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正>近代水墨变革,重点是人物画复兴,难点也是人物画复兴。唐宋以后人物画衰落已成事实,其中原因学者多有探讨,论者纷纭,说法不一。西方文化进入中土,冲击原有文化,结

  • 标签: 水墨人物画 潘天寿 陈衡格 四王 流民图 吴昌硕
  • 简介:自90年代初以来,英美主流媒体隔三差五发表一些反思文学现状的文章,要么声称"文学正在死亡",要么声称"文学已死"。在20世纪最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耶鲁大学出版社就推出了三位文学研究大家以"文学之死"为主题的专著,三部书名所示的内容一目了然:

  • 标签: 文学反思 电信时代 全球化 对话 学思 大学出版社
  • 简介:三联书店2012年8月推出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是国内难得的自然文学翻译的上乘之作。无论从几位作家的地位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还是从美国自然书写的历史语境等方面来看,这套丛书的选题实属经典。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丛书的书名、人称代词以及部分段落的译法又彰显出整体译文的准确性生态示范性,因此特别值得推荐。

  • 标签: 美国自然文学 生态 经典性 翻译
  • 简介:<正>各国文化的相互联系影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要了解掌握全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就得要介绍外国同外国进行文化交流。而接受外来文化最有力的手段是翻译,无论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扩大民族文化艺术,丰富民族语言和有助于文艺家的文体及其形式的锤练外,而更重要的

  • 标签: 重要意义 相互联系 鉴别能力 外国文学作品 国家 社会效果
  • 简介:<正>《黛莱丝·德克罗》《黑夜的终止》是现代法国名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两个卓越的中篇。这两个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的姊妹篇,通过对女主人公黛莱丝一生痛苦遭遇的淋漓尽致的描写,猛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私有观念对人性的压制扭曲,无情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隐蔽在夫妇之爱、亲子之爱等等温情脉脉的面纱下的赤裸裸的冷酷的利害关系,每个人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都因无法挣脱这一旋涡的向心力而被卷入苦难深重的深渊。正是这种揭露抨击确立了莫里亚克创作的基调,使他的作品成为一幅巨大的

  • 标签: 莫里亚克 克罗 女主人公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 人性异化
  • 简介:印第安诗人哈荷是美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她非常关注印第安土著文化与美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自己的诗歌中探索一条图存之路。哈荷着眼于印第安民族传统,主张通过记忆实现向印第安神话世界的精神回归。这种回归突出了具有均衡位置与空间意识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乔伊·哈荷 回归 记忆 位置与空间意识
  • 简介:<正>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高度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站在拜伦莎士比亚两位巨人的肩上才取得成功的。拜伦的诗作曾激发了普氏磅礴的浪漫诗才,莎氏则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两者结合的创作方法上给予普氏以巨大的影响。(从总体看来,莎氏对普氏的影响大于拜伦)很久以来,我国的有关研究者只注意研究拜伦对普氏的影响,却忽视了莎氏。近年来,我国有人开始研究莎氏对普氏的影响,但却又基本上是复制发挥苏联有关学者的片面观点,即认为莎氏对普氏的影响只在现实主义方面,

  • 标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双重影响 创作方法 研究者 作品
  • 简介:如果把唐宋诗中所咏及的历史人物作一个数量统计的话,贾谊王昭君多半是名列前茅的。对贾谊这位怀才不遇、哭泣而死的才子王昭君这位远嫁异国、至死未返的美女,诗人们不知倾洒了多少同情的泪水。那么,为什么贾、王二人的遭遇能叩动千载之后的诗人的心扉呢?事情应该先从古典诗歌的两个传统谈起。

  • 标签: 王昭君 贾谊 唐宋诗 咏史诗 王安石 历史人物
  • 简介:<正>读了一九七八年的《外国文学研究》第二期雷成德同志的《〈父与子〉的中心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后,感到有些见解比较正确,受益非浅,但有些观点需要研究与商榷。(一)巴扎洛夫是“别林斯基以来”的“真正的典型的平民知识分子”吗?

  • 标签: 知识分子 别林斯基 革命民主主义 成德 民主主义思想 平民
  • 简介:2014年春,《文贝:中国比较文学英文学刊》改版为《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并设置了“中国比较文学年度报告”的栏目。它一直由主编刘耘华教授指导,编辑部同仁合作,具体由纪建勋博士来执笔撰写。迄今为止连续推出了四个报告,学界对此反应很好,其辐射引领的积极作用也开始逐步显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之后,仍计划保留“年度报告”这一栏目。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年度报告 比较文化 中英文 编辑部
  • 简介:本文对华莱士·肖恩的剧作的主题进行了剖析.作为较有争议的美国当代剧作家,肖恩的创作总是围绕道德这个主题,并对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许多价值观如"同情心"等,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在这部剧中,肖恩通过主人公莱蒙少年时期在丹的影响下所受的道德教育,探讨了个人的道德观是如何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莱蒙的被扭曲的成长经历,肖恩委婉地批评了美国的右翼思潮.

