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给予不同Brunnstrom分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脑卒中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将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传统组和分期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6例。传统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护理干预,分期组给予不同Brunnstrom分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传统组和分期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理前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分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2.3±23.4)分显著高于分期组(41.8±21.6)分,分期组的护理满意度43例(93.48%)显著高于传统组34例(73.91%)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对脑卒中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给予Brunnstrom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脑卒中 肩关节 半脱位 Brunnstrom分期 康复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行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早期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50例作为对照组不予早期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早期行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能降低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发生。

  • 标签: 脑卒中 肢体功能 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头针与Brunnstrom技术结合与单纯头针、Brunnstrom技术在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临床比照研究。采用头针组、Brunnstrom组及结合组三组患者对照观察,得出结论为头针与Brunnstrom技术结合在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疗效显著。

  • 标签: 头针 Brunnstrom技术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地根据Brunnstrom分期,调查脑卒中偏瘫病人心理现状。方法运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法将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恢复过程结合肌力肌张力变化情况分为6个阶段(V、VI阶段合并)进行评定,选取了108名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的心理现状。结果脑卒中患者SCL一90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6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常模,并在brunnstrom的第IV阶段脑卒中偏瘫患者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明显大于其他阶段,尤其在躯体化、人际关系和恐怖方面。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IV阶段的患者尤为突出,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改善预后。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偏瘫 Brunnstrom六阶段 心理 康复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脑卒中治疗中采用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6例,根据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行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和观察组28例行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经干预后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负面情绪改善效果均好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提升效果也明显好于对照组,上述统计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采用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并且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配合康复,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改善。

  • 标签: Brunnstrom分期康复训练 支持性心理护理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醒脑通督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采用ELISA法测定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血液分析仪检测WBC;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1例进入疗效统计。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对照组为75.6%(31/4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P=0.087)。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6.65±1.79)分比(8.71±2.61)分,t=4.13]低于对照组(P<0.01),FMA评分[(69.56±9.64)分比(61.77±10.33)分,t=3.51]、BI指数[(73.72±8.34)分比(65.86±7.36)分,t=4.50]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95、5.61,P值均<0.01)。2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针醒脑通督针法结合Brunnstrom分期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 标签: 卒中 脑卒中康复 针刺疗法(中医) Brunnstrom训练 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runnstrom分期康复联合良肢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44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参照组在早期采取良肢位训练,研究组则联合Brunnstrom分期康复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训练后Barthel评分、FMA评分、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分(NDS)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Barthel评分、FMA评分、NDS均显著高于参照组,研究组足下垂、关节挛缩、足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unnstrom分期康复联合良肢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术后的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同时还能够显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型脑颅损伤 康复期 Brunnstrom分期康复 良肢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Brunnstrom分期脑梗死患者腕背伸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7年8月120例脑梗死患者,BrunnstromI-II期与BrunnstromIII期患者分别为60例,其中BrunnstromI-II期患者中对照组27例,实验组33例;BrunnstromIII期患者中对照组28例,实验组32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实验组施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结果治疗前,两个时期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个时期的实验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不同Brunnstrom分期脑梗死患者腕背伸功能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Brunnstrom 分期 脑梗死 腕背伸功能 改善效果
  • 简介:摘要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悬吊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PT、OT训练,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均为2次/日,45分/次,每周训练6天,共8周,悬吊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训练计划的基础上加用悬吊训练,采用基于Brunnstrom六阶段设计治疗模式,每周6天,每天治疗30min,治疗8周。两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定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runnstrom六阶段设计悬吊治疗模式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降低治疗师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 标签: 脑卒中 悬吊治疗 下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