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5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肝脏表面,内部回声,脾脏大小,肝门静脉及分支以及脾静脉等.结果二维灰阶超声显示15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中11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实质回声增粗,但均未见表面凹凸不平表现.15例(15/15)均见门静脉肝内分支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呈条索状高回声.3例(3/15)伴有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迂曲扩张,7例(7/15)伴有门静脉主干狭窄,显示门静脉主干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沿狭窄闭塞的肝内门静脉分支走行探及少许断续的点状血流.9例(9/15)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特征性改变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等,可提示为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诊断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门静脉高血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总结门静脉压力(FPP)≥35cmH2O肝癌病人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10月外科手术的11例FPP≥35cmH2O肝癌病人的手术资料、术后近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术中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8.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其中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及肝功能衰竭死亡各2例(36.4%)。术后3mo、6mo及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3.4%、36.4%、18.2%、18.2%、0%。结论FPP≥35cmH2O肝癌病人的手术切除有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作者建议应将FPP≥35cmH2O肝癌视为肝部分切除的相对禁忌症。

  • 标签: 肝细胞癌 门静脉高压症 外科手术 术后近期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门静脉积气的超声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声对6例门静脉积气患者进行研究其在灰阶超声、脉冲多普勒超声上的表现,并分析6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及预后。结果灰阶超声上,6例患者皆在门静脉管腔内显示气体强回声,肝实质内可出现多发不规则强回声斑点;脉冲多普勒超声显示4例患者出现特征性的毛刺状尖顶双相回声。3例死亡患者中,2例为肠道缺血坏死患者。结论门静脉积气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检查是诊断门静脉积气的有效手段。门静脉积气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导致门静脉积气的基础疾病。

  • 标签: 门静脉积气 超声检查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脾切除术术后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01月~2012年07月我科为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断流脾切除术,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愈40例,无一例术后再次出血及褥疮发生和切口感染。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脾切除术术前保肝治疗和心理护理以及围手术期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断流脾切除 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6层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门静脉病变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后,运用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评价门静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结果MSCTP能满意显示异常的门静脉,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门静脉造影术 重建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对CT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相同条件下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患者103例。根据所用对比剂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51例)和低浓度组(52例),高浓度组对比剂为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低浓度组对比剂为碘克沙醇(含碘320 mg/ml)。选取门静脉期数据行门静脉血管重组,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评估两组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CT值以及门静脉的强化CT值,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客观评价指标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高、低浓度组图像评分分别为4.00(3.97, 4.22)和4.00 (3.40, 4.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9,P=0.020)。高浓度组的肝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强化CT值均高于低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脾静脉CT值、肝门静脉主干的SNR与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样扫描方案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前提下,使用高浓度对比剂行门静脉CT成像可有效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造影剂 门静脉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施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本手术方式及其他手术方式进行了讨论,试图找出比较理想的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结果4例手术,1例术后2年发生消化道再出血,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2例分别随访3年、5年没发生再出血;1例失去随访。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童无明显差异。结论研究更加确实有效地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出血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生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伴有PHG的老年肝硬化患者(PHG组)的胃镜检查资料,并比较其与131例不伴有PHC的老年肝硬化患者(对照组)的Hp感染率.结果PHG组患者中轻型43例,重型30例,不同程度PHG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G组和对照组Hp感染率分别为28.8%(21/73)、34.4%(45/1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PHG的发生与食管静脉曲张有相关性,与Hp感染无关.

