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瘘管切开对于部分高位肛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研究组、参照组),分别接受常规挂线治疗以及瘘管切开,对比2组患者的围期指标以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出血量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患者,且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相较于参照组更短,复发率更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瘘管切开对于高位肛瘘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充分降低患者围期的不适感并缩短治疗周期,患者复发情况显著降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位肛瘘 瘘管切开术 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结果: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区别(P>0.05);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重度颈动脉狭窄 早期作用
  •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凝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凝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栓塞术后采用神经功能康复护理的效果。 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为9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该92例患者均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栓塞治疗,将该92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6例,观察组46例。对前者使用术后常规护理,后者使用采用神经功能康复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开展神经功能康复护理后,护理效果方面高于对照组,经对功能恢复效果及情绪状态、躯体活动、饮食营养、沟通交流等各项目评分情况评测,康复效果相较于对照组呈更好显示(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术 神经功能康复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微导丝电凝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已有少量病例报道,并表现出良好的栓塞效果。本研究首次应用微导丝电凝技术处理创伤性脑血管损伤,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常规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最佳栓塞效果,其短期随访效果稳定,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弥补应用单纯弹簧圈和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的潜在缺陷。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中晚期肝癌患者应用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自2018年3月~2020年10月进行治疗的6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两组对比,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射频消融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中晚期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30例介入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患者,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围手术期护理),探究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应用于介入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明显降低相应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 颈动脉体瘤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探究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伴发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住院治疗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伴发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例数共计272例,对其一般资料展开分析探究,将多元回归分析措施应用于危险因素分析中,总结不同类型的危险因素。结果:卧床时间、下肢静脉血栓、VET病史、胸痛、咯血、双下肢水肿、心房颤动以及D-二聚体都属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并发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经调查研究结果证实,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伴发肺动脉栓塞中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尽早展开CTPA检查,明确患者是否伴有肺动脉栓塞,这对抑制病情发展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肺动脉栓塞;危险因素;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联合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6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纳入患病组,同期选取61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为受检者分别行D-二聚体检测、螺旋CT诊断及两种方式联合诊断。结果:患病组的D-二聚体检测、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两种联合诊断的阳性率分别是85.48%、80.65%及98.39%,阳性率均高于健康组受检者(P<0.05)。联合D-二聚体与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均相对较高,优于D-二聚体检测与螺旋CT诊断方式(P<0.05)。结论:D-二聚体联合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准确率较高,可以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建议临床使用。

  • 标签: D-二聚体 螺旋CT 肺动脉栓塞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给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应用无创心血管超声的基本价值。方法 以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3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例,给其使用无创心血管超声,分析应用价值。结果 通过分析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发现,14例患者肺动脉当中存在直接血栓征象,12例患者右心系统形态产生变化并且肺动脉收缩压显著升高,11例患者存在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还有1例患者并无明显征象。结论 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通过使用无创心血管超声,能保证整体检查效率,避免漏诊等不良现象发生,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可以尝试推广应用。

  • 标签: 无创心血管超声 肺动脉栓塞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1例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块最长径10.1~18.8(14.2±2.3)cm。根据治疗方法分为TACE组(n=18)和联合组(TACE术后1周开始给予第1次200 mg PD1抑制剂治疗,每21天给药1次,n=13)。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控制有效率(DCR),以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OS)及肿瘤无进展时间(PFS)。结果联合组的DCR(53.8%,7/13)高于TACE组(22.2%,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4)。联合组的中位PFS(5.0个月)较TACE组(3.0个月)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9,P=0.04),联合组中位OS(15.0个月)较TACE组(9.0个月)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51,P=0.02)。结论PD1抑制剂可有效提高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患者疗效,PD1抑制剂联合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肝肿瘤 化学栓塞,治疗性 PD1抑制剂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胃部副临床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45岁女性患者,因间断上腹胀7个月余就诊,10年前因外伤曾行脾脏切除。术前胃镜、超声内镜和腹部CT均提示胃底占位,行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副组织。

