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持续气道正压能否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CPA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后患者均不进行辅助或控制通气,诱导前2min开始面罩吸入纯氧,CPAP组采用CPAP6cmH2O,C组为0cmH2O。诱导插管,记者无通气安全时限(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0%)后再机械通气。记录入室后(T1)、诱导后(T2)、插管后(T3)、SpO2降至90%时(T90)的血压(mmHg),心率(b/m);分别于吸氧2min时(Tx)、SpO2降至90%时(T90)抽血行血气分析,术中观察胃胀气情况。结果:CPAP组无通气安全时限为(561.1±142.3)s,C组为(462.0±136.1)s(P〈0.05)。动脉血气两组吸氧2min时CPAP组PaO2显着高于C组(505.7±73.8vs448.1±79.5mmHg,P〈0.05);两组SpO2降至90%时(T90)的PaCO2CPAP组显着高于C组(67.1±7.5vs61.5±6.8mmHg,P〈0.05)。两组心率,血压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两组的胃胀气无差异。结论:全麻诱导期应用CPAP,可以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

  • 标签: 持续正压通气 无通气安全时限
  • 简介:目的:观察常用降压药和升压药对气管平滑张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观察不同浓度岛拉地尔对氯化钾、乙酰胆碱、电脉冲三种刺激因素诱发的兔离体气管平滑收缩力变化的影响;观察酚妥拉明、去氧臀上腺素和硝酸甘油对电刺激诱发的气管平滑收缩力变化的影响。结果:0.0161mmol/L岛拉地尔对气管平滑收缩力无明显抑制,0.161mmol/L和1.61mmol/L乌拉地尔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三种刺激诱发的气管平滑收缩(P<0.05和P<0.01);0.89mmol/L酚妥拉明和0.275mmol/L硝酸甘油可显著抑制电刺激诱发的气管平滑收缩(P<0.05)。1.50mmol/L去氧肾上腺素对静息状态气管平滑无直接收缩作用。但对电刺激兔离体气管平滑收缩力则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拉地丽、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对兔离体气管平滑张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适用于气管高敏反应患者;去氧肾上腺素虽无明显影响,但应慎用。

  • 标签: 乌拉地尔 酚妥拉明 硝酸甘油 去氧肾上腺素 离体气管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手术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恒速输注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可行性.方法:46例ASAⅠ-Ⅱ腔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及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翰注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n=20),观察术中MAP、FIR、苏醒及拔管情况.结果:B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无躁动.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适用于肺及食管手术,麻醉效果优,苏醒期质量优,术后恢复期稳定.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硬膜外腔阻滞 胸腔内手术
  • 简介:目的:探索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的适宜药物。方法:选用20例颅动脉瘤摘除术患者,分别采用异丙酚或硝普纳控制性降压,观察其血压、心率及颅压的变化。结果:与硝普纳相比,异丙酚的降压较平稳,不影响心率,可降低颅压,降压结束后血压缓慢回升,无反跳。结论:异丙酚用于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较硝普纳为适宜。

  • 标签: 异丙酚 颅内动脉瘤 控制性降压 血压 心率 颅内压
  • 简介:目的:探讨高乌甲素或曲马多用于鼻镜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择期鼻镜鼻宝手术后患者60例。均予术后施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术,按所用镇痛药液的不同。随机分为高乌甲素组(L组)和曲马多组(T组)。每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和病人对镇痛总体印象评分及其副作用。结果:两组病人的VAS评分及镇痛总体印象评分无显着性差异;曲马多组的恶心、呕吐、头晕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乌甲素组(P<0.05)。结论:高乌甲素用于鼻钟手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与曲马多者相近似.作用可靠.副作用较少.

