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5种病毒性肝炎(肝炎)的时间序列特征,并通过有效的模型预测其发病率。方法按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5种不同类型肝炎分类方式收集2009-2018年的月度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和时间序列研究,采用趋势分解法以季节指数形式表示时间序列中的季节性,以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其长期趋势,为每种肝炎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结果2009-2018年报告肝炎14 856 990例,5种肝炎季节指数的极差均<1,戊型肝炎的季节性特征较为显著,其发病呈单峰型,其余4种肝炎的季节性特征一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的发病基本趋于平稳,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呈缓慢下降趋势,乙型肝炎发病数在5种肝炎中占比最高(79.59%,11 824 262/14 856 990),但其下降趋势也为各型肝炎中最快(-0.01/10万)。丙型肝炎发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一直保持稳定(0.005/10万)。ARIMA模型拟合的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较一致,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范围为3.756 8~8.068 3。结论对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肝炎的发病特征,ARIMA模型可用于我国肝炎的短期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时间序列分解 季节性 长期趋势 预测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其关键机制是特异性结合PD-1/PD-L1或CTLA-4靶点,破坏肿瘤免疫耐受,激活淋巴细胞和免疫细胞从而杀灭肿瘤细胞。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的机制还尚未完全明了,故了解其机制并早诊断和早治疗仍是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的重要措施。本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的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副反应 机制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MicroRNAs(miRNAs)是小的单链非编码RNA,与靶信使RNA(mRNA)结合导致基因表达改变。儿童在早期或晚期宫内生活中暴露于麻醉剂可能导致神经毒性和成年后长期的神经认知能力下降,这可能与多种机制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和抑制神经发生有关,其中miRNAs在此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RNAs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在包括全身麻醉在内的内外环境刺激反应中其表达存在差异。七氟醚、异氟醚、丙泊酚、布比卡因和氯胺酮等超过40个miRNA被证实在麻醉诱导的神经毒性中具有调节作用。旨在对不同麻醉剂可诱导miRNAs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麻醉剂 神经毒性 microRNA
  • 简介:摘要聚六亚甲基胍(polyhexamethylene guanidine, PHMG)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高分子胍类化合物。自从韩国"加湿器消毒剂中毒事件"后,其呼吸毒性开始受到关注。韩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家居中含有PHMG的消毒剂是引起肺纤维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呼吸道暴露PHMG后会引起肺部发生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TGF-β信号通路、上皮-间充质转化以及肺部炎症反应可能是介导PHMG引起肺纤维化的主要途径。本文概览综述了PHMG人群暴露特征及引起呼吸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使用情况,提出使用建议和警示,为合理规范使用PHMG相关产品提供建议。

  • 标签: 肺纤维化 毒性作用 聚六亚甲基胍 消毒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 h内不同血糖变异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3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入住ICU治疗期间是否死亡为观察节点,死亡患者纳入死亡组,否则纳入存活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是否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记录患者入ICU时初始血糖(GLUadm)、平均动脉压(MAP)、血肌酐(SCr)、降钙素原(PCT)及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同时收集患者接受6 h集束化治疗期间每2 h监测1次的血糖水平,并计算6 h内血糖差值(GLUdif)、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及血糖变异系数(GLUcv)。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血糖变异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133例患者ICU住院期间存活87例,死亡46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入ICU时SCr及24 h内APACHEⅡ评分更高〔SCr (μmol/L):208.5(143.0,286.5)比172.0(91.0,234.0),APACHEⅡ评分(分):30.28±6.67比24.03±5.90,均P<0.05〕,ICU住院时间更短〔d:4.00(2.00,10.25)比9.00(4.00,13.00),P<0.01〕;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机械通气时间、CRRT比例及入ICU时MAP、PCT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6 h内GLUsd及GLUcv均明显升高〔GLUsd(mmol/L):2.33(1.95,3.14)比2.02(1.66,2.52),GLUcv:(31.00±7.06)%比(23.31±10.51)%,均P<0.05〕;而两组患者6 h内GLUadm、GLUdif及GLUav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内APACHEⅡ评分及6 h内GLUsd、GLUcv是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1.173,95%可信区间(95%CI)为1.095~1.256,P=0.000;GLUsd:OR=1.465,95%CI为1.038~2.067,P=0.030;GLUcv:OR=1.089,95%CI为1.043~1.138,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6 h内GLUsd及GLUcv均可用于脓毒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其中6 h内GLUc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PACHEⅡ评分(0.765比0.753),6 h内GLUsd的AUC接近于APACHEⅡ评分(0.629比0.753);且6 h内GLUsd联合6 h内GLUcv的诊断价值较二者单独诊断价值更大(AUC:0.809比0.629、0.765),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66.7%。结论6 h内GLUsd联合GLUcv可以用于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短期预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血糖变异度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短期预后
  • 简介:摘要2022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22—2030年全球卫生部门关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疾病行动计划》,对消除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提出了更具体和宏观的目标。该文结合我国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实践,旨在阐述贯彻该行动计划,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消除 行动计划
  • 简介:摘要近年来,异种(体)生物材料的迅速发展为烧伤、创伤和各种急慢性创面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手段,对创面组织的修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异种(体)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以及作为真皮替代物的应用,并对异种(体)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了分析与总结。