  • 标签: 肖恩 《丹婶婶和莱蒙》 道德 同情心 自由主义
  • 简介:威廉·埃里斯写了一篇名为《用幽默解决问题》的短文,道出了幽默的巨大威力。他说,幽默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还具有一种“特洛伊木马”式的功能:把人从困境中解放出来,化悲为喜,化险为夷。他举了一个例子:工人萨姆经常迟到。有一天,他又迟到。工头决定把他解雇。他...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狂欢节 颠覆性 精英文化 狂欢意识 英国
  • 简介: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香港,与众多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的作家一样,本视香港为暂居之地,不意一住多年。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南来香港的作家徐訏、赵滋蕃、林适存、力匡、徐速等人都把乡愁对香港的抗拒写入作品中,刘以鬯同样有怀乡书写,但其作品与其他同时代的南来作家颇为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南来者文化处境的矛盾特别敏感,写出香港与上海在都市化上的类近而呈现于作者心中的矛盾。可能由于刘以鬯本人1948年来港,在《香港时报》工作数年后,至1952年往新加坡报界任职,再于1957年返港,他把这两次来港的经历,部分反映在小说中。

  • 标签: 《过去的日子》 刘以鬯 《酒徒》 1948年 中国内地 五十年代
  • 简介:<正>泉水从山涧流出,开始悄无声息,滑过岩缝,滑过青青的草丛,渐渐地,汇成涓涓小溪,注入带鹅卵石的沟底,发出叮咚之音,然后水声砰砰,奋然出山……当我接触叶赛宁(同样,接触普希金、费特等)的抒情诗的时候,常常有这种感觉;这诗的泉水随着我不断地呤咏而逐渐发出声音,逐渐显露它美好的身影,最后我觉得我吐露出来的语言,已经不是俄文,而是我赖以生存的祖国语言。这就是我在翻译中所习惯的自然流露,这就是我所执着追求的那种神韵,那种奇妙的和谐。

  • 标签: 抒情诗 叶赛宁 自然流露 执着追求 语言 普希金
  • 简介:物质主义诱惑下道德失败的悲剧与人对于道德的发现是康拉德小说的两大主题,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紧紧抓住康拉德小说的伦理关怀,对康拉德创作的伦理背景、康拉德伦理观的形成机制以及康拉德的小说伦理观的艺术表现展开了充分论述,并多有新见,体现了一种学术创新精神。这是我国康拉德研究领域一部资料翔实、观点新颖、独具特色的力作。

  • 标签: 康拉德 《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 伦理
  • 简介:叙画诗被称为“用语言再现来表现视觉再现”的一种诗歌类型,它主要反映了文字图像之间的关系,而文字图像的关系在性别研究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在叙画诗中,语言/男性主导着,甚至压迫着沉默的图像/女性。彼得拉克在他的《歌集》中对劳拉叙画诗式的描写有着非常强烈的“恋物”情结,劳拉时常被表现为零碎的物品:珍珠,黄金,玫瑰,雪等等。这类型叙画诗式的描述反应了诗人的野心——他想要“物化”他的爱人,使她成为一个永恒静止的,沉默的艺术品,以承受来自男性的凝视。因此劳拉并不是一个彼得拉克互动的,活生生的爱人,她被转化成一个偶像,一个永远都得不到的物品,不断为诗人情欲的凝视所追踪。在彼得拉克“物化”劳拉的过程中,他成功地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的女人”。然而,诗人意识到人类语言的空虚,他发现语言并不能代替劳拉的“在场”。劳拉的永恒缺席另一方面也不断刺激着诗人去寻找一系列的“能指”去替代她的在场,最终劳拉的女性形象在过剩的“能指”中被扭曲。

  • 标签: 叙画诗 彼得拉克 《歌集》 性别 诗学
  • 简介: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业发展迅速。目前,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已位居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前10位。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一直稳居中国入境旅游的15大客源国之列。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双方人员往来将会更加频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 标签: 中国与东盟 旅游目的地 客源地 马来西亚 旅游业发展 印度尼西亚
  • 简介: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班克斯在《捕蜂器》里讲述了父亲克拉旱姆通过男性激素把女儿弗兰克"成功"地从女性变为男性,而被父亲违背伦理的实验改变了身份的弗兰克成了伦理身份混乱的"兼性人"。弗兰克的身份错位导致他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继而无法进入正确的伦理选择的过程,而缺乏伦理教诲让他无法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无法建立善恶观。此外,弗兰克成长的客观伦理环境让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这几个因素最终造成弗兰克通过残害小动物"弑童"来缓释"被阉割"给他带来的创伤。小说表达了作者反对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希望生活回归正常秩序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伦理选择 伦理教诲 伦理混乱 《捕蜂器》
  • 简介:金东仁的《土豆》(1925)李泰俊的《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的代表作品。《土豆》中的“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的华人的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的、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的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的看法。《农民》中的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的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的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的民族矛盾是由日本的殖民政策舆论炒作所造成的,只有对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的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的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的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的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的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的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的认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