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植入在前置胎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0)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n=40)在常规手术治疗前应用动脉植入,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新生儿健康和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入红细胞量和冰冻血浆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受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新生儿健康状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置入可有效降低前置胎盘患者手术出血量,对新生儿健康状况、产后身体恢复均无明显不良影响,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髂内动脉球囊 前置胎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运用优质护理的效果,以寻求最好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在其术后对其进行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程度以及家属的满意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优质护理组患者较常规护理组患者的恢复程度好,家属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术后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预置在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且所有患者均由介入医生在DSA行双侧动脉预置术,之后行剖宫产术,观察孕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等相关情况,探讨动脉预置在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中的应用情况.结果5例病例术中失血量200~1500ml,平均出血量(785.39±223.67)ml,手术时间100~150min,平均手术时间(121.69±17.37)min,其中仅有一例出血1500ml给予输血4u,4例无须输血,5例患者无子宫切除;新生儿均无窒息,1例因系早产儿转新生儿科观察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母婴均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动脉预置在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术中出血量不多,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效果显著.关键词动脉预置;凶险型前置胎盘;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991-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凶险性前置胎盘行动脉预置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到2015年10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30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介入治疗,15例研究组患者通过动脉预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总结治疗期间围手术其护理要点。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出现量大于3000ml的患者仅有1例,占比6.67%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12例(80.00%)出血量大于3000ml(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期间平均输血量为(309.35+120.13)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752.39+236.24)ml的平均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无一例病患手术结局为子宫切除,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例病患子宫切除的比例(P<0.05)两组患者手术输血患者比例、手术后恶露量以及手术前后血色素差值,术后动脉栓、塞胎盘粘连及植入以及双侧下肢静脉血栓等手术结局患者比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动脉预置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注意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可以显著降低子宫切除及大出血的风险。

  • 标签: 髂内动脉预置球囊 凶险性前置胎盘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动脉阻断术对凶险型前置胎盘治疗的作用。方法从我院2014年9月~2017年9月,选取50例已确诊为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不使用动脉阻断术,观察组采用动脉阻断术治疗,以两组产妇在治疗后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满意程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两种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观察组,使用动脉阻断术后,各项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动脉阻断术在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时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可以被推广应用。

  • 标签: 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 凶险型前置胎盘 临床价值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动脉封堵术与腹主动脉封堵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血管外科2022年收治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进行研究。共选择20例,数字表法分组,均分两组。动脉组,10例,行动脉封堵术。腹动脉组,10例,行腹主动脉封堵术。比较两组剖宫产术相关指标数据、动脉预置用时、DSA体表辐射剂量、DSA透视时间。结果 两组剖宫产术式相关指标数据比较(P>0.05)。腹动脉动脉预置用时、DSA透视时间均较动脉组短,DSA体表辐射剂量较动脉组低(P

  • 标签: 凶险型前置胎盘 髂内动脉封堵术 腹主动脉球囊封堵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49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行双侧动脉预置术的护理方法,提出做好围手术期前后的护理对双侧动脉预置术不同情况下的护理措施进行准确掌握,能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予应对措施,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凶险性前置胎盘 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凶险性前置胎盘行双侧动脉预置剖腹产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行双侧动脉预置剖腹产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产妇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产妇术后恢复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性双侧动脉预置剖腹产术后护理中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凶险性前置胎盘 双侧髂内动脉球囊预置 剖腹产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置管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科2017年1月—6月收治的28例术前行动脉置管,剖宫产术后加强监护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收集资料行总结分析。结果应用双侧动脉闭塞断流术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予以积极护理配合,可预防术后血栓、及时发现术后出血等。结论动脉置入术是近些年新兴的介入手术,对于出血凶猛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予以术前应用,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术后予以积极护理配合,将有助于术后康复。

  • 标签: 凶险型前置胎盘 髂总动脉球囊封堵术 护理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大鼠动脉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取42只雄性SD大鼠,用2F导管自腹主动脉切口插入,推拉3次造成左侧动脉损伤并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1、28和56d,取大鼠左侧动脉及右侧正常动脉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并计算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N/M),评价内膜增生情况。结果42只大鼠1只死于术后出血,发生并发症3只,建模成功率90%(38/42)。损伤可以使大鼠动脉内膜剥脱,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损伤后3d开始有新生内膜形成,7d时内膜面积与N/M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内膜面积逐渐增加,28d达到最大,内膜面积及N/M值14、21、28、56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4、21、28d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8d与56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建立大鼠动脉损伤模型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研究的需要。

  • 标签: 大鼠 髂动脉 再狭窄 球囊损伤 内膜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前预置动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3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剖宫产术前予以动脉预置,28例,术中胎儿娩出后用生理盐水充盈动脉,阻断血流。B组剖宫产术前未进行动脉预置,8例。结果A组患者术中可见多例出血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300~600ml;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子宫切除率上均高于B组,术后住院天数上A组显著高于B组,余几项经检测差异不显著。结论动脉置管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中应用具有减少术中出血、术中暴露视野清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子宫切除率、减少产后出血等优点,可提高孕产妇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但仍然存在严重失血、切除子宫、形成血栓、术后住院时间长等可能。

  • 标签: 凶险性前置胎盘 髂总动脉球囊封堵术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腔治疗过程中利用动脉分支支架(IBD)保留动脉的临床结果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使用IBD技术重建动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瘤4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瘤和动脉瘤2例,孤立性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夹层合并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为(32.10±9.05)mm。结果植入自制 IBD 和临床试验支架各 7 例。技术成功率为92.9%(13/14)。术后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范围1~42个月)。随访期内1例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其余病例植入的IBD支架均通畅,瘤体无扩张。结论IBD是动脉瘤腔治疗中保留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髂动脉瘤 髂动脉分支支架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和普通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治疗后支架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因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治疗后支架再狭窄行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期通畅率。结果43例使用药物涂层,48例使用普通,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使用药物涂层的患者一期通畅率在术后的第12个月明显升高,较使用普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比62.5%,P<0.05)。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治疗后支架再狭窄的患者,选用药物涂层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短期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主动脉反搏术(IABP)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人院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计30例,其中IABP组14例,均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术;对照组16例,应用升压药后行急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3天及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及血浆肌钙蛋白(cTnI)、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IABP组与对照组人院时左心室功能指标及血浆删、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3天及6个月IABP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病第3天IABP组血浆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指标IABP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辅助PCI能显著改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泵衰竭后,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主动脉反搏术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针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低血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者,安装主动脉反搏泵进行治疗,记录观察与护理全过程。结果通过主动脉反搏治疗,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减轻心脏后负荷,减少心脏作功及耗氧,增加心排血量及有效循环血量。结论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特别是股动脉穿刺处及反搏导管的护理,有效管理机器运转、各项参数指标,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观察与护理
  • 简介:动脉反搏(IABP)是把一根导管从一侧股动脉穿入到降主动脉,使其顶端正好在左锁骨下动脉起点的下方。在舒张期气囊充气,在心脏收缩前气囊放气,然后将与病人心电图同步的泵相联,通过调节泵的工作时间与容量,使病人血压和心输出量获得最佳效果,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供氧的目的。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左心室舒张期冠脉血流灌注(增加10%~20%灌注),并增加体循环流量,可有力地降低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严重心力衰竭、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等病人的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应用 护理 左锁骨下动脉 冠状动脉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