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8年是多事之秋的一年,也是有史以来,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公开展示自己文化形象的一年。在座的各位都是这些事件的亲历者。作为学者,我们没有其他奢望,唯一想做的就是从人类跨学科的视野将中国文化展示或书写出来。人类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看上去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它应该从苏格拉底开始,其前身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中那句古老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尽管国外人类界不断革新,但中国人类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在沿袭凌纯声、费孝通先生的路数。我们没有资格来评价这些大师,但觉得这种研究范式存在一些问题。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中国文化 第四届年会 学术总结 符号经济 “认识你自己”
  • 简介:虽然民族教育研究几近成为我国教育人类的代名词,但真正将人类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民族教育研究中的研究成果还相当有限,民族志文本"打造"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部分研究中存在的选题避重就轻、方法生搬硬套、结论不合事实等问题与民族志文本"打造"的理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造成了民族志文本撰写过程中研究问题明确具体,但人类"深描"运用不当;文本表述生硬刻板,却很难"写文化";文本撰写未能"讲故事",很难有真正意义的追问等诸多困惑。这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 标签: 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志文本 教育人类学 困惑
  • 简介:点香是回族生活习俗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点香的研究,是探索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回族的日常生活文化。回族点香习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其生成及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实际上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具有其实际功能。文章试图通过对伊斯兰教义当中对点香的诠释以及不同场景下回族的点香习俗的说明,从而在文化象征视角下解读回族点香习俗。

  • 标签: 回族 点香 教义 象征 文化
  • 简介:民族与民间艺术既有交融,也有差异。在审美观念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信仰、宗教、心理都对艺术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民间艺术还是民族研究的物化载体,同时民族观念也影响着民间文化。但民族与民间艺术毕竟是两个领域的独立学科,其研究方法,价值取向和研究目的都各不相同,并自成体系。

  • 标签: 民间艺术 民族学 民间文化 审美观念 制约作用
  • 简介:文化是民族研究的主要命题,关于"物"的文化研究也伴随着民族发展的始终。从进化论将"物"的进化作为文化进化的标志开始,民族人类的主要理论流派都有关于"物"的研究和阐释,从将"物"作为佐证文化的客体,逐步转向将"物"作为文化的参与主体,其研究取向也随学科理论范式的发展而变化。

  • 标签: 物质文化 民族学视野 理论范式
  • 简介:一、考古学学科属性的争议在欧陆和北美的学科分类中,考古(Archaeology)被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别归入历史学和人类的范畴。这并不是说考古可以被随意归类,而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研究取向的反映。前者以恢复历史记忆、重建史学传统为目的,即所谓的“证...

  • 标签: 社会文化人类学 考古学研究 民族志 相互关系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博物馆
  • 简介:人类民族志经历了从业余民族志到科学民族志再到实验民族志的演进,研究方法从“摇椅式”收集到“参与观察”再到主客位叙事的转变;西方音乐也从业余的“异国情调”的音乐记录到实验室音体系比较(比较音乐)再到关注文化研究的音乐民族音乐/音乐人类),而我国的民族音乐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从方志性的音乐集成编纂逐步走向音乐人类学理,走向人类民族志的文化“深描”,进行着音乐民族志方法的实践和探索。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民族志 音乐民族志 民族音乐 方志 深描
  • 简介:考古与文化人类二者都以“人”为研究核心,他们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并行,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拟从考古对象的特点、技术与个人因素的干扰、理论分析带来的特点三方面入手分析考古的学科特点,提倡在考古资料的解读中应重视其与文化人类的互补问题。

