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精神障碍是指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涉及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给患者和其家庭带来严重的困扰和负担。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精神科护理风险是指由于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受到不同伤害的患者和工作人员。除了风险的一般特征外,它还描述了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风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严重后果。随着国民法制来识别和预防护理风险,减少医疗冲突和紧急情况,并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精神科护理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分析了导致精神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策略,以提高质量。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风险 管理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康复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3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各116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和传统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实施每日上、下午各一次的室外集体康复,研究组则根据病人的喜好分到开心厨房组、超市组、多媒体组、洗车组、保洁组、手工组、养殖组和种植组等。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分别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自信心评定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研究组各因子分及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自信心显著高于治疗前,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激惹、精神病性表现、退缩和抑郁因子分低于治疗前。结论精神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尽早地回归家庭、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了自信心和生活质量,并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和致残率。

  • 标签: 精神康复治疗 精神分裂症 生活质量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康复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精神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康复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精神康复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民政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我院住院民政精神疾病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状况进行时点调查。结果我院住院民政精神病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上仍以单一用药为主(78.78%),其中以氯氮平使用率最高(45.68%),联合用药中均以氯氮平为主要配对方式,而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率极低。结论民政精神病人在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上较为简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难于被广泛使用,如果能适当选择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将对提高民政精神病患者的认知,恢复其社会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抗精神病药物 时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整体护理在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组,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之前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以及心理状况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均有所改善,研究组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障碍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方法此次选择了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电图、心理评估量表对患者致残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病情严重度及其自身应对方式会影响其精神残疾状况,其中患者自身应对方式为病情及精神残疾的中介效应。结论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康复训练时要高度重视患者自身应对方式,根据患者病情作针对性干预,以期充分改善患者精神残疾状况。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应对方式 致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首发或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017年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或未经系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2名,口服利培酮控制精神症状,共观察6周,所有入组被试于入组时及干预6周后均由专业的神经心理测量技师对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测查。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的变化,分析精神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前后患者WCST测评结果(RA、CC、RC、RE、RF、RP、RPE、NRPE、FM)分值无显著性差异(t=1.018,0.000,-1.197,1.661,-0.471,1.394,1.423,0.440,-1.673,P均>0.05);干预6周后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症状分均显著性降低(t=48.441,40.668,29.602,52.761,P均<0.001);干预前RA与阳性症状分正相关(r=0.403,P=0.014),余WAST各项与精神症状无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无关;阳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正相关;抗精神病药对精神症状有效。

  • 标签: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