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分析了韵律、语体对汉语短时体动词VV重叠的制约。在韵律上,动词词长会影响重叠的能力和重叠的形式,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式分别为A.A和A.BA.B,三音节及以上的动词无法重叠;由于普通重音的作用,部分动宾式双音节动词在普通重音的作用下扩词为语,具有短语的性质而只能按照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重叠为A.AB,但当普通重音不作用于双音节动词的第二个音节之上时,只能重叠为A.BA.B。在语体上,动词重叠由于具有“轻松随便”的意味以及口语的韵律特征而归属于口语非正式语体,由于口语非正式语体单位不能在正式场合下运用,所以词的语体色彩会影响其重叠的运用。

  • 标签: 动词重叠 词长 普通重音 韵律 语体
  • 简介:文章以“还”、“向”为例,分别考察“持续义”和“追溯义”的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的语义演变。在语义演变过程中,两者既具有时间范畴向条件范畴演变的跨语言反复出现的共性特征;同时由于“输入端”语义和功能的差异,也导致了在演变过程中各自的差异,并最终导致“输出端”即条件连词功能的不同。这个语义演变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扩展这两个机制而实现的,其动因是基于“不过量原则”(即R原则)推理。

  • 标签: 时间范畴 条件连词 语义演变
  • 简介:由于分配性全称量化词“每”是通过逐指个体关涉全体的,因此当“每”修饰时间词语作叙述性语句的句首状语时,必须得到表示相对恒常状态的复数性事件的允准。句子层面的允准有两种情况:显性标记允准和隐性方式允准。如果句子未能或无法满足允准的要求,就必须结合上下文从语篇中寻求解释,量化问题由此就成了语篇现象,可围绕量化时间词语的辖域进行章法分析。研究显示,探讨句首时间词语的加“每”量化运作,有助于加深对句法和语篇之间界面关系的认识。

  • 标签: “每” 量化 允准 句子 语篇
  • 简介: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词“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来”,这加速了事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进程。

  • 标签: “来” 方位词 事态助词
  • 简介:我们身处一个讲求效率与实用的时代,学术研究似乎也有了可以“取巧”的理由。很多人不再认真考虑选题的意义,大家忙于在“热学问”中发掘“冷角落”,而不再追问真正的意义所在,目的为手段鸠占鹊巢。然而,当翻阅伏飞雄这本《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时,我们分明能感到例外。他称自己这本书为“小书”,然而却是一本颇具分量的“小书”。赵毅衡先生的评价为:此书是国内介绍、梳理、推进利科叙述哲学的第一本书。欲理解利科叙述哲学者,须从此书开始。

  • 标签: 叙述 哲学 保罗 时间 学术研究 赵毅衡
  • 简介:本文依据《汉语大字典》所列音项、义项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前410组字中选用字与异体字的音义对应关系进行了全面测查,对表中的完全异体字、包孕异体字、交叉“异体字”和讹误“异体字”及其下属类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测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以期为总结异体字整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和研制《规范汉字表》提供参考。

  • 标签: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前410组字 定量分析
  • 简介:为了解决"林阴""林荫"混用的情况,《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定,"荫"统读为yìn,"林阴路"不能写作"林荫路"。但这一统读规定的效果不佳。本文从语音、语义、语法三个方面说明"阴""荫"的语源关系,阐明《审音》废除"林荫"的原因和效果,并探讨审音工作是否包括字形调整、审音工作的原则等问题。

  • 标签: “荫”的统读 “阴”“荫”语源关系 统读原因和效果 审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