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下锁孔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尸头标本上模拟下锁孔,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cm.下锁孔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下锁孔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 标签: 颞下锁孔入路 显微解剖 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 牵拉
  • 简介:下窝位置深而隐蔽,解剖结构复杂,又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颅底骨孔进入本区域。对于原发于中颅底或由他处侵犯到该区,甚至侵入颅内的肿瘤,治疗上有许多困难。下窝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周围有骨性结构阻挡,显露比较困难。我院2004年2月-2008年3月采用下窝手术治疗患者共15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颞下窝入路 手术难度 护理 手术治疗 解剖结构 血管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小骨瓣经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疾病确诊日期的奇偶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63)与小骨瓣组(n=63)。小骨瓣组通过小骨瓣经进行手术,参照组患者通过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的ADL分级情况。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小骨瓣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清除率的数值水平明显更优(P

  • 标签: 小骨瓣经侧颞入路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小骨瓣经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探讨。方法 抽取我院2017年3月份到2020年6月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按数字编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含48例患者,行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含48例患者,采取小骨瓣经手术,对比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ADL定级,评价手术综合疗效。 结果 观察组Ⅰ级例数为17例,对照组Ⅰ级6例。术后恢复良好率,观察组35.42%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58%高于观察组2.08%;血肿清除率:对照组83.33%低于观察组97.92%,上述数据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小骨瓣经侧颞入路 高血压出血 手术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住院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经外侧裂岛叶清除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行叶皮质。对比两组不同手术方法所耗费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手术后血肿清除率。结果研究组所耗费手术时间、手术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后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叶皮质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经外侧裂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经外侧裂入路 颞叶皮质入路 开颅血肿清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显微镜下经与经叶皮层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显微镜下经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叶皮层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6~18个月的随访,分析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而言,进行显微镜下经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血肿清楚干净的特点,属于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首选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显微镜下 经侧裂入路 经颞叶皮层入路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单切口行双阴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用单或正中阴囊皮肤直切口同期行双阴囊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中,行单阴囊皮肤直切口15例,其中前列腺癌8例,双附睾结节2例,一附睾结节伴另一睾丸鞘膜积液2例,双睾丸鞘膜积液3例;行阴囊皮肤正中直切口12例,其中前列腺癌9例,双附睾结节2例,一附睾结节伴另一睾丸鞘膜积液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阴囊或下腹部血肿,伤口甲级愈合.结论与传统的双阴囊切口相比,阴囊单切口减少了皮肤切口,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痛苦,疗效满意,值得推荐.

  • 标签: 双侧睾丸手术 手术入路 前列腺癌 附睾病变 睾丸鞘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胫骨平台后骨折采用后内固定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48例胫骨平台后骨折患者,采用后内固定治疗法,对比研究组后的效果。结果 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与Rasmussen评分方面,研究组明显要比参照组优(P

  • 标签: 后侧入路内固定 胫骨平台 后侧骨折 疗效
  • 简介:为减轻对叶脑组织的牵拉,一个同时切除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下窝的颅底肿瘤,作者采用经颧弓游离额下的手术方法.成功地对9例同时或分别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顾下窝的肿瘤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其中镜下全切6例,次全及大部切除3例。实践表明,经颧弓游离翎下对同时或分别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下窝肿瘤显露满意,且对额叶脑组织的牵拉轻微,是一较为理想的显微颅底外科的手术

  • 标签: 颅中窝 颅后窝 颞下窝肿瘤 手术径路 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裂岛叶和经叶皮质血肿清除术治疗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青年基底节区重症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价转归,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年龄中位数41岁(四分位数间距39~43岁),男性29例(56.8%),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位数6.0分(四分位数间距5.5~7.0分),基线血肿体积中位数38.0 ml(34.5~47.5 ml)。经裂岛叶组21例(41.2%),经叶皮质组30例(58.8%);转归良好31例(60.8%),转归不良20例(39.2%)。经裂岛叶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各项基线临床资料与经叶皮质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经叶皮质组相比,经裂岛叶组术中出血量和血肿残留更少,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比例(33.3%对63.3%;χ2=4.449,P=0.035)更低,使用脱水药物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均<0.05)。但两组转归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对56.7%;χ2=0.518,P=0.47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优势比0.128,95%置信区间0.017~0.977;P=0.047)和住院时间较长(优势比1.402,95%置信区间1.065~1.844;P=0.016)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结论对于行血肿清除术的青年重症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尽管采用经裂岛叶的患者转归与经叶皮质无显著差异,但前者更具优势。

  • 标签: 脑出血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年轻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间和外侧在单甲状腺叶全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甲状腺叶全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外侧手术方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中间,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间法行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叶全切除术 中间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经下经小脑幕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下经小脑幕切除岩斜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 岩斜区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传统甲状腺手术因切口较大,术后出现颈部不适、咽部疼痛较多,切口瘢痕长期存在,影响美观,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手术方式。我院2010年9月—2011年10月对30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锁骨上斜切口
  • 简介:肩关节前手术主要临床适应证:(1)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术;(2)习惯性肩关节脱位修复术;(3)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4)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修补术;(5)肩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6)肩关节肿瘤活检术或肿瘤切除术;(7)肩关节成形术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8)肩关节融合术。

  • 标签: 入路 前侧手术 应用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经掌异形钢板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的效果。方法15例Barton骨折采用掌异形钢板固定。15例桡腕关节均脱位,骨折块位于掌10例,背5例,其中5例行自体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a,平均17.8个月。按Deoliveiva标准,优11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掌异形钢板固定,手术创伤小,符合解剖学特点,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 标签: BARTON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研究经腓骨后显露外后踝在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对26例Weber—AO分类踝关节骨折的患者(A3型4例,B3型14例,C1型5例,C2型3例),经腓骨后,显露固定外后踝。采用Baird-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仅1例发生腓骨肌肌腱炎,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骨折于16周内均达到骨折愈合。26例中疗效为优17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84.3%。结论:腓骨后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单切口充分显露并固定后外踝,减少缝合时的张力,可以提高切口愈合率与骨折稳定性,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为踝关节骨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腓骨 后侧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