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腺实性乳头状(SPN)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全民健康体检意识的提升和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SPN的检出率不断上升。伴随着国内外多部胰腺囊性肿瘤指南的发布,SPN诊治逐步趋于规范。然而,其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仍存在难点与争议,因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SPN诊治现状与现存争议进行总结与讨论,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胰腺少见肿瘤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我国SPN的规范化诊治。

  • 标签: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诊断 治疗 进展 争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乳头状病灶部位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期,共挑选8例患者,临床确诊为胰腺实性乳头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整理,包括症状、组织病变以及免疫表型等。结果患者中男性共2例,女性共6例,其中拥有临床症状者仅2例,7例患者病灶位于胰腺组织内,1例则位于组织外侧。所有患者病灶均呈实性囊肿,通过显微镜观察囊肿内细胞形态与常规肿瘤细胞相似度极高,总体呈乳头状。囊肿组织内细胞部分出现透明样病变,细胞间质液黏稠,并且可观察到胆固醇样的结晶体,经过为期24个月到60个月的观察后未发现有癌细胞转移情况。结论胰腺实性乳头状的发病率较低,其中女性患者比例更大,利用组织观察和免疫检查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 标签: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囊肿 准确判断 免疫表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实性乳头状(solidpseudopapillarytumor,SP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47例SPT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行手术切除,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胰体尾+脾切除术18例、胰尾切除术2例、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肿瘤局部切除术9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2例;开腹探查术2例。术后出现胰漏14例,胆漏2例,出血3例,腹腔感染3例,胃瘫4例。45例术后随访3~68个月,平均32个月,其中随访〉24个月29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无死亡。结论胰腺SPT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及MRI是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 标签: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实性-乳头状的CT表现。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乳头状的影像资料,术前均行CT增强检查。结果5例中女性4例,男性1例,肿瘤位于胰头1例,胰腺体尾部4例,体均为囊实性,边界较清晰,有包膜,1例肿块边缘见点线状钙化。增强后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乳头状的CT表现具有相对的特征性。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肝脏炎性的超声造影模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肝脏炎性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60例,均实施超声造影模式,分析超声造影灌注特点。结果:分析超声造影灌注特点,无增强型例数为42,周边线状强化型例数为12,快进慢出型例数为4,快速廓清型例数为2。在本次研究中,肝脏炎性造影前例数为18(30.00%),造影后例数为51(85.00%)。超声造影诊断出良性病变造影前的例数为17(28.33%),造影后的例数为53(88.33%)。结论:实施超声造影模式,肝脏炎性患者存在多种灌注类型,典型表现为病灶各期无增强现象,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肝脏炎性假瘤 超声造影模式 灌注特点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Carney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征性表现包括皮肤及黏膜色素沉着,心脏、皮肤及其他部位黏液以及多发性内分泌或非内分泌肿瘤。本文报道1例累及颈静脉孔区的黏液最终诊断为Carney综合征的患者,经二次手术切除,结合术后病理及全身检查得以确诊,术后定期复查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颌恶性黑色素伴发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本文报道1例80岁女性,下颌牙龈肿块,组织形态学显示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局灶见柱状细胞、中间样细胞、少量黏液细胞构成的多个扩张腺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恶性黑色素细胞:HMB45、Melan A、S-100蛋白等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90%;(2)黏液表皮样癌细胞:p63、细胞角蛋白(CK)5/6、过碘酸雪夫染色等阳性。本例患者于手术后14个月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全腹膜外补片置入术(TEP)中关闭直疝的疝囊对减轻腹股沟直疝患者术后血清肿的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 2020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接受TEP治疗的腹股沟直疝患者的40例,根据是否将直疝的疝囊关闭将患者分为关闭组(n=25)和旷置组(n=15)。其中旷置组对直疝的疝囊不予处理,关闭组应用疝螺旋钉将直疝疝囊回纳关闭。采用欧洲腹壁疝登记系统(EuraHS)推荐的标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情况。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比较运用χ2检验。结果 40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P术中关闭直疝疝囊,可减少术后血清肿的发生。

