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联合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采用的是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以及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联合DC-CIK细胞治疗,治疗后对效果评价。结果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总有效率为70%,乙组总有效率为90%,乙组的整体优势明显高于甲组,数据资料分析后差异突出(P<0.05)。结论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联合DC-CIK细胞治疗,整体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比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 DC-CIK细胞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方案治疗急诊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治疗的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5例,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常规中毒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中毒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院期间的临床指标包括清醒时间、住院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时间、阿托品用量、并发症及治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6.4%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2.8%(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观察指标住院时间、胆碱酯酶恢复时间、清醒时间、阿托品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5%(P<0.05)。结论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应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具有较高临床治疗价值。

  • 标签: 有机磷农药中药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方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分期及组织分化的宫颈癌患者HPV病毒载量与不同治疗方案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1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分期把81例患者分成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根治性放疗与增敏化疗3个组,取患者入院时与治疗后的宫颈分泌物经HCⅡ法对HPV病毒载量进行分析。结果81例患者HPV感染率达98.76%,治疗后检测HPV感染率51.85%。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HPV病毒载量有明显差异,高分化和中分化HPV病毒载量无明显差异,高分化和中分化与低分化对比差异显著;结论不同分期及组织分化宫颈癌患者分期越高,组织分化越低,影响患者HPV病毒载量就越高,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根治性手术和联合放化疗均可以降低患者HPV病毒载量,检测患者HPV载量也是筛查宫颈癌和追踪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同分期 组织分化 宫颈癌 HPV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氯解磷定治疗方案在抢救重度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6例重度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WHO推荐的氯解磷定治疗方案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第7版《内科学》推荐的氯解磷定治疗方案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病死率为13.04%(6/46),中间型综合征的发生率4.35%(2/46),症状消失率为78.26%(36/46)观察组的病死率为13.04%(6/46),中间型综合征的发生率4.35%(2/46),症状消失率为78.26%(36/4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4h、48h的ChE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4h、48h的ChE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WHO推荐的氯解磷定治疗方案应用到重度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抢救治疗中,其效果要明显优于第7版《内科学》推荐的氯解磷定治疗方案

  • 标签: 有机磷杀虫药 中毒 氯解磷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用枳实消痞汤、西医三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对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使用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三联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枳实消痞汤联合西医三联方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枳实消痞汤、西医三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对临床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枳实消痞汤 西医三联方案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扶正散结方联合G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50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予以扶正散结方联合GP方案治疗,对照组予以GP方案治疗,每组各25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毒性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52.00%,而白细胞减少、心脏毒性的发生率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予以扶正散结方联合GP方案治疗,可较好的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反应。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Ⅳ期 扶正散结方 GP方案 疗效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是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出影响器械清洗合格率的最主要的真因,利用品管圈开展活动。方法通过对复用手术器械预处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工作流程的完善;加强设备仪器的维修、维护与保养,时时保证清洗设备处于有效地功能状态;同时加强清洗员、包装员的责任性培养、环节质量控制及流程规范化且流程上墙等方法,将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由活动前80.85%提高到94.14%。结论应用品管圈理念,针对现有问题进行流程的改进和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高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 标签: 品管圈,器械清洗,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择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早期活动干预,对两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静脉血流峰速度以及平均速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干预后7天研究组静脉血流峰速度以及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出血手术患者中,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预后。

  • 标签: 早期活动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在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单次手法和物理治疗方法对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期间采用单次手法治疗的4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采用物理治疗的4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48h后的疼痛度以及患者关节活动度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次手法和物理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度,但是单次首发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单次手法 物理治疗 颈型颈椎病 疼痛度 关节活动度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新入患者接诊合格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精神科新入患者接诊合格率为活动主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对就诊流程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开展品管圈后精神科新入患者接诊合格率目标达标率为101%。进步率为49.1%,均达到预期目标。精神科新入患者接诊不合格人数由开展前的(15.4±3.34)人,降到开展后的(6.1±2.36)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8.5%,提高到开展后的94.3%,显著高于实施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精神科新入患者接诊合格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精神 精神科住院 接诊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滑膜超声造影在判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3例RA患者病变膝关节髌上囊增生滑膜行超声造影检查,拟合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RA血清学数据的相关性。结果滑膜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RA血清学数据间存在良好相关性(P<0.05)。结论滑膜超声造影可为评价RA受累关节疾病活动性提供更多的客观参考依据。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滑膜炎 超声造影 时间-强度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手法改进我科住院病人口服药延迟发放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病房口服药发放过程中的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实施。结果药品延迟发放的件数由活动前的每周57件降低到活动后的每周25件。结论品管圈手法的运用可改进病房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隐患,提高病人满意度。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药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床上活动运用在胃肠道手术患者中对于其胃肠道功能和康复进程的积极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胃肠道手术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以入院单双日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引入早期床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排气和排便时间均快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7.50%(35/40)(P<0.05)。结论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早期床上活动可有效加快其康复进程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 标签: 胃肠道手术 早期床上活动 胃肠功能 康复进程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留置导尿患者相关感染发生率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6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患者178例,2017年7—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189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操作,实验组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结果实验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ICU留置导尿患者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ICU 护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联合康复新液对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就医的100例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015年12月26日-2017年2月24日),随机分2组,给予益生菌、益生菌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对比2组患者结肠镜下病变活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结肠镜下病变活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康复新液对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 标签: 益生菌 康复新液 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新生儿身份识别腕带正确使用率的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小组,确定“提高新生儿身份识别腕带正确使用率”为主题,对新生儿腕带正确使用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新生儿腕带正确使用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等。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新生儿身份识别腕带正确使用率由76%提升到90%。结论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是各项诊疗护理工作重要的前提,开展品管圈能有效提高新生儿身份识别腕带正确使用率,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无陪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减少了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提高患方满意度。

  • 标签: 腕带 新生儿身份识别 品管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精神病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精神病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为活动主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对入院宣教知晓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入院宣教知晓率由开展前的41.09%提高到70.0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对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2%,显著高于实施前8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品管圈成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精神病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及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提高 精神病人 入院宣教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从性干预护理对下肢骨关节损伤康复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康复中心收治的下肢骨关节损伤术后康复患者60例,按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依从性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髋、膝以及踝关节的屈曲活动、伸展活动范围变化情况,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平衡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髋、膝以及踝关节的屈曲活动、伸展活动范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量表平衡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关节损伤康复患者实施依从性干预护理,可明显提高下肢骨关节的康复效果,对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骨关节损伤康复 护理干预 关节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联合硫酸镁方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120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象,依据用药方案差异分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有60例。对照组用单纯胺碘酮方案,观察组应用胺碘酮联合硫酸镁方案治疗。比较两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咳嗽、发热、血常规复常、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干预前后患者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心功能指标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联合硫酸镁方案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控制心律失常发作,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硫酸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不同给药方案用于淋病合并非淋菌性尿道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月接收并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淋病合并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给药方案分为两组,一组为A组,另一组为B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的左氧氟沙星,并以每日一次性给药的方法,可显著提升淋病合并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淋病 非淋菌性 尿道炎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