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接受脑仿生刺激仪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80例失眠症患者平均分入研究组(脑仿生刺激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睡眠状态与参照组相比均明显优势(P<0.05)。结论:针对失眠症患者采用脑仿生刺激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缓解失眠症带来的负性效应,值得推广。

  • 标签: 失眠症 脑电仿生电刺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电脉冲密度脊髓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年龄50~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为Ⅰ或Ⅱ级,视觉模拟评分(VAS)>7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传统脊髓刺激组(CS组)、高电脉冲密度脊髓刺激组(HD组)与低电脉冲密度脊髓刺激组(LD组),每组10例。其中CS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治疗参数;HD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高电脉冲密度,设定为10%~15%;LD组在治疗过程中,将电脉冲密度范围设定在相对较低的范围为4.8%~10%。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0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的简化麦吉尔(SF-MPQ)评分、疼痛警觉和意识问卷(PVAQ)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VA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SF-MPQ、PVAQ、PSQI与VAS评分治疗后均降低(P均<0.05);治疗后不同时点SF-MP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430,P<0.05);3组间SF-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85,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PVA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8.401,P<0.05);3组间PVA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49,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603,P<0.05);3组间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63,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450,P<0.05);3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45,P>0.05)。HD组患者的电极参数调整次数较LD和CS组低[(3.1±0.5)比(4.2±0.6)比(4.8±0.8)次/人,P均<0.05]。结论不同电脉冲密度均可有效缓解PHN临床症状,高电脉冲刺激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对疼痛异感的关注,并减少电极参数调整次数。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脊髓 电脉冲密度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肉刺激疗法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神经肌肉刺激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肌肉刺激疗法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刺激联合躯干功能训练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22年2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躯干功能训练,观察组术后采用神经肌肉刺激联合躯干功能训练,两组均连续干预3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周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平衡功能[Bre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周,两组Harris评分、BBS评分及FMA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3周,两组ADL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联合躯干功能训练能够增强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神经肌肉电刺激 躯干功能训练 髋关节功能 平衡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术中利用探测电极施行刺激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evokedauditorynervecompoundactivepotentials,ECAP)检测的方法,在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评估患者耳蜗听神经功能状况。方法选择2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其中耳蜗形态发育正常12例,5例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双侧耳蜗Mondini畸形。测试完成后全部使用Cochlear人工耳蜗。全麻后常规人工耳蜗手术进路,行标准耳蜗鼓阶开窗,将自制测试用多通道试验电极置入鼓阶。电极连接Cochlear公司体外言语处理器及自制刺激发生器。连接电脑,采用CustomSoundEP2.0软件,调整优化刺激参数进行神经反应遥测(neuralresponsetelemetry,NRT)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刺激强度以5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至反应阈值给予刺激脉冲。同时自动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植入人工耳蜗后常规进行NRT检测,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术后1个月患者开机后采集T、C值,将两种电极测试所得阈值和开机C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商业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平均阈值分别为(160.50±15.12)CL和(160.00±11.27)CL,两者经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开机后C值(177.40±10.61)有明显相关性(R2=0.844,r=0.919)。结论成功建立了术中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的ECAP检测方法,为内耳和/或听觉通路发育异常及无残余听力患者提供有效的听神经反应信息,对了解听觉系统发育程度及初步预测术后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电刺激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慢性小脑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取我院2017.02到2019.01时间段内诊疗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药组47例、联合组47例。即单药组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联合组使用神经节苷脂联合慢性小脑刺激治疗,比较患者治疗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74%,单药组则为80.85%,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单药组炎症因子水平、NIHSS评分、BI评分明显较差于联合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使用神经节苷脂、慢性小脑刺激治疗方式,可在提高患者总有效率的同时,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增强NIHSS评分和BI评分,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慢性小脑电刺激 急性脑梗死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低频脉冲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片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木丹颗粒联合低频脉冲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P2hBG及HbAlc水平的变化情况,记录患者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参照TCSS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MCV、SCV均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上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SS评分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片治疗。

  • 标签: 低频脉冲电治疗 木丹颗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并发症,预后差且治疗方法有限。因此,将神经刺激的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重点介绍咽腔刺激(pharyng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S)技术在人类吞咽运动系统中的治疗应用,阐明咽腔刺激调控吞咽功能的机制,通过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该刺激能够增加咽部运动皮质的兴奋性,该技术在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也可窥见一斑。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咽腔刺激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神经调控干预手段,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便充分地探索其潜在用途。

