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析血清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检测在尖锐湿疣疾病诊断中发挥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共收治47例尖锐湿疣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另外从我院随机抽取47名健康体检人作为研究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26.52±7.08)g/mL明显低于对照组(38.83±8.86)g/mL,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34.17±8.04)g/mL明显低于对照组(48.92±6.68)g/mL,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一个显著特征,并且可以直接反映出患者此时细胞免疫功能高下,为尖锐湿疣疾病临床确诊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还可以明确疾病严重程度,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TNF-Α IL-6 巨噬细胞 免疫功能
  • 简介:背景目前我国通过性传播获得HIV感染正在快速增长。但在性病人群中,几种艾滋病相关支原体感染流行情况尚不清楚。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和粘液脓性冉颈炎(MPC)患者中儿种艾滋病相关支原体感染情况。方法用培养法和PCR法对65例NGU/MPC患者牛殖道标本和咽拭子标本作了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梨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检测。结果生殖道生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1%(15/65)、12.3%(8/65)和1.5%(1/65);咽部牛殖支原体、穿通支原体和梨支原体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6.2%(17/65)、15.4%(10/65)和1.5%(1/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Mg者占10.8%(7/65);生殖道和咽部同时检出穿通支原体者占4.6%(3/65);未检出发酵支原体感染者。结论在NGU和MPC患者中,生殖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感染常见;生殖支原体和穿通支原体可能通过生殖器-生殖器或口-生殖器性接触而传播,并引起尿道炎和宫颈炎。

  • 标签: 非淋菌性尿道炎 艾滋病 支原体感染 宫颈炎 流行病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植入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疗效及对性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妇科住院接受经阴道植入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治疗36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使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评分系统评价盆底脱垂程度情况;同时应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7(PFIQ-7)评价生活质量及问卷-20(PFDI-20)评价盆底功能障碍情况,应用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12(PISQ-12)评价患者性生活质量。结果:本研究36例患者中治愈率为91.67%(33/36);术后随访1年时POP-Q各点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FIQ-7评分及PFDI-20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PISQ-12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植入网片盆底重建术治疗POP具有确切临床疗效,并且安全性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全盆底重建术 生活质量 性功能
  • 简介:报道一45岁印度中部女性患者面颈部多发性隆起。前臂、躯干有红斑,但皮损以面颈部为主。查体,面部多发性、肉样红斑伴轻度瘙痒,无渗出,面部也有散在红斑性丘疹和结节。颈部检查显示多发性红斑,多数呈线状排列,中心有溃疡和结痂。上肢显示多发性红斑,大多已形成溃疡。患者两年前出现无溃疡性斑块,已在村庄周围不同诊所治疗过,在巴罗达被当作麻风反应病例。患者是一位乡村农民,健康状况似乎良好,无其他不适,无发热、感觉麻木,未触及神经粗大。肝脾淋巴结未触及,黏膜正常,主述复发性浅表溃疡但可自发缓解。无咳嗽、关节痛,体重无明显变化,生命体征正常。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10g%,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h,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胸片示上纵隔轻度增宽伴右侧气管旁叶状阴影,显示为右气管旁淋巴结。B超(USG)显示轻度脾大伴有扩大主动脉旁和主动脉前结节。胸腹部CT扫描显示气管旁、纵隔、主动脉前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病,轻度脾大和马蹄肾。没有明显免疫抑制迹象,即没有白血病、淋巴瘤、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或任何胶原血管病。患者CD4计数正常,为581/μl(正常范围,290~2600/μl)。糖尿病可能是引起免疫抑制原因,患者仪在治疗后期发现糖尿病,目前口服降糖药已控制。肾脏外形正常,无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和体征。两处斑块皮肤活榆,显示真皮肉芽肿浸润伴大量吞噬寄生虫臣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包含小圆形、卵圆形类酵母菌,周同有明亮晕,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较少,组织象主要为吞噬寄生虫巨噬细胞,表皮变化不明显。诊断为组织胞浆菌病。此外在新德里高级皮肤科行过碘酸.希夫(PAS)和嗜银染色阳性,证实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病例报道 谷丙转氨酶(ALT)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弥漫性 免疫力
  • 简介:背景:老年性雀斑样痣(SL)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手背、前臂和颜面的色素沉着性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SL皮损组织学特征是表皮色素沉着和表皮突延长。诸多因素如α-促黑素细胞激素、内皮素-1或干细胞因子均涉及色素沉着发生与发展。然而,SL真皮层改变尚无详细分析。目的:为了研究SL皮损和皮肤老化真皮黑色素发生与分布,对12例个体活检标本经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分析,并与未受累皮肤相比较。方法:12例男性或女性、年龄52~81岁志愿者,其SL和毗邻皮肤钻取活检标本经光镜和电镜进行形态学、形态测定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析。结果:SL皮损表皮显示特征性形态学改变诸如基底层细胞色素沉着和表皮突延长。基底层S100^+黑素细胞未见明显增加,提示色素沉着主要是由于黑素合成、分布或更新发生了变化。SL皮损表皮细胞表达增殖标记Ki67定量分析未显示此参数增加,提示至少在皮损内细胞增殖未启动。作者将进一步研究集中在真皮层,并观察到SL皮损中存在大量颗粒状细胞。电镜和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这些细胞颗粒来源于黑素小体,多数存在于大黑素小体复合体中。应用针对CD68及因子ⅩⅢa(FⅩⅢa)抗体免疫组化技术显示这些噬黑素细胞主要是FⅩⅢa^+真皮树突状细胞,大约为CD68^+巨噬细胞六倍多。结论:与同一个体未受累皮肤相比,SL皮损中噬黑素细胞数量增多。这些噬黑素细胞经鉴定是FⅩⅢa^+真皮树突状细胞。由真皮树突状细胞提取大量黑素,其可能功能尚待讨论。