  • 标签: 高乌甲素 曲马多 鼻内镜手术 自控镇痛 术后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安氟醚对颅占位病变病人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内幕上肿瘤行择期开颅手术病人。ASAⅠ-Ⅱ级、格拉斯哥评分15分。随机分为1%安氟醚(Ⅰ组)20例;2%安氟醚(Ⅱ组)20例和异丙酚组(Ⅲ组)20例。咪唑安定、哌库溴铵、芬太尼诱导氟管内插管,控制呼吸。保持PetCO2在4.0—4.4kPa。维持麻醉在Ⅰ组和Ⅱ组吸入安氟醚。Ⅲ组用微量泵持续翰注异丙酚5—8mg/(kg·h)。在显露硬脑膜前调整Ⅰ组和Ⅱ组的安氟醚吸入浓度.使Ⅰ组安氟醚呼出气浓度为1%.Ⅱ组安氟醚呼出气浓度为2%。显露硬脑膜后暂先不予剪开,由手术医生用22G穿刺针刺入硬脑膜下,连接压力换能器与监测仪.记录ICP数据,此为a时点。同时抽取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各2ml,记录桡动脉平均压(MAP)。继以每隔5min记录一次ICP、MAP和抽取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各2m1.前后共三次分别记为b、c、d时点。各时点抽取的血标本分别进行血气分析;监测PaCO2、PO2、pH、SpO2、Hb;计算动静脉血氧含量(A-VD02);计算脑灌注压(CPP)。结果:1%安氟醚组、2%安氟醚组和异丙酚组的ICP、CPP、A-VDO2的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吸入不超过2%的安氟醚对幕上肿瘤开颅手术病人的颅压、脑灌注压、动静脉氧含量差无明显影响.效果满意。

  • 标签: 二异丙酚 安氟烷 颇内压 脑灌注压 支静脉氧含量差 幕上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以下简称高渗盐复合液.HSH)对急性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犬复苏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0条犬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①7.5%Nacl组,⑦林格氏液组,③羟乙基淀粉组④HSH组分4ml/kg、8ml/kg、12ml/kg三个剂量组.每组5只.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和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急性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模型,各组分别在休克1小时后输入①6ml/kg7.5%Nacl(HS),②3倍失血量林格氏液(RL)③1倍失血量羟乙基淀粉(HES),④4mlkgHSH(HSH4),⑤8ml/kgHSH(HSH8)⑥12ml/kgHSH(HSH12)、观察复苏后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检测复苏后30min,1h,2h,4h的血钠(Na+)和血浆渗透压(OSM)的值。检测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脑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复苏前各组MAP、ICP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复苏前相比.复苏后各组均能显著提高MAP(P〈0.0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SH组反应速度最快,除Hs组2小时后显著下降外(P〈001)其它各组均能维持4小时。3与复苏前相比.复苏后RL组与HES组的ICP显著上升(P〈0.01),分别在1小时和4小时达到高峰,HS组和HSH组显著降低ICP(P〈0.01),均在1h下降至最低值.HSH8组,HSH12组和Hs组降低ICP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比HSH4组明显(P〈O.05)除HSH4组在2小时后回升至复苏前水平.其它各组在4小时后仍接近基础值水平。4复苏后Hs组和HSH组的血Na+和血浆OSM均明显升高,升高幅度最高为Hs,最低为HSH4。5HSH组脑组织氧自由基含量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复苏后4h,HSH组的脑组织损伤较其他缉轻。结论:对于急性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的犬模型,HSH能有效纠正休克和降低颅压,减少氧自由基生成�

  • 标签: 脑水肿 失血性休克 高渗氯化钠 羟乙基淀粉 急性颅内高压
  • 简介: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脑阻断循环及缺血再灌期的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瘤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在32.0-35.0℃。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动脉瘤阻断与开放时间、脑温(BT)和失血量。对照组14例,不予降温处理,直肠温度在36.0-37.2℃,其它处理同浅低温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估法判定手术疗效。结果:术中两组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浅低温组的手术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低(P<0.05),预后显着改善(P<0.01)。结论:浅低温可降低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死亡率,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

  • 标签: 浅低温技术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损伤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