  • 标签: 吞咽障碍 咽腔电刺激 急性脑卒中 神经源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慢性小脑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取我院 2017.02 到 2019.01 时间段内诊疗的 9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药组 47 例、联合组 47 例。即单药组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联合组使用神经节苷脂联合慢性小脑刺激治疗,比较患者治疗疗效。 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 95.74% ,单药组则为 80.85% ,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单药组炎症因子水平、 NIHSS 评分、 BI 评分明显较差于联合组,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使用神经节苷脂、慢性小脑刺激治疗方式,可在提高患者总有效率的同时,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增强 NIHSS 评分和 BI 评分,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慢性小脑电刺激 急性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神经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82例急性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神经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MA和MB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两项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两项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神经刺激治疗可有效促进运动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 运动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表神经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脊髓损伤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间歇导尿训练法治疗,研究组采取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体表神经刺激。观察患者尿颜色、体温、尿道口分泌物情况,诊断尿路感染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情况,研究组尿路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表神经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可明显减少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表神经电刺激 间歇导尿训练 脊髓损伤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予以神经肌肉刺激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本院2022年1月至12月收入诊治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n=80),分为实验组40例、常规组40例。常规组予以患者神经肌肉刺激,实验组予以神经肌肉刺激+血流限制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VAS)及关节活动功能。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相比实验组要更低,数据有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评分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有所上升,但实验组关节功能评分更高,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神经肌肉刺激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功能也得到改善,值得大力推广采用。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血流限制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接受神经肌肉刺激+向心性缠手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我院脑梗死手术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研究病例容量:60例;纳入病例时间:2019-01-01至2022-12-31;分组方式:双盲法,分为单一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法-N组,男女比20/10,共计30例)和联合组(神经肌肉刺激+向心性缠手治疗-N+C组,男女比19/11,共计3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上肢关节活动度、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结果:两组各项临床症状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N+C组FMA评分高于N组,VAS评分、患肢手掌周径、患肢手指平均指围低于N组,P<0.05;N+C组患者上肢关节活动度在治疗7d后、治疗14d后、治疗30d后、治疗45d后4个阶段均高于N组,t=7.771/7.959/6.643/3.351,P<0.05;治疗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N组80.00%(24/30),P<0.05;N+C组GQOLI-74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4项单项评分均高于N组,t=5.820/6.726/9.964/6.106,P<0.05;结论:神经肌肉刺激+向心性缠手治疗,能改善患者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行。

  • 标签: 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 向心性缠手 神经肌肉电刺激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常见并发症,盆底神经肌肉刺激疗法是常用的治疗手段。本研究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手法按摩护理,探究盆底神经肌肉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护理对产后腹直肌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4月-2023年4月间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抽签的形式进行分组,平均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应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手法按摩护理,治疗1疗程后统计分析试验数据,从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改变情况两方面进行对照研究,明确盆底神经肌肉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护理对产后腹直肌恢复的优势。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腰围均较前有所减小,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从整体疗效来看,腹直肌分离程度较前减小,观察组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结论:盆底神经肌肉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护理可以快速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程度和临床相关症状,有效减小患者腹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 手法按摩 产后 腹直肌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频刺激神经肌肉+中医手法+Rood技术介入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22年1月起,至2023年9月,将此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入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Rood技术联合神经肌肉低频刺激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介入中医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具有比对照组更加显著的治疗有效率(90%>80%),P<0.05。结论:低频刺激神经肌肉+中医手法+Rood技术介入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有效率高,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医手法 Rood技术 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 周围性面瘫
  • 简介:就像人们需要漂亮的外表一样,你需要一个漂亮的网名。为此我潜心研究,发现有许多网名实在经典得值得玩味,而有些却如垃圾怎么嚼都是糟粕。网名不怕你媚,也不怕你烂,怕的是平淡无奇。

  • 标签: 网名 神经 漂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异感定位,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3.2±0.6)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1.3±1.3)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83.67%,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能够降低对血管神经的损伤,且操作简单、有效,可保证麻醉的质量,促使麻醉医生实行准确的定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压疮是当今老年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在社区和家庭中也较常出现。传统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手术皮瓣移植、负压疗法、伤口敷料治疗和其他的物理、生化、生物工程等手段。随着对疮面愈合进一步的认知及理疗理念在医学中的不断发展与应用,通过电刺激的方式治疗压疮在国外已日趋成熟。本文就刺激治疗压疮的最新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国内外学者就压疮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

  • 标签: 压疮 电刺激 疮面愈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