5年,血栓形成时间0.5小时—24小时,成功8例,失败5例,成功率61.5%,尿激酶剂量18—38万u,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局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迅速、简便、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尿激酶 局部溶栓 自体动静脉内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