  • 标签: Α-促黑素细胞激素 干细胞因子 皮肤老化 雀斑样痣 真皮层 老年性
  • 简介:目的:旨在调查一般成年人群自我评估面部皮肤敏感发生率及其不同模式,以及与性别和日光敏感度关系。方法:用标化11项调查表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过敏反应经历。这些问题探讨了皮肤敏感不同模式:模式Ⅰ(与血管反应相关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皮肤反应),模式Ⅲ(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针对女性模式Ⅳ(与月经周期相关皮肤发疹)。附加项目同时针对女性和男性,包括日光敏感度。问卷调查在与“SupplémentenVitaminesetMinérauxAntioxydants”(SU.VI.MAX)队列有关一个大样本中年人群中进行。结果:61%女性(n=5074)和32%男性(n=3448)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降低。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几率(分别为78%,72%和58%)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绝经前女性发生模式Ⅳ几率为49%,而修须后男性为41%。日光敏感被认为是皮肤敏感度主要因素。因素分析显示皮肤白晰个体常发生与模式I相关反应;皮肤发红和烧灼感与特定环境条件相关(模式II)。结论:皮肤敏感是常见问题,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与男性和女性性别相关。

  • 标签: 面部皮肤 光敏感度 自我报告 成年人群 队列 MAX
  • 简介:目的:分析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艾拉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患者(CA)疗效及依从性影响,探讨其在艾拉光动力治疗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2年1月1日~2013年4月31日于我所性病科就诊99例尖锐湿疣患者,依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均采用艾拉光动力治疗,两组方法相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自制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况变化、治愈率及满意度调查。结果:CA患者存在恐惧、焦虑、多疑和忧郁等负性情绪,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存在心理问题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患者各种负性心理状况的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治愈率达94.0%,与对照组(8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P<0.05);实验组满意度达96.0%,与对照组(71.4%)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仅有4例复发,而对照组有25例患者病情反复,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关注艾拉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患者心理情况,并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取得更满意临床效果,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标签: 艾拉光动力 尖锐湿疣 护理干预
  • 简介:皮肤病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提高皮肤病防治水平至关重要,中医治疗有其独到之处,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中医治疗皮肤病临床思维进行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①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支撑,整体观为认识基础;②“病-症-证”相结合;③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④把控动态,三因制宜;⑤经典与经验相结合;⑥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 标签: 皮肤病 临床思维 中医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视之为西方性自由产物艾滋病刚刚传人我国,尚未引起人们重视。随着感染病例增多,相关机构和专家开始指出要以他国为鉴,不能等到大规模流行之后再去补救。时至今日,我国艾滋病防控形势相当严峻,这是可以肯定。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这里从生命价值体认角度进行一些讨论。