  • 标签: 胃镜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螺杆菌 幽门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合并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肝移植术中血栓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肝移植的10例合并PV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7~66岁,中位年龄54岁。PVT分级标准采用Yerdel分级,Ⅰ级4例,Ⅱ级4例,Ⅲ级2例,无Ⅳ级患者。总结肝移植术中血栓处理方式和疗效。结果Ⅰ级血栓直接将血栓取出或高位离断门静脉主干,Ⅱ、Ⅲ级血栓根据血栓进展情况采用血栓剥除或取出全部血栓后行血管吻合,对于存在粗大分流血管者予以结扎离断。术后采用肝素静脉泵入和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术后超声定期监测门静脉血流,复查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超声均证实门静脉血流正常通畅,无门静脉新发血栓形成、狭窄、血流不足等门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合并PVT肝移植患者,为了获得足够的移植物门静脉血流,术前须评估PVT的范围及阻塞程度,设计精确的手术方案。根据不同情况PVT予以相应处理,可保证术后门静脉供血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 血栓栓塞
  • 简介:目的建立由血清指标和腹部B超组成的无创性诊断模型来预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280例,随机抽取166例作为模型组,84例作为验证组,均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以了解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患者肝硬化病因、年龄、性别以及入院后腹部B超和实验室常用指标,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参数。在模型组,对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指数模型,最后在独立的验证组中检验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模型组建立了一个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MPV)、血小板(PLT)三项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模型(PVTindex)。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PVTindex值为7.2时,其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0.753,0.946),诊断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3.53%,阴性预测值为64.58%,诊断精确性为81.77%。将PVTindex以同样标准应用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0.785,0.962),诊断精确性为82.16%。结论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血小板等指标构建的无创性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发现PVT的形成。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预测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CT检查发现的CTPV患者22例,采用MPR、MIP、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22例CTPV在CT平扫上显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条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显示6例动脉期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1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2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4例门静脉主干变细;1例门静脉主干受侵致管腔狭窄。胆管周围静脉丛(86.36%)、胆囊静脉(77.27%)及食管胃底静脉(77.27%)呈点状、细网状、簇状扩张。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CTPV的部位、范围,立体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是检查CTPV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侧支血管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75例,采用标准的胃癌根治术治疗或联合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发生的切口感染、腹水、吻合口瘘、急性肝功能衰竭、胸腔积液、膈下感染及术后死亡的发生情况,并在术后评估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结果43例术前Child-Pugh评分A级者中未有因并发症而在住院期间死亡的病例。术前Child-Pugh评分A级与B级患者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1.972,P=0.18)。年龄在50岁以上、肿瘤分期、联合手术是引起术后肝功能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6~5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1.7±2.8)个月;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单纯胃癌根治术患者。结论对术前Child-Pugh评分为B级及以上的患者,行单纯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应尽可能小。对术前Child-Pugh评分为B级的患者,尽可能不用联合手术来解决门静脉高压症的问题。

  • 标签: 胃癌 门静脉高压症 胃癌根治术
  • 简介:目的:探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意义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前在本院肝胆外科就诊的6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与60例同期健康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分别分为两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肝脏与门静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门静脉内径与其内流速的差异。同时嘱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定期进行门静脉监测,比较不同时期门静脉内变化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患者门静脉平均内径(1.50±0.12)cm,平均最大流速(12.71±2.20)cm/s,脾大发生率53.33%,侧枝开放发生率58.33%;对照组患者门静脉平均内径(1.03±0.11)cm,平均最大流速(17.65±3.38)cm/s,脾大发生率0,侧枝开放发生率0。肝硬化早期患者门脉内经(1.35±0.16)cm,平均最大流速(12.64±2.36)cm/s,脾大发生率53.33%,侧枝开放发生率58.33%;肝硬化晚期患者门脉内经(2.15±0.23)cm,平均最大流速(8.36±1.98)cm/s,脾大发生率88.33%,侧枝开放发生率95.00%。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意义重大,对于临床的指导与患者病情的评估较为准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监测 肝炎后肝硬化 门静脉 意义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以"腹胀、纵隔肿物"为特点的动脉-门静脉瘘患者,其因肝门部动脉-门静脉瘘导致门静脉高压,在长期门静脉高压作用下,食管周围曲张静脉发生慢性出血、局部破裂、机化,逐渐形成包裹性肿块,经先后2次经腹腔动脉栓塞术成功完成血管封堵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纵隔肿物 食管静脉曲张 介入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治疗后行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68例(2020年2月-2021年2月)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1:1划分两组,34例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各项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价值明显(P<0.05)。观察组满意率97.06%优于对照组满意率85.29%,组间数据统计价值明显(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患者TIPS治疗后开展奥马哈系统护理干预价值较为明显,可改善患者临床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TIPS治疗 奥马哈系统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脾切除术术后护理。方法自2017年01月~2018年07月我科为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断流脾切除术,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愈40例,无一例术后再次出血及褥疮发生和切口感染。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脾切除术术前保肝治疗和心理护理以及围手术期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断流脾切除 术后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