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醉驾行为的犯罪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刑法和刑罚的严重依赖和刑罚圈扩大之惯性使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一定全部都构成犯罪。过分地严密刑事法网和过早地降低起刑点与我国的司法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只是刑法未来发展的一个理想图景。刑事立法应当具有完备的理性,而与民意和领导拍板保持一定的距离。醉驾行为的规制或许在刑罚之外,但也应保持对钱穆制度陷阱的警惕。

  • 标签: 醉驾 刑罚圈 社会危害性 刑事立法理性 刑罚之外
  • 简介:限制和促进竞争是政府不可或缺的两种权力,反垄断法对政府限制竞争行为的豁免制度确定了这两类国家力量的基本界限。本文通过研究各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和实践,提出反垄断法对政府限制竞争行为豁免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内容,并指出中国反垄断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关注的理念和细节。

  • 标签: 政府 限制竞争 管制 反垄断 豁免
  • 简介:涉及犯罪的税收违法行为,既是税收行政处罚的对象,也是刑法修正后逃税罪的制裁对象;如何衔接好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双向互动,对于加强对逃税行为公法控制,规范税收管理秩序意义重大。

  • 标签: 逃税 行政处罚 刑事处罚
  • 简介:政府定价应采取价格听证的保障制度,以保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其定价行为过程中,对自身所采取的定价或指导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其意义在于:保证政府定价行为的科学性和法定性,规范政府的定价行为,防止滥定价等

  • 标签: 政府 定价行为 价格听证会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高利贷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然而,无论是我国的民事法律还是刑事法律中,都未见有高利贷的准确定义。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中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

  • 标签: 高利贷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 学思 犯罪 民间借贷 借贷利率
  • 简介:醉驾行为的犯罪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刑法与刑罚的严重依赖和刑罚圈扩大之惯性使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一定全部都应当构成犯罪。过分地严密刑事法网和过早地降低起刑点与我国的司法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只是刑法未来发展的一个理想图景。刑事立法应当具有完备的理性,而与民意和领导拍板保持一定的距离。醉驾行为的规制或许在刑罚之外,但也应保持对钱穆制度陷阱的警惕。

  • 标签: 醉驾 刑罚圈 社会危害性 刑事立法理性
  • 简介:紧急避险和被迫行为作为国际刑法辩护理由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比较法的角度,紧急避险和被迫行为在英美法系中相互并列,而在大陆法系中,紧急避险通常包含被迫行为,《罗马规约》将两者规定在统一条文之中,从而使得紧急避险和被迫行为适用范围显著限缩。在国际刑事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紧急避险和被迫行为在“执行上级命令不免责”中的例外适用、在谋杀罪中的适用以及“被告人自陷风险”情状的判断中发展起了独特的适用规则。

  • 标签: 紧急避险 被迫行为 罗马规约 谋杀罪
  • 简介:小产权房问题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当前,在对小产权房的治理中刑法频频介入,且司法实践常以非法经营罪规制其开发、出售行为。然而在规范层面,该行为不符合非法经营罪兜底条款中的“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从政策视角看,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表明对小产权房开发、出售行为应当持审慎入刑原则,且该行为客观上顺应了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价值趋向,故不应以非法经营罪进行评价。但此类行为违反了相关行政法规,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 标签: 小产权房宅基地 非法经营罪情节犯 行政违法行为
  • 简介:招摇撞骗是指行为人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务,炫耀并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招摇撞骗行为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权的利用。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两种情形,即一是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此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彼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行为的目标对象应当包括财物、财产性利益和非财产性利益。

  • 标签: 招摇撞骗行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诈骗行为
  • 简介:万事万物之运行皆有其规律,人之行为亦不例外.行为惯性为人之行为的客观规律.从形式上讲,人之行为倾向于有序化;从理性上讲,人之行为倾向于增加福利.司法审判以"公正"为最高价值取向和实现目标.法官是理性的化身,陪审团是经验的代表,司法独立和审判公开原则源自于行为惯性规律的客观要求.成文法、判例和习惯均为行为惯性规律的客观反映.法官适用法律时应遵循"法不溯及既往","遵循先例","法无明文规定时依习惯裁判民事纠纷"等基本原则.