  • 标签: 烧伤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脱细胞真皮基质 异体皮 创面修复 真皮替代
  • 简介:摘要目的规范化的样本资源和高质量的临床大数据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只有通过资源共享,才能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方法本文尝试探讨了基于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资源共享平台的共享机制,提出了共享模式中建议涉及的内容,从平台构建背景、管理规程、法律伦理体系、数据共享原则和利益分配等方面阐述平台的运行机制。结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符合我国临床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适合呼吸疾病领域的临床研究资源共享模式,也将引导临床科研领域的高速发展。结论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共享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大数据背景下生物样本和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 标签: 呼吸疾病 生物样本库 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平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类似药具有与参照药相似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具有价格优势,对实现我国居民用药的更高可及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加深对生物类似药这一新兴概念的正确认识,规范我国生物类似药的临床用药,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用药体会,经充分讨论沟通,达成以下共识:(1)生物类似药与参照药疗效等同、安全性相似,临床上可以替代使用;(2)根据"适应证外推"原则,生物类似药可获得参照药具有相同作用机制的其他所有适应证,而且对外推适应证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参照药相似;(3)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由使用参照药转换成使用生物类似药。

  • 标签: 生物类似药 利妥昔单抗 药物转换 适应证外推 可及性 比对研究
  • 简介:摘要生物打印是生物制造和生物打印领域的新技术,利用细胞、生物材料、生物活性成分以3D打印方式建立具有生物功能的组织。在医学方面,3D打印技术已用于打印骨骼、假肢、血管移植物制造、肿瘤术前规划、制药、药物载体等;生物打印则运用于体外药物模型、伤口敷料、药物载体、真皮、软骨、外科植入物、肝组织、器官等。生物打印技术在整形美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植入假体的个体化治疗、皮肤及皮瓣修复、颌面部植入物、脂肪细胞分化及填充等。

  • 标签: 生物打印 3D打印 整形美容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癌旁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集,筛选出参与并影响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谱(GEO)数据库中下载3个结直肠癌组织信使RNA(mRNA)芯片数据集,为数据集GSE35279,数据集GSE50746和数据集GSE87211,共包括173个正常癌旁组织和297个结直肠癌组织。进行分析筛选,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标注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用于富集分析。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数据库构建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得到关键DEGs。利用UALCAN、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等数据库分析关键基因的表达和生存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在结直肠癌和正常癌旁组织中共识别出212个DEGs和10个核心基因。GEPIA总生存期曲线显示,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分泌型磷蛋白1(SPP1)、蜗牛家族转录抑制因子1 (SNAI1)和胰高血糖素(GCG)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有关。高表达组TIMP1、SPP1和SNAI1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分别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并且低表达组GCG结直肠癌患者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患者,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筛选出4个结直肠癌临床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发病分子机制以及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基础依据。

