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与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静脉治疗,观察组38例采取介入治疗。治疗后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介入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炎性反应,明显优于静脉治疗。

  • 标签: 介入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重者不仅肢体瘫痪,甚至可以出现急性昏迷、死亡。临床上脑梗死的患者主要的治疗是时间窗内行静脉。阿替普酶目前是静脉药物中最常用、作用最快,效果最显著的一种,其是人工培养的一种纤维蛋白溶解药,它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酶原成纤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作用。它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能使梗死的血管再通。同时还能提高血管 A D P酶活性,抑制 A D 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是早期静脉治疗的首选药。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倾向。以注射或穿刺局部血肿最为常见。其次为组织内出血,多轻微, 如牙龈、皮下、泌尿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故采用阿替普酶冲击疗法治疗脑梗死疗效好,但疗效与风险共存。

  • 标签: 护理观察 阿替普酶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静脉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将对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展开分析,按治疗方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组100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干预效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尿激酶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急性脑梗塞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一般采用的方法进行治疗,因此现研究分析神经介入动脉取静脉护理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此次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导管置入的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 对42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两组,1组为研究组,21例,先行静脉轨道建立,然后将导管顺轨道置入,持续接触性抗凝治疗;2组为对照组,21例,未置入导管,经外周静脉应用抗凝药物。结果 所有患者下肢肿胀均有减轻,置入导管患者治疗效果更佳,恢复更快。结论 对于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进入导管困难者,可通过静脉轨道法协助解决。

  • 标签: 溶栓导管 接触性溶栓术 静脉轨道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导管术后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80例下肢深静脉导管术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综合化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导管术患者实施综合化护理效果确切,可提高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满意度。

  • 标签: 综合化护理 下肢深静脉溶栓导管术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10日至11月1日科室收治经CT确诊急性脑梗死病灶急性脑梗死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静脉溶血治疗与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治疗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择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优化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预设组患者接受普通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优化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预设组,(P<0.05);优化组康复质量优于预设组,(P<0.05)。结论: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治疗接受优质护理,有利于提升康复质量,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塞 超早期静脉溶栓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治疗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配合护理,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静脉治疗。按照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对比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护理路径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效果。方法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9月收治的ACI患者128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65例A组(联合组)和63例B组(对照组)。A组接受静脉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14 d总有效率与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mRS评分),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将两组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进行治疗前、治疗后3 d比较。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A组各指标均比B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SOD较治疗前升高,MDA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SOD、MDA优于B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下降(P<0.05);A组mRS评分<3分患者人数高于B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静脉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状况,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溶栓 亚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ICU静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参与此次研究。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接受静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失血率以及心律失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且对医务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更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ICU 静脉溶栓
  • 作者: 孟一曼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09
  • 出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1年 第07月 04
  • 机构: 隆尧县医院,河北隆尧055350
  • 简介:目的:探究rt-PA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抽选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3例,实验组接受rt-PA静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MRS评分、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rt-PA静脉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等特点,因此,在常规吸氧、镇静和止痛治疗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有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1];来降低心肌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静脉治疗,对其治疗效果予以探究。 方法:6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筛选自2015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静脉);对照组(33例,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结果,对比2组血管再灌注成功率以及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血管再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有意义P

  • 标签: 急诊ICU 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机械取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预后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取区组随机化法分组后(参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期间对机械取静脉治疗效果实施对比性临床研究。比较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及治疗预后差异。结果:(1)入院时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时,观察组mRS、NIHSS评分,血清NSE及S-100β蛋白均低于参照组,NGF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血运重建率为94.44%、不良预后发生率为8.33%,较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静脉均可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而机械取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延缓效果及临床安全性优势较为显著。

  • 标签: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经锁骨下静脉入路导管碎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展年限时间范围限定为2017年3月-2020年10月,择取研究样本为70例于我院就诊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全部患者均行经锁骨下静脉入路导管碎救治,分析具体救治效果。结果:70例患者术后造影显示41例患者栓塞的肺动脉大部分开通,29例患者部分开通,2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术后48h-120h动脉血氧分压及肺动脉平均压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经锁骨下静脉入路导管碎救治临床效果显著,可在有介入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肺栓塞 锁骨下静脉 导管碎栓溶栓
  • 作者: 梅金枝 张晨美 楼晓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儿一科 321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杭州 31005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绿色通道流程建设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月,选取11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开展静脉绿色通道流程建设,B组未开展静脉绿色通道流程建设。结果:A组各项目用时均短于B组,P<0.05;A组Barthel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静脉绿色通道流程建设,可缩短急诊用时,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静脉溶栓绿色通道 流程建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