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病科PICC导管留置导管移位原因和对策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47例置管的病人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其PICC导管移位原因并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对策干预。结果在147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中,其中共出现21例发生导管移位,8例滞留在外周静脉,13例误入颈内静脉。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患者体位不当、过度活动、固定不牢、情绪紧张等。结论PICC导管留置导管移位使临床中常出现的并发症,应加强护理对策干预,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防止出现移位。

  • 标签: PICC 留置导管移位 对策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PICC固定方法,以降低导管移位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106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采用导管固定方法为将体外导管呈“S”型放置,用无菌透明胶布固定导管圆盘部分,并外贴透明敷料,再交叉固定导管和透明敷料,记录胶贴标注穿刺者姓名、日期及臂围贴于透明敷贴上缘。结果本组导管向血管内移位0例,发生率为零,导管向穿刺点外移位2例,发生率为1.89%,导管断裂0例。结论改进后的导管固定方法,明显减少了PICC导管移位和折管断裂的发生率,保证了管道的正常使用及病人的安全。

  • 标签: PICC 固定方法 探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一种由护士可以操作的深静脉置管,留管时间长,感染率低,维护方便,为需要中长期输液的患者及危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静脉通道,现已在国内大中型医院广泛应用,置管技术及护理均得以提高,日趋完善。

  • 标签: PICC导管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PICC导管堵塞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从2018年07月-2019年07月期间在我使用PICC导管患者中随机选取32人,统计其导管阻塞情况,进而分析导管阻塞原因,相应的提出预防对策。结果:研究对象中发生2例导管轻度堵塞,2例重度堵塞,分别占比6.25%和6.25%,分析其原因发现,PICC导管堵塞发生与护理工作人员错误操作、输液药物种类及性状、患者血液粘度等因素有关,正确的封管技术、封管液的使用、加强护理巡视、定期更换透明敷贴等对策能够有效预防PICC导管堵塞发生。结论:在充分使用发挥PICC导管作用的同时,应当充分了解临床上PICC导管堵塞发生的原因,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加强护理管理,以及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才能减少PICC导管的阻塞状况的发生,从而延长导管置管后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导管堵塞,原因,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通过一系列实验,对众多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预防及处理导管堵塞的护理措施进行概括总结,发现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容易发生堵管,并且这种现象有其特殊性。对此,本文对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护理建议,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PICC 护理 预防 导管堵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位置对导管留置的影响。方法对83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术,观察导管终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与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的留置时间分别为(25.32±17.98)d和(5.60±3.10)d,差异有显著性(P〈0.01);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时,1.37%的患儿发生导管终端周围皮肤肿胀发红,而终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时,发生率为70.00%,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导管终端位于上述2位置时,患儿在静脉炎、堵塞、败血症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的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置管时应尽量使导管终端置入上腔静脉。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终端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全程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置入PICC导管期间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患者46例,均置入PICC导管,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统计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差异明显(P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