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创穿刺治疗脑出血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40例的两组,对照组行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实验组则采用微创穿刺血肿进行治疗,就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施以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则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穿刺治疗脑出血血肿可有效清除血肿,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穿刺碎吸术 脑出血 颅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脑出血血肿治疗中应用微创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脑出血血肿患者44例,按照手术方案进行分组,围绕保守治疗方法(参照组,n=22)与微创穿刺治疗方法(研究组,n=22)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血肿治疗中应用微创穿刺方法,能够有效的清除患者的血肿,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微创穿刺碎吸术 脑出血 颅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血肿与内科保守治疗小量壳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出血量在20-30ml的患者49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比组,微创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微创治疗。采用NHISS及AD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结果微创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2组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微创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微创 颅内血肿碎吸术 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微创血肿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血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创血肿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高患者精神状态。

  • 标签: 治疗总有效率 满意度 生命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血肿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86例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表随机区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给予乙组患者降血压、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在乙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组患者微创血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乙组(P<0.05),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应用微创血肿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 少量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目的对钻血肿治疗脑出血护理干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00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干预组(n=100例)和对照组(n=100例),在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进行观察比对。结果干预组护理总有效率93%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78%相比较来说显著较高,P<0.05。结论给予实施钻血肿的患者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钻颅血肿碎吸术 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采用钻血肿治疗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钻血肿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术后采用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采用钻血肿治疗后采用人性化护理,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钻颅血肿碎吸术治疗 脑出血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治疗血肿的适应症,注意的问题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技术治疗各种血肿患者84例。结果84例病人高血压脑出血67例。6例脑疝病人术后散大侧瞳孔回缩,意识状态有改善;穿刺针留置时间3~7天。治愈33例(ADL评分100分);42例好转,其中生活自理14例,1例植物人状态;死亡8例,死亡率达9.5%。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结论血肿微创清除血肿的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 高血压性脑出血
  • 简介: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研制出血肿器,经使用,效果良好。助器由不锈钢材料做成,分为外导管、导管、穿刺针及其导管、定位环4部分组成(见下图)。手术时,首先根据颅脑CT片上血肿的部位进行定位,然后切开头皮,颅骨钻孔,咬骨窗,使之呈圆形,直径2cm左右,以能放入助器为度。电灼并切开硬

  • 标签: 颅内血肿 吸器 基底节区脑出血 手术治疗 内导管 脑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颅脑血肿采用微创血肿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外伤性颅脑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n=34)与观察组(给予微创血肿治疗,n=34),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结论外伤性颅脑血肿采用微创颅脑血肿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外伤性颅脑血肿 微创血肿碎吸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血肿患者接受穿刺血肿清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急性血肿患者100例开展研究,结合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常规组应用传统手术,实验组应用穿刺血肿清除。回顾分析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血肿患者采用穿刺血肿清除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手术效率高并且安全稳定,术后并发症风险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伤性血肿采用微创血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外伤性血肿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NIHSS)、术后意识水平(GC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65%(16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67%(4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治疗外伤性血肿,疗效显著,可以有效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血肿清除率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外伤性 颅内血肿 微创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血肿手术治疗经验及手术指征.方法统计本科1年来开颅清除血肿及穿刺血肿的总数、治疗效果并加以分析.结果1年来共手术治疗血肿45例.开颅治疗27例,治愈18例,好转6例,死亡3例.穿刺治疗18例,治愈9例,好转7例,死亡2例.结论血肿开颅清除与穿刺除各有其优缺点,应掌握指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适宜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颅内血肿 开颅 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穿刺血肿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90例,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时段,分试验组、对照组,每组样本容量95例,均实施微创穿刺血肿治疗,试验组采纳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纳常规护理。比较Barthrl指数、NIHSS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的Barthrl指数、NIHSS评分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的Barthrl指数比较,试验组较高,NIHSS评分比较,试验组较低,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实施微创穿刺血肿治疗时,采纳综合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提高生活能力,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 标签: 微创穿刺 颅内血肿吸除术 高血压性脑出血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硬通道血肿吸引流对脑出血患者具体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于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6.07±13.3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硬通道血肿吸引流治疗。治疗后以电话、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3年。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定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对照组(BI≥60分认为预后良好,n=54)与实验组(BI<60分认为预后较差,n=26),将拟定的可疑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平均引流时间、平均穿刺针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Glasgow评分、致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致病原因、出血部位、术后再出血等开展组间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差异项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求相关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清除血肿成功,平均引流时间(5.07±1.25) d,血肿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后轻度感染并发症。平均穿刺针留置时间(4.84±1.37) d,平均住院时间(15.26±1.44) d。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随访1年内出现12例患者有明显脑萎缩,硬膜下增宽,存在积液。随访3年期间,所有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无死亡病例。根据BI评定结果:54例患者评分≥60分,平均得分(74.57±4.36)分,26例患者评分<60分,平均得分(48.24±5.12)分。对照组患者年龄、致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实验组,Glasgow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幕下发生出血比例(14.81%)明显低于实验组(34.62%),术后再出血率(1.85%)明显低于实验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asgow评分与患者预后表现为正相关(OR=3.449,P=0.005);致伤至手术时间与患者预后表现为负相关(OR=0.580,P=0.023);幕上出血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3.813,P=0.024);术后再出血与患者表现出相关性(OR=19.963,P=0.008)。将Glasgow评分、致伤至手术时间绘制ROC曲线,Glasgow评分选择7.5分为截断点,灵敏度96.30%,特异度88.46%;致伤至手术时间选择8.35 h为截断点,灵敏度84.62%,特异度92.59%。结论微创硬通道吸引流治疗血肿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患者脑出血严重程度、幕下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是预后影响因素,及时就医能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外科手术,微创性 颅内出血 引流术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