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坏血酸也称为维生素C,其作为一种还原性维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抗氧化、酶辅助及神经调制等过程。临床证据和动物研究均表明抗坏血酸具有抗抑郁作用。本文就抗坏血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目前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在此疾病中的治疗意义,以期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抗坏血酸 抑郁症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抗坏血酸治疗对蝮蛇咬伤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治疗的蝮蛇咬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蛇毒血清等基本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坏血酸2g,qd,静滴,疗程4天,分析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WBC、TNF-α)及临床疗效(肢体肿胀、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肢体肿胀在0、24h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48h、72h、96h的肢体肿胀显著轻于对照组组(P

  • 标签: 抗坏血酸 蝮蛇咬伤 炎症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脓毒症治疗中监测降钙素原,D-二聚体,D-乳酸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脓毒症患儿45例做为研究对象,将其命名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健康儿童45名做为对象,将其命名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进行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D-乳酸的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儿童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D-乳酸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脓毒症患儿在诊治中联合检测其血清降钙素原、

  • 标签:
  • 简介:摘要蛋白质-L-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PCMT1)是一种修复酶,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可以催化异构化的天冬氨酸残基转化为正常结构。PCMT1具有双重细胞功能,可作为RNA高甲基化酶和转录辅因子,参与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PCMT1基因的多态性亦与多种疾病有关。PCMT1可抑制神经元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参与调节代谢,并且与胚胎发育和衰老相关。此外,PCMT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多种肿瘤性疾病的不利预后因素,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协助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血管的生成,并且可促进耐药性的产生。未来PCMT1可能作为若干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蛋白质-L-异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 异天冬氨酸 肿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抑郁症 氯胺酮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检测D-二聚体(D-Dimer)的作用与价值。方法:2019年02月-2021年02月间,从我院接收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A组,选取同一时间段内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为B组,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分析比较各组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经检测,A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与其余两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D-二聚体 诊断
  • 简介:摘要肺栓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误诊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及早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作为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D-二聚体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辅助检查之一。传统D-二聚体阈值敏感性高、特异性低,为了克服其特异性低的缺点,近些年提出了根据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临界值、根据临床概率调整的D-二聚体临界值、YEARS法等,使D-二聚体的诊断价值得到提高。此外,近年的研究还发现D-二聚体在评价肺栓塞复发和预后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使得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得到了拓展。

  • 标签: 肺栓塞 D-二聚体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抗NMDAR)脑炎是由抗NMDA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在成人与儿童均可发病,儿童抗NMDAR脑炎在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流程、治疗随访策略和预后均有别于成人,有其独自的特点。本病虽然临床表现重,但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免疫治疗,可使绝大部分患儿获得良好预后。为此,本文总结分析本病的治疗进展,以期提高我国儿科医生对儿童抗NMDAR脑炎的规范化诊疗水平,降低致残和致死率。

  • 标签: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 免疫治疗 自身免疫性脑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联合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6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纳入患病组,同期选取61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为受检者分别行D-二聚体检测、螺旋CT诊断及两种方式联合诊断。结果:患病组的D-二聚体检测、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两种联合诊断的阳性率分别是85.48%、80.65%及98.39%,阳性率均高于健康组受检者(P<0.05)。联合D-二聚体与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均相对较高,优于D-二聚体检测与螺旋CT诊断方式(P<0.05)。结论:D-二聚体联合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准确率较高,可以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建议临床使用。

  • 标签: D-二聚体 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抗NMDAR)脑炎是由抗NMDA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在成人与儿童均可发病,儿童抗NMDAR脑炎在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流程、治疗随访策略和预后均有别于成人,有其独自的特点。本病虽然临床表现重,但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免疫治疗,可使绝大部分患儿获得良好预后。为此,本文总结分析本病的治疗进展,以期提高我国儿科医生对儿童抗NMDAR脑炎的规范化诊疗水平,降低致残和致死率。

