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本论文专题探讨部派佛教一切有部的涅槃学说。一切有部的涅槃学说建立在关于法的实有学说的基础之上,所谓法的实有,是指宇宙构成成分的实有,每一种实有的成分又包含有不变的法体与刹那的作用。所谓涅槃就是指止灭刹那的作用,达到唯有法性的寂灭状态,或者说是圣者证入法体的解脱状态。有部的涅槃是一种实有自体的存在,这是以法体实有为基础的涅檠概念。有部的涅檠概念又称作择灭无为,而最终的解脱状态又细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本论文对这些与涅槃相关的概念都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证。并指出,一切有部是以脱离现象界的生命,消融于无生命的绝对界为解脱的最终目的,与印度哲学中的解脱论的传统,尤其是胜论学派的解脱论从思想本质上是相一致的。

  • 标签: 实有涅槃 法体 刹那作用 择灭无为 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
  • 简介:“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菩萨二十四戒 善信菩萨二十四戒 敦煌
  • 简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哎,图个清静罢了。”清静了,心就宽了,心宽了,什么都能容下了,也就不争了。没有争斗,人自己身心协调了,人与人和睦了,社会和谐了,人与自然融洽了。可见,

  • 标签: 实践体验 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 对话
  • 简介:天台智者大师一生止观等持,依据经论,以《法华经》经义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槃经》为依托,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并传承北齐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南岳慧思禅师的“法华三昧”,加上自己修学的体证,直承佛旨,建立起教观并重、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的天台宗。

  • 标签: 智者大师 天台宗 佛教 《法华经》 《大智度论》 《涅粲经》《大品般若经》
  • 简介:四无量是佛教所有宗派所共有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修行实践,通过这种实践,可以使行者的心量变得更宽大、更善良,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作为部派佛教影响最大的一切有部(简称有部),对四无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做了清晰的解释和论证,认为四无量只能对治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修习四无量应当遵循从亲到疏,从内到外,从近到远,从小到大的修学次第。本文主要是从四无量的建立、性质、行相等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有部
  • 简介:惜时:如果可以,早晨尽可能早点起床,五点四十分起来收拾完毕去礼堂、班级或者灵修室,以灵修开始新的一天。吃了早餐,在早祷前的时间里可以阅读半个小时的圣经及半个小时的其他书籍。用心:上课一定要认真地听,即使听不懂,也努力记下笔记,第一次听不懂,渐渐地便会越来越明晰。管理:或许你会看到身边有一些不积极、不追求的同学,别比较、别抱怨,首先学会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态度、时间、

  • 标签: 学会管理 团契 惜时 主日学 天都 奋斗方向
  • 简介:“鼠标轻轻一点,都有责任在里面。假如是虚假信息,大家鼠标一动就成了帮凶。每一件善事,大家鼠标一动就是功德。鼠标的分量很轻,可以轻到忽略不计,鼠标的分量也很重,重到人命关天。因此要仔细辨认一个信息的虚实。”

  • 标签: 法师 虚假信息 鼠标 标的 功德 人命
  • 简介:2000年秋,胡宝国先生贴出“关于南朝化问题”的帖子,与阎步克、陈爽先生在“象牙塔”网站“国史论坛”,对“南朝化”问题进行了一次讨论,所涉及的“北朝化”问题,反映了他们多年来对中古民族史乃至整个中古史研究的深人思考和见解.当时的讨论围绕“南朝化”问题展开,而笔者的评述则偏重于“北朝化”即民族史研究的领域,观察的角度可能稍有不同.

  • 标签: 南朝 北朝 出口 民族史研究 历史 “象牙塔”
  • 简介:为了解决业力及其相续之疑难,经量部中被称为“先代轨范师”的一类论师基于经量部种子提出了“色心互熏”。通过对经部此“色心互熏”的梳理和解析,认为此乃是基于一切有部及经量部两派思想而提出,并用世亲及后期唯识对此的评辨探究这一理论的缺陷。

  • 标签: 经量部 业力存续 种子说 色心互熏说 色心关系
  • 简介:在我国儒学史上,对于“格物致知”的诠释,大致有经学体系与理学、心学体系三种,各家解释因学理基点不同而思想各异。印光法师青年时期受理学影响较大,后经历了从儒学向佛学的转变,因其儒、佛贯通的学术风格与挽救世风、世运的宗教热忱,故走出儒学看儒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定义大胆采用了九川的思想火花,并给予佛学化的处理,于清、民之际儒、佛并弘,影响甚巨。

  • 标签: 格物致知 诠释 印光 儒学 佛学
  • 简介:在国内80年代初,重新落实政策之际,一本诽谤佛法、宣扬邪说的所谓《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从新加坡传入国内。由于不明是非者妄作“宝贝”,竞相辗转翻印、赠送,致使不少虔诚而缺乏识别真伪的佛教四众弟子迷失方向,受其蒙骗!有人曾将此书委托上海郑颂英老居士翻印,郑老居士函询福建莆田广化寺的一位大德,得到“不可信”的肯定答复。《上海佛教》亦及时刊登破斥这一邪书的文章。

  • 标签: 《西方极乐世界游记》 佛教文化 宗教信仰 教义思想
  • 简介:有关阳明学与禅学关系的研究,历来学者往往在“是禅”、“非禅”之间,非此即彼。本文则试图跳出此巢穴,从事功与学理两个层面,来分析阳明学与禅学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交融关系,认为阳明良知既是陆王心学发展的最高峰,也是儒佛交融史上又一巅峰,并通过与禅宗这一中印文化交融的结晶及其深远影响作比较,凸显阳明良知在此长期交融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标签: 阳明良知学 禅学 儒佛交涉
  • 简介:1991年,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的杜磊博士出版了《中国穆斯林:人民共和国的族群民族主义》一书。他在书中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纳家户村的“民族志描述”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这是因为,杜磊正是在对纳家户的“文化写作”中,提出了“伊斯兰教在西北苏非社区复兴”的命题。而笔者以为,杜磊的这一命题是大有商榷余地的。他的“异文化”学者的身份导致了他对纳家户日常生活的误读,他对纳家户的“田野工作”及“文化写作”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 标签: 伊斯兰教 西北地区 中国 宁夏 纳家户村 苏非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