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在我国,最早的就是自己的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就是一拃,一拃算一。夏朝的时候,第一个帝王禹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一丈分为十等分,每份即一。据说,身高一丈的男子被称为“丈夫”,后来,就把成年已婚的男子统称为“丈夫”了。“丈夫”一词即由此而始。汉朝时曾规定把一百粒粟(即谷子)排在一起的长度定为一

  • 标签: 竹片 朝时 度盘
  • 简介:从北京最高的大楼——国贸三期330米,到北京最深的地铁站——正在施工的7号线35米。365米——这是摩天大楼和地下世界的垂直距离。与地上大楼的玻璃幕墙相比,地下似乎更能代表这座城市现实残酷的一面。望求附近的女厕所下水道,一个刚出生的弃婴在啼哭;丽都酒店旁边的热力井底,67岁的河南老人全友芝盘腿坐着,在摇曳的烛光中数着白天卖废品的几十元收入;废旧防空洞里的放射性氡气让一名公务员患上鼻炎和脚气;北京西站附近的地下车库,一个女孩在停车后离奇消失,7年后人们才存车库没设备间里发现了她的尸体……地上的人们对地下世界知之甚少,尽管那是面积近6000万平方米,相当于136个天安门广场的另一个北京。

  • 标签: 北京城 地下车库 天安门广场 垂直距离 摩天大楼 玻璃幕墙
  • 简介:《从政遗》是陈宏谋所编纂的有关道德教育的《五种遗》中的一种,乾隆七年(1742)编辑成书。该书分上下两卷,摘录从宋代到清代几十位政治家、学者有关从政的论述,“洵足正人心而厚风俗”。“幼承父兄师友之训”的陈宏谋“肆力于读书”,在编辑

  • 标签: 陈宏谋 《从政遗规》 道德教育 政治思想 清朝
  • 简介:内昆铁路从四川内江始发,沿千年五古道跨过金沙江、穿越乌蒙山和人迹罕至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长800多公里。由于这条铁路大部分沿五古道前行,途经古焚国所在地、绝壁悬崖焚人悬棺、

  • 标签: 内昆铁路 少数民族地区 金沙江 古道 悬棺
  • 简介:1992年出版的县级《宜宾市志》和1991年出版的《宜宾县志》均记载:秦曾由今宜宾凿“五道”以通滇。

  • 标签: 宜宾市 五尺道 发展演变 出版
  • 简介:洱源县江尾镇漏邑村原来的小学校里,在北耳房的西山墙内侧,嵌有一《乡碑》。碑为石质,阴刻,字迹工整。全碑分上下两块,每块长720厘米,宽460厘米.各列乡五条,总计700多字,《乡碑》的全文如下:

  • 标签: 洱源县 漏邑村 中国 云南 《乡规碑》 文化传统
  • 简介:岁在戊子(2008),清史所成立已是三十周年。清史所成立之时,我由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转入清史研究所,个人在中国断代史教研方面也由先秦两汉为主,转而教研清史。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历史 教研室 先秦两汉 清史 研究所
  • 简介:山西省地方志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省委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由省政府主持,今天隆重召开,这是山西省地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方志界的一件大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对这次大会十分重视,特委派我们来向大会表示祝贺,对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的远见卓识,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受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辛勤工作在方志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 标签: 地方志工作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崇高 奖励 高度 省委
  • 简介:在现代性与乡村地方性的交融中构建出的村落秩序一直都是乡村问题研究关注的焦点。作为村落社会行为主体的乡民,其行动能力一致性的程度成为村庄秩序构建的基础。这就使得对乡民的统一训与宰制成为村庄秩序构建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集体化村落乡民行为训手段的描述与分析,探讨村落社会整合与秩序构建的动力机制。从类型学意义上讲,这种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再集体化"乡村社会场景中村落秩序与社会控制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在构筑村落社会秩序时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判断。

  • 标签: 规训 社会控制 村落秩序
  • 简介:关于匈奴法“拔刃者死”的确切含意问题──同林干教授商榷阿尔丁夫(Ardinhuu)《史记·匈奴列传》在介绍匈奴法律时,头一条即是“拔刃者死”。《汉书·匈奴传》同。可能是由干这句话浅显易懂,无须注释,故《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均未置一词。唐杜...

  • 标签: 含意问题 匈奴 青铜短剑 北方民族 单位词 战国时期
  • 简介:清代江苏泰州文人俞楷与著名回儒学者刘智往来密切,通过作序、推介、点订、校雠等具体活动参与了刘智多部著述的出版。通过考述俞楷的生平,特别是其宗教信仰、文化活动与创作风貌,既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位古代文士,也可以借此管窥其时中国江南文人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与独立自信的精神风貌。

  • 标签: 清代 “以儒诠经” 文化交融 俞楷
  • 简介:在剑河县城东面50公里处的小广环龙庵前,有一座石碑,高1.43米、宽0.83米。碑文楷书阴刻。碑的背面无文字。碑眉从右到左为“永定风”四个大字(7厘米见方),整个石面由上而下(自右至左)刻有1076字(含碑题四字),仅有几字较为模糊,但经过洗刷,仍清晰可辨.此碑系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月,由小广、下敖(即今化敖)、谢寨的头人潘松乔等人为正风俗而立,距今已99年。立碑前,曾两次出示晓谕(布告),第一次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距今170年;第二次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距今114年。第一次出示

  • 标签: 永定风规 婚姻习俗 阴刻 光绪十四年 同治十二年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