  • 标签: 结直肠癌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SARS-CoV-2 生物传感器 纳米材料 空气传播 病原微生物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基因芯片筛选骨关节炎特征基因谱及信号通路。方法基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的2个人类关节滑膜组织微阵列(GSE82107和GSE55235),包括20个骨关节炎样本和17个健康对照样本,采用GEO2R工具筛选骨关节炎和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功能(GO)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生物通路富集(https://david.ncifcrf.gov/),以确定DEGs的路径和功能注释。以蛋白-蛋白互作(PPI)基因数据库检索工具为基础,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http://www.string-db.org/),分析这些DEGs的PPI,并筛选出关键基因。结果2个微阵列数据库共筛选出滑膜组织191个上调的DEGs和49个下调的DEGs。DEGs主要被富集到"炎症反应"、"骨细胞分化"、"正向凋亡细胞调控"等生物功能调控上以及HTLV-I感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甲型流感、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I3激酶/Akt途径、Toll样受体途径、军团杆菌、沙门氏菌等14条信号通路。PPI在MNC和连接度(Degree)两个模式筛选出前10个关键基因,其中白细胞介素-6、JUN、CXCL8、EGR1、CCND1被确定为有价值的骨关节炎生物标记物。结论通过对骨关节炎的芯片分析筛选出的14条信号通路和10个特征性基因谱,可能为阐明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 标签: 生物信息学 软骨 骨关节炎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摘要《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作为临床检验专业中一项重要学科,在目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医学检验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作为一个提升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能力应用等多种能力的重要方式。要想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就要对《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的考试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推进《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考核和评估标准的改革,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对《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考试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

  • 标签: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 实验课 考试方法
  • 简介:摘要在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形势下,中国医科大学采用雨课堂在线直播教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直播教学采用雨课堂为主嵌套腾讯会议的模式,再现课堂授课的情景。运用雨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嵌套腾讯会议帮助完成即时师生互动,通过在线直播教学培养学生自学及高阶思维能力。

  • 标签: 在线直播教学 雨课堂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扫频光相干生物测量仪(OA-2000)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前生物测量中的检出率、操作性及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780例1 030眼。采用OA-2000、部分光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500和低相干光学测量仪Lenstar-LS900对患者眼球进行生物测量,记录并比较3种仪器眼轴长度(AL)的检出率、信息输入时间、检查时间、从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到打印时间以及总操作时长;分析3种仪器测量的AL、前房深度(ACD)、最小角膜屈光力径线上角膜曲率(Kf)、最大角膜屈光力径线上角膜曲率(Ks)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OA-2000的AL检出率为94.95%,明显高于IOLMaster 500和Lenstar-LS900的83.98%和8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171,P<0.001;χ2=46.208,P<0.001)。OA-2000的总操作时长为(109.34±2.22)s,明显短于Lenstar-LS900的(135.64±5.5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2000与IOLMaster 500测量AL、ACD、Kf、Ks的结果均呈强正相关(r=0.999、0.937、0.996、0.996,均P<0.001);OA-2000与Lenstar-LS900测量AL、ACD、Kf、Ks的结果均呈强正相关(r=0.999、0.965、0.995、0.996,均P<0.001)。OA-2000与IOLMaster 500、Lenstar-LS900测量AL的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0.19~0.20 mm和-0.13~0.17 mm,测量ACD的95% LoA分别为-0.23~0.23 mm和-0.18~0.16 mm,测量Kf的95% LoA分别为-0.48~0.47 D和-0.64~0.65 D,测量Ks的95% LoA分别为-0.49~0.47 D和-0.60~0.61 D。结论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眼,OA-2000、IOLMaster 500和Lenstar-LS900测量AL、ACD、Kf、Ks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同时OA-2000的AL检出率更高,操作更快捷。

  • 标签: 高度近视 白内障 生物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剂量多黏菌素B与标准剂量多黏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其肾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的90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多黏菌素B使用剂量分为高剂量组[多黏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31例(34.4%)]和标准剂量组[多黏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59例(65.5%)],观察两组患者多黏菌素B的疗效、肾功能的变化及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因素。结果高剂量组日均多黏菌素B剂量和疗程分别为(2.98±0.45)万U/kg和(9.16±4.15)d,标准剂量组分别为(1.73±0.35)万U/kg和(7.32±3.8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6,P<0.01;t=2.04,P=0.04);高剂量组有效率为83.9%(26/31),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61.0%(3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5,P=0.03)。标准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55.00(37.00,92.47)和50.10(34.00,156.0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8,P=0.07),45.8%(27/59)的患者发生AKI;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69.40(47.00,94.70)和116.20(59.20,213.2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P<0.01),67.7%(21/31)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AKI;两组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94,P=0.04)。高剂量组30 d病死率为32.3%(10/31),因AKI死亡4例,标准剂量组30 d 病死率为49.2%(29/59),因AKI死亡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6,P=0.12;χ2=0.25,P=0.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高剂量多黏菌素B(调整OR=2.662,95%CI 1.082~6.549,P=0.03)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使用高剂量多黏菌素B具有较高的有效率,AKI发生率显著升高。

  • 标签: 多粘菌素B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 肾损伤 药物毒性 药效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