  • 标签: 行为惯性 司法审判 司法独立 审判公开成文法
  • 简介:2000年2月15日晚,某派出所民警发现三名男子盗窃农户的架空电线,并当场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王某,另两人逃跑。经审讯,王某交代了第二名同案犯朱某。2000年2月16日公安机关对本案立案侦查,并根据王某提供的线索对朱某上网追逃。由于无法查实第三名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姓名(仅知道其绰号叫“万老五”),因而未对其上网追逃。

  • 标签: 立案侦查 电线 犯罪嫌疑人 行为 逃避 公安机关
  • 简介:文章对我国醉酒后驾驶交通工具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并从目前的社会现实情况为出发点,结合刑法的目的,提出了“醉酒驾驶交通工具的行为”应该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 标签: 酒后驾车 醉酒驾车 刑法目的 醉酒驾驶交通工具罪
  • 简介:信托财产移转行为,指信托财产权利主体的变更。它不同于普通民事财产移转,极易产生避税后果,需要税法予以特别规制。对信托财产移转行为进行可税性评价,是将其纳入税法规制范围的理论基础。税法对信托移转行为应分类规制:对信托财产的形式移转,不课税;对遗嘱信托的财产实质移转,视同遗产继承课征遗产税;对生前他益信托的财产实质移转,视同赠与课征赠与税;对委托人为非自然人信托的财产实质移转,视同受益人的所得课征所得税。

  • 标签: 信托 信托财产移转 税法 规制
  • 简介:在我国,环境污染违法犯罪领域过分"重行政轻民刑"、"以罚代刑",导致环境污染行为之"刑事责任阙如"。这不仅与我国刑法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采取犯罪后置式定罪模式有关,与司法解释不断提高定量标准导致定罪范围缩小有关,而且与行政处罚范围覆盖刑事处罚范围也紧密相关。

  • 标签: 环境犯罪 刑事责任阙如 犯罪后置
  • 简介:田某某于2003年至2006年间,以个人投资生意、入股他人公司等名义,以借款的方式,或以投资获利后进行分红.或以2分至4分等不同利率回报为承诺,向20余人(户)吸收存款4300余万元。上述20余人(户)多人与其有亲属或朋友关系。田某某获取款项后基本转以高利借与他人.从中赚取利息差。至案发时尚有859万余元资金未能归还。

  • 标签: 问题界定 存款 吸收 行为 公众 变相
  • 简介:甲、乙二人系朋友,一日甲借乙的新车(价值890元)去某处参加自学考试。报名完毕,甲将他人的一辆新车(与己的车相似)当成是所借之丰,用钥匙开锁时没能打开反而因用力过猛把钥匙拧断在锁内。甲因对己的车不太熟悉,就一直认为这辆车就是所借之车,遂把车子搬到附近的修车处,让修车人把锁撬掉又换了新锁后返回。甲还车时经乙辨认不是自己的车子,乙和甲随即返回某处把自己的原车取回,甲先推回的那辆车二人则据为己有。对本案中甲、乙二人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甲、乙二人的行为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理由是:甲把他人之丰误认为是自己所借之车,这是甲在主观认识上发生了错误,当甲返回还车时发现不

  • 标签: 人的行为 盗窃罪 构成要件 不当得利 非法占有 合法根据
  • 简介:法律行为的解释是指确定法律行为内容的作业。意思主义、表示主义、效力宣示主义、归责主义等不同实体价值取向的解释学说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下均面临解释困境,难以成为司法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对于法律行为解释性质的理解必须从其在司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进行,这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事实解释,但在性质属于法律问题。从纠纷解决程序视角观照法律行为的解释,应赋予诉讼参与各方以解释权,让“真意”在诉辩审三方的论辩互动中体现出来,但法官仅仅作为一种消极的裁判者,而不是进行积极的补充和拟制。法律行为解释的实质就是裁判主体依据特定的纠纷解决理念的可接受性,进行利益平衡,以达到纠纷的合理、圆满的解决。在此,最为重要的不再是任何实体价值,而是商谈程序的合理性和理由的可接受性。

  • 标签: 法律行为解释 司法过程 程序视角 意思表示
  • 简介:案情简介:王甲与刘乙于1997年各出资五万元合伙向某服装厂购买服装,但该服装厂法人代表在收到货款后不久便携款潜逃,至今下落不明,王、刘二人多次索款无果。1998年10月5日,王甲与刘乙进行了分伙结算,王甲尚欠刘乙人民币三万元整,因王甲手头紧张暂无力还款,经双方协商一致,王甲遂给刘乙写了一张欠条,上写“今欠刘乙人民币三万元整。归还期,到服装厂收回欠款后归还。1998年10月5日”。从1999年1月至1999年10月,

  • 标签: 附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 欠条 下落不明 案情 合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