  • 标签: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 免疫治疗 自身免疫性脑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柠檬烯对精索静脉曲张(VC)大鼠生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假手术+D-柠檬烯组(B组),VC组(C组),VC+D柠檬烯组(D组)。C、D组行左肾静脉缩窄术建立VC大鼠模型,B、D组术后每日腹腔注射D-柠檬烯200 mg/kg,A、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取左侧睾丸检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B组大鼠睾丸未见明显组织学变化,C组可见明显病理损伤,D组较C组损伤明显改善;C组SOD含量(0.23±0.03)显著低于A组(0.79±0.04)(t=22.183,P<0.05),D组SOD含量(0.51±0.03)高于C组(t=13.123,P<0.05),C组MDA含量(5.59±0.39)显著高于A组(1.30±0.12,t=18.386,P<0.05),D组MDA含量(3.89±0.20)低于C组(t=6.734,P<0.05);C组凋亡(32.43±3.88)明显高于A组(2.41±0.67,t=17.045,P<0.05),D组凋亡细胞(17.12±2.66)低于C组(t=7.273,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组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A组(1.179±0.070、0.469±0.220比0.453±0.043、0.143±0.017,t=15.157、20.431,P值均<0.05),bcl-2蛋白表达量低于A组(0.476±0.021比1.148±0.084,t=13.414,P<0.05);D组的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少于C组(0.689±0.054、0.282±0.031比1.179±0.070、0.469±0.220,t=9.540、8.442,P值均<0.05),bcl-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0.794±0.033比0.476±0.021,t=14.222,P<0.05)。结论D-柠檬烯可通过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对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生精功能起保护作用。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氧化应激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判断脓毒症患儿行D-二聚体、降钙素原检验的价值。方法:纳入33例脓毒症患儿及同期33例正常儿童,各样本在研究中被设置成实践组和正常组,均行生化检验,检验时间为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需观察D-二聚体、降钙素原变化情况,还需观察各指标获得的脓毒症检出率。结果:入院0.5h以及入院6h时均需检测各样本的D-二聚体以及降钙素原,获得的数据在实践组均比正常组高,P

  • 标签: 降钙素原 临床分析 诊断价值 脓毒症 检出率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D-二聚体水平对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cardiac surgery-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0.55 mg/L作为临界值,将所有患者分为D-二聚体正常组(D-二聚体≤0.55 mg/L)和D-二聚体升高组(D-二聚体>0.55 mg/L),比较两组之间病历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间CSA-AKI累积发生率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CSA-AKI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共871例心脏手术患者入选本研究,女性427例(49.0%),年龄为(56.6±12.3)岁,CSA-AKI患者259例(29.7%),术前D-二聚体升高患者有215例(24.7%)。与D-二聚体正常组相比,D-二聚体升高组患者基线血肌酐、慢性肾脏病3期比例、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比例和CSA-AKI发生比例均较高(均P<0.05),凝血酶原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长(均P<0.05),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心功能分级、住院病死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与D-二聚体正常组相比,D-二聚体升高组CSA-AKI发生风险显著增加(Log-rank χ2=14.22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术前eGFR、体外循环时间等变量后,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0.55 mg/L)仍与CSA-AKI发生独立相关(OR=1.476,95%CI 1.038~2.098,P=0.030)。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血D-二聚体浓度越高,CSA-AKI发生风险越高(非线性P值=0.262)。结论术前血D-二聚体升高与CSA-AKI发生风险独立相关。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手术前期间 心脏外科手术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住院治疗的前瞻性录入的163例抗NMDAR脑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是否出现运动障碍将患者分为运动障碍组(75例,46.0%)与非运动障碍组(88例,54.0%),于患者免疫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等指标有无差异。结果163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男性91例(55.8%),女性72例(44.2%),年龄26(19,34)岁。运动障碍组75例中,口面部肌张力障碍50例(66.7%)、肢体刻板动作45例(60%)、舞蹈样动作28例(37.3%)、偏身投掷动作9例(12.0%)、运动迟缓7例(9.3%)、震颤5例(6.7%)、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13例(17.3%)。与非运动障碍组患者相比,运动障碍组患者合并卵巢畸胎瘤(分别为14.7%、3.4%)、免疫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5分(分别为76.0%、33.0%)、脑电图异常(分别为89.3%、77.3%)、腰椎穿刺压力增高(分别为53.3%、34.1%)、脑脊液白细胞增高(分别为73.3%、51.1%)、脑脊液NMDAR抗体强阳性(分别为44.0%、25.0%)、收住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分别为60.0%、9.1%)、接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分别为80.0%、40.9%)、血浆置换(分别为36.0%、3.4%)、免疫抑制剂治疗(分别为37.2%、17.0%)的比例更高,发病至开始免疫治疗天数更短[分别为20(10,33)、35(15,77)d],免疫治疗至开始好转天数更长(分别为34(20,60)、20(15,35)d),并且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预后与复发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半数抗NMDAR脑炎患者出现表现形式多样的运动障碍,运动障碍严重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经过积极的免疫治疗和对症治疗,大多数患者运动障碍随着原发疾病治疗好转而好转。