  • 标签: 考古学 文化人类学 学科特点 互补
  • 简介: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 标签: 人类学 社会学 民间信仰研究 弥漫性宗教 嵌入性
  • 简介:外来术语的译名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词语代码转换问题,也就是从某种语言符号置换为另一种语言符号,使之成为被移人语言中可被同等意义理解的新符号。尽管这个符号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在理解和解读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偏差”,但这些“偏差”只要不是文化或政治的原冈,最终还是会消失和被校正的。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音乐人类学 译名 语言符号 学科 代码转换
  • 简介:理论上,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和层级差异性、文化功能的政治性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为保护势在必行;文化变迁的常态性表明“民传非遗”必须实行动态保护;宗教的信仰功能表明“民传非遗”具有保护的社会价值。实践上,文化的整体性要求对“民传非遗”进行大生态和小生态的全面保护;人类主客位观点差异原理要求广泛汲取民众智慧,改变目前缺乏大众参与的现实,激发地方文化自觉,实行参与式保护等。

  • 标签: 人类学 透视 民族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尚是食人民族”的自我超越──《狂人日记》的人类阐释杜圣修独到的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说得很明白,他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人们历来对此作的命意阐释也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这个看法,实际...

  • 标签: 《狂人日记》 “真的人” 人吃人 鲁迅 人类学阐释 中国民族
  • 简介: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是文化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文章在文化教育人类的研究视野和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深入细致地考察和分析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和挖掘教育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从而进一步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国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文化教育人类学 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路径
  • 简介:在对比了人类“国民性”研究后.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存在视野狭窄、方法单一、重抽泉空谈轻具体生活过程探索、少跨学科比较等缺陷,强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要想取得突破,须多从跨文化、多学科整合的角度,多从事现实生活中的实证性研究,注意区分社会阶层、地域、族群等方面的差异,认为弘扬民族精神应有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少喊口号。

  • 标签: 中华民族精神 国民性 人类学反思
  • 简介:视觉人类除去它所包含的艺术和科技的成分之外,反映了人类一个最根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即关注视觉背后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同时,除了通过影视手段记录、表达民族志或人类文化内容及观念的拍摄和研究,它还应该研究视觉工具与人类视觉力的开发,研究视觉认知与视觉思维、视觉符号、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及视觉文化的传承模式等,另外。关于视觉文化的社会分层、社会控制、时代意象等。都应该是当代视觉人类关注的问题。

  • 标签: 图像志 视觉人类学 学科建设
  • 简介:庄孔韶教授出生于1946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人类)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的人类社会泰斗林耀华先生。1990—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从事博士后研究,与美国人类家郝瑞教授共同工作,并长期在该校担任访问教授与访问学者。庄先生1988年在林耀华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教育人类》,于1989年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本土教育人类专著。

  • 标签: 人类学 庄孔韶 跨学科研究 学术成就 教授简介 高校
  • 简介:本文从文化人类与哲学人类的视角,论述巴赫金的审美人类思想的独特价值,主要包括从神话到小说体裁、从原始生存到文学狂欢以及审美人类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文指出,其审美人类思想挖掘了民间文化的巨大力量。从而建构了文本与文化、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复杂的中介机制。

  • 标签: 巴赫金 审美人类学 小说体裁 狂欢
  • 简介:神农代表着一个氏族,她源于距今9000年左右古武陵地区的农耕部落。古武陵地区有适宜上古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远至200万年前的建始人类遗址,近至7000-8000年前的洪江高庙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绵延不断。这一带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地,中国历法的起源之地、中国最早最大的部落遗址和城市遗址所在地,中草药药源地和中国最早文字发源地,这些依据表明,古武陵地区是我国上古时代神农氏族的发源地。

  • 标签: 神农氏族 发源地 武陵地区 炎黄文化
  • 简介:一、相关研究与学科产生妇女人类(WomenAthropology)是随着本世纪60年代欧美女权主义运动及其妇女研究(亦称妇女Women’sStudies)于70年代产生,西方现在亦称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Feminism)人类.妇女研究现在多指社会性别研究,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人类的核心成果.因此,女性主义人类可视为妇女人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标签: 妇女研究 妇女人类学 女性主义人类学 社会性别 性别差异 两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