  • 标签: 全腹膜外补片置入术 腹股沟直疝 假疝囊 血清肿
  • 简介:患者男,43岁.因腹胀、进行性腹膨隆伴消瘦,活动后气促8个多月,于1997年12月10日入院.查体:消瘦,不能平卧.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腹部皮肤紧张度高,全腹无压痛,腹部扪及一巨大包块几乎占据整个腹腔,边界较清,不移动,质地中等,叩诊实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B超示腹腔一巨大边界欠清的异常回声的实性包块,怀疑腹腔畸胎.腹部CT报告:中、下腹混杂密度肿块,考虑畸胎可能性大,不除外肿瘤合并陈旧性出血.入院第3d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基底部位于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腹膜后间隙,呈浸润生长,质韧,表面光滑,无完整包膜,肿瘤大部分似脂肪组织,内有钙化成分,切除肿瘤重14kg.术中肝、脾表面光滑,盆腔无转移性结节灶,腹腔无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报告为腹腔良性间叶,部分黏液变性.4年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又出现腹部包块,且进行性增大,于2001年3月8日再次入院.手术发现肿瘤大体标本与前次手术基本一致,呈分叶状、多灶性,具有向原手术创面及腹膜后潜在间隙生长的特点,切除肿瘤重45kg.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腔良性间叶.讨论良性间叶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间叶组织所构成的混合性肿瘤.良性间叶常发生在肾和四肢,同时发生在腹膜后和肠系膜者颇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预后良好,不发生恶变,但术后易复发[1].

  • 标签: 肠系膜肿瘤 腹膜肿瘤 间叶瘤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的CT诊断价值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患者的临床表现、CT影像特征、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的资料。结果4例患者术前CT均诊断为囊性淋巴管,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囊性淋巴管。术后7d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6年均无复发。结论CT对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整个囊壁是治疗及预防术后复发的最好方法。

  • 标签: 腹膜后 囊性淋巴管瘤 CT诊断 治疗
  • 简介:本文报道我院2016年1月收治1例腹膜后畸胎,女,25岁,术前误诊为左侧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腹膜后,约9cm×8cm,考虑为腹膜后畸胎,顺利完成腹腔镜腹膜后畸胎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囊性成熟性畸胎。术后1个月随访,无不适。

  • 标签: 腹腔镜 腹膜后畸胎瘤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分枝杆菌梭形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分枝杆菌梭形细胞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就诊年龄分别为11个月及1岁10个月,但发病年龄均在4个月左右,慢性病程,发病部位分别为淋巴结及皮肤,第1例患儿伴间断发热4个月余,第2例患儿不伴发热,均在外院接受抗感染治疗但无明显效果,于外院行肿块切除术,病理组织学形态均为大量增生的梭形细胞,伴背景炎性细胞浸润,增生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未见核分裂象,核呈泡状,部分见细小核仁,胞质丰富、粉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增生的梭形细胞呈CD68弥漫强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低。抗酸染色在增生的梭形细胞胞质内见大量抗酸杆菌。第1例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继而出现梗阻性黄疸,且存在全身播散病变而放弃治疗,并失访;第2例患儿术后10 d原发部位复发,且逐渐出现其他部位皮肤结节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组织活检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给予联合抗结核治疗11 d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儿童分枝杆菌梭形细胞是非常罕见的良性病变,以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梭形组织细胞增生为特点,抗酸染色找到大量抗酸杆菌是确诊方法。

  • 标签: 儿童 分枝杆菌感染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4例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RNFP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男2例、女2例,中位年龄51.5岁,其中2例有腹部手术史。影像学上表现为胃肠道或肠系膜内边界清楚的肿块,3例单发、1例有2个病灶,3个病灶增强扫描为环状强化,多期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MRI检查T1WI及T2WI均以低信号为主,DWI序列呈稍高信号,ADC值显示其扩散不受限,不伴有邻近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恶性征象。病理上均见梭形细胞呈结节状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黏液变,部分区域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SMA(+)。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假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部孤立性肺结核球和炎性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经病理确诊的孤立性肺结核球和炎性进行研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观察最高强化值和出现的时间。结果22例肺结核球中,18例不强化,4例呈周边环状强化;21例炎性中,均呈现高度强化,CT值都在100HU以上;7例增强后最高CT和主动脉最高CT值同时出现,分别为注射后的22s、24s、25s、29s、31s、32s、34s。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在反应肺结节的血供特点方面作用明显,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结核球和炎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结核球 炎性假瘤 动态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用于诊断肺炎性的多排螺旋CT的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40例患有肺炎性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和观察,并对诊断的资料及结果进行回顾,系统全面地分析多排螺旋CT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的价值。结果40例肺炎性的发生位置均在肺外围处(100%,40/40),且发生在一叶区域的比例较大(92.5%,37/40),假性的形态多为不规则状(80%,32/40),且有14例患者中有粗大的毛刺,病灶出现之处临近胸膜的位置出现胸膜增厚的现象(72.5%,29/40),多排螺旋CT能准确地对桃尖征(80%,32/40)、平直征(67.5%,27/40)、晕征(45%,18/40)等用于衡量肺炎性症状做出诊断,与手术或活体细胞确诊对比,不存在差异性。结论多排螺旋CT用于诊断以及鉴别肺炎假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