  • 标签: 生命价值 艾滋病 防控 感染病例
  • 简介:目的了解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zasahii)菌丝生长与脂筏(rapidlifts)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ilipin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在菌悬液中分别入入不同浓度两性霉素B(0.2、0.5、1、2μg/L)进行干预并荧光染色,对比观察干预前后菌丝生长变化。结果Zasahii芽管、假菌丝以及菌丝顶端和分隔部位可见到Filipin荧光聚集;经不同浓度两性霉素B干预后,Zasahii生长受到不同程度抑制,随着两性霉素B浓度增加Zasahii生长抑制越明显,顶端和隔膜部位荧光消失,而菌体内见散在荧光。结论脂筏在调控zasahii菌丝生长、分枝以及假菌丝继续出芽生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脂筏 生长
  • 简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在性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本文在总结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基础上,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广东开展性文化建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计划生育国策落实,有利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利于国家人口安全,有利于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有利于文化大省建设。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指出了今后发展方向和应采取对策和措施。

  • 标签: 性文化 建设 广东 实践 探索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索蠕形螨与酒渣鼻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发表7篇蠕形螨对酒渣鼻致病性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酒渣鼻患者毛囊虫感染率比无酒渣鼻者感染率高(率差RD=0.32,P=0.02).结论酒渣鼻患者毛囊虫感染率比无酒渣鼻者感染率高,提示可应用杀蠕药物治疗酒渣鼻。

  • 标签: 酒渣鼻 蠕形螨
  • 简介:痤疮是一种有着极其复杂发病机制且十分常见皮肤疾病。人群发病率非常高,特别是青少年。痤疮主要发生于面部,可形成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瘢痕等损害。活动性痤疮及其后遗症,特别是持久性瘢痕,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痤疮和痤疮瘢痕治疗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物理疗法应用于临床,并取得很好疗效。本文主要对寻常痤疮及痤疮瘢痕物理治疗方面的有关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寻常痤疮 痤疮瘢痕 光疗法 激光疗法 磨削术
  • 简介: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RT)迅猛发展,使得大部分不孕家庭拥有属于自己孩子愿望已不是梦想,但代理孕母出现引发许多伦理争议。如果女性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伦理和法律问题,进而会影响社会和谐与安定。本文在概述当今一部分学者和女权主义者对代理孕母支持和反对观点基础上,提出以女性主义关怀伦理视角来看待代理孕母这一问题,并阐述了其相关意义。

  • 标签: 代理孕母 女性伤害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 视角
  • 简介:人从生到死无不与性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性好奇从幼儿时期就已开始,男孩女孩从相互观察外生殖器形态,到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等问题,都说明想知道有关性知识从小就开始了,并且它一直伴随着人一生。那么如何满足人们对性知识渴求,开展性教育是一种最有利传播方式。性教育是性科学知识教育,即向人们提供人性科学解释和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包括对友谊、爱情、婚姻和两性关

  • 标签: 普及 学校 性教育 必要性
  • 简介:线技术美容是近十年发展起来一种微创美容手段,在改善面部、体部皮肤质地和松垂老化方面取得了不错效果。但由于多种原因,其带来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也越来越成为医美行业关注焦点。作者根据自己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文献就埋线美容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区别,以及各自产生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处理分类论述,力求给施术者提供必要借鉴,从而提高疗效。

  • 标签: 埋线提升 面部年轻化 埋线美容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