  • 标签: 胃肿瘤 胃底副脾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开窗主动脉腔内修复在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及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5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体外开窗技巧、主体支架半释放装置制作、随访资料等。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体外开窗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改装时间50~120 min;隔绝动脉瘤手术时间75~210 min。术后随访15~42个月,目前5例患者支架稳定,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针对原发病因药物治疗,控制良好。结论体外开窗腔内修复治疗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微创、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等优势,近中期疗效好。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主动脉,腹 开窗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采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疗法,以探究其手术的护理与配合效果。方法:本次60例研究者,均是来自2019年1月~2021年3月,本院治疗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所有的研究者均给予术前、中、术后护理并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总结。结果: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中加强手术护理与配合,60例病人均已顺利完成手术且效果较好。结论:根据以上表述,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疗法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治疗中,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与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SPVE)后手术切除治疗大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肝胆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17例TACE联合SPVE治疗的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59.17±10.30)岁。分析患者SPVE后与TACE后谷丙转氨酶水平、联合栓塞1个月后肿瘤反应、手术切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17例患者中,SPVE术后第1、3天的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TACE术后[第1天:191.4(30.5~1 966.4)IU/L比125.3(35.7 L~846.2)IU/L,第3天:298.5(24.6~1 334.2)IU/L比208.6(21.6~775.6)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栓塞术后1个月,肿瘤长径5~10 cm的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33.3%),部分缓解3例(50.0%),病情稳定1例(16.6%);肿瘤长径>10 cm的1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9.1%),部分缓解4例(36.4%),病情稳定5例(45.5%),病情进展1例(9.1%)。最终11例患者接受了手术评估,治疗前中位残余肝体积329.5(284.9~365.7)ml,经联合栓塞后术前中位残余肝体积415.6(354.7~718.8)ml,中位增生比例28.1%(14.1%~51.3%)。8例患者最终接受了手术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7(7~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7(7~42)个月。结论对于残余肝体积不足的大肝癌患者,术前TACE联合SPVE对控制肿瘤进展、促进残肝增生、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改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门静脉栓塞术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对中晚期肝癌患者术后1月肿瘤缓解率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3例。其中33例患者采用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3例患者采用D-TACE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肝功能水平、肝功能分级、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 观察组ORR高达6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ALT、AST、血浆清蛋白、Child-Pugh评分以及AF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AST、Child-Pugh评分以及AF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T和血浆清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肝癌 肝功能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动脉化疗栓塞术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子宫动脉栓塞及胎盘原位保留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效果。方法:从我院两年以来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经比对分析我们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样本数各40例。观察组接受子宫动脉栓塞及胎盘原位保留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统计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以此从侧面分析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的出血量更少,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 胎盘原位保留 凶险性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肢体动脉栓塞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肢体动脉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中,男4例,女1例;早产儿2例,低出生体重儿2例;中位出生体重为2.52 kg,出生体重范围为1.8~3.8 kg;中位手术年龄为102 d,手术年龄范围为11 d至1岁10 d;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4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1例。手术前,4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红蛋白均处于正常高限或高于正常值,中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2 s,中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为31.1 s,中位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为2.21 g/L,中位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水平为319×109/L,中位D -二聚体水平为0.38 mg/L。5例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手术均取右心房切口,中常规行动脉穿刺置管,结束后充分排气,中位体外循环时间为154 min,时间范围为134~393 min。结果术后5例患儿均存在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患儿符合2017年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在术后出现肢体动脉栓塞,初期经血管超声检查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减少,除1例因严重低心排而死亡的患儿外,余4例患儿均在确诊肢体动脉栓塞后接受抗凝治疗,予静脉输注前列腺素E改善微循环、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降低血液黏滞度,从出现肢体动脉栓塞的症状至接受抗凝治疗的中位时间为16.5 h,范围为1~52 h,抗凝治疗后2例患儿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性下降,临床症状好转。最终2例治愈,1例肢端坏疽截肢,1例肢端坏疽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死亡。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应密切关注其凝血功能,早期识别并尽早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持续的肢体缺血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动脉栓塞 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