  • 标签: 脑炎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运动障碍 肌张力障碍 治疗效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检测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血栓风险早期预警的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PICC置管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予置管后1 w、2 w时间点完成血管彩超血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血栓组、无血栓组。两组均在PICC置管前T0(0~1 d)、置管后T1(4~7 d)两个时间点检测TEG和D-D;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栓弹力图联合D-D在PICC血栓风险早期中的预警效能(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血栓组血栓弹力图中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块形成时间(K)低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栓弹力图中K、CI、最大振幅(MA)、血细胞凝块形成速率(ε)及D-D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血栓弹力图联合D-D在PICC血栓风险早期中预警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血栓弹力图和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联合D-D检测用于PICC血栓风险中效果理想,能实现早期预警,获得较高的预测敏感性、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D-二聚体 PICC 血栓风险 早期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高症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验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妊高症患者与正常孕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人员均为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观察两组人员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指标。结果:观察组PT、APTT低于对照组,Fib、D-D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临床检验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具有诊断和评估作用,可以根据患者检测的指标对患者进行监测,对日后妊娠高血压产妇生产,保证孕妇生命安全,创造良好的妊娠结局,提高安全性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妊娠期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合并小脑共济失调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2019年诊治的抗NMDAR脑炎患者中合并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与预后。结果347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共有15例(4.3%)合并小脑共济失调,其中1例患者合并卵巢畸胎瘤,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28岁,从脑炎发病到出现小脑症状平均病程30.8 d,极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平均3.73分,脑脊液白细胞中位数28×106/L。15例患者均接受了一线免疫治疗,1例患者接受了利妥昔单抗二线免疫治疗,9例患者接受了吗替麦考酚酯长程免疫治疗。随访时间7~66个月,末次mRS评分平均2.73分,预后良好者(mRS评分≤2分)6例(6/15)。结论抗NMDAR脑炎合并小脑共济失调者相对少见,此类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预后较差,应及时识别抗NMDAR脑炎患者的小脑共济失调症状,采用规范的免疫治疗方案和长程免疫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 标签: 脑炎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小脑 共济失调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采用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验的效果。方法 试验将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共计选取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0例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并明确血浆D-二聚体检验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当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243.61±121.26)g/L,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8.31±12.33)g/L,观察组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会有明显的升高。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验具有显著效果,同时该检验方式具有安全、经济的优势,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广泛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检查诊断 血浆D-二聚体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草酰基-D-苯丙氨酸(NOFD)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18只6 ~ 8周龄的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按区组随机法分为3组:对照组、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组(简称照射组)和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 5 mg/kg NOFD组(简称照射给药组),每组6只。照射给药组于照射前2、16 h及照射后3 d分别腹腔给予5 mg/kg NOFD,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时间和次数与照射给药组相同。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分析各组小鼠外周血血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B细胞、T细胞、髓系细胞的百分比,骨髓细胞中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的数量及百分比,骨髓细胞中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和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实验和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实验检测骨髓细胞的增殖能力。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加[(9.05±0.16)×109个/mL对(9.57±0.15)×109个/mL],T细胞的百分比升高[(11.54±0.20)%对(15.31±1.88)%],髓系细胞的百分比降低[(32.67±2.87)%对(24.90±2.19)%],HSC的数量增加[(2.24±0.54)×103个/股骨对(6.77±1.67)×103个/股骨],同时HSC和HPC在骨髓细胞中的百分比[(0.09±0.02)%对(0.59± 0.13)%;(0.62±0.14)%对(1.82±0.43)%]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98~3.633,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BMNC)和HPC中线粒体ROS自由基(MitoSOX)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降低[(6.66±0.56)×103对(3.19±0.25)×103;(2.51±0.46)×103对(1.20±0.35)×1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50、2.282,均P<0.05);同时照射给药组小鼠BMNC、HPC和HSC中γ-H2AX的MFI明显降低[(10.25± 0.77)×103对(7.22±0.15)×103;(18.37±2.52)×103对(12.44±0.34)×103;(26.05±2.64)×103对(17.16± 1.20)×1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56、2.577、3.070,均P<0.05)。集落形成单位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CFU-GM(12.33±1.48对24.00±3.92)和CFU-S(6.00±1.07对10.83±1.01)明显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8、3.288,均P<0.05)。结论NOFD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造血系统 活性氧 辐射防护剂 N-草酰基-D-苯丙氨酸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术后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的意义。方法: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中选取5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血栓进行分组:发生血栓14例患者进入试验组,未发生血栓40例患者进入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2h、术后3d和术后7d,采集静脉血液检测抗凝血酶、D-二聚体水平,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2h的抗凝血酶、D-二聚体相近(P>0.05);术后3d和7d,试验组抗凝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部骨折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其抗凝血酶水平降低、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作为血栓检测指标开展诊断和防治工作。

  • 标签: 髋部骨折 抗凝血酶 D-二聚体 血栓 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