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内窥镜治疗和护理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在内窥镜治疗和护理时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内窥镜治疗和护理配合。结果我院胃肠息肉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和护理后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内窥镜治疗胃肠息肉患者采取科学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效果。

  • 标签: 内窥镜 护理 胃肠息肉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omal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恶性肿瘤的5%。对我院1999年2月-2009年7月收治的4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外科手术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淋巴瘤的临床症状以及内镜下的表现,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之间接收的30例胃肠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临床症状为腹痛的患者有22例、餐后出现腹胀的患者有11例、黑便的患者有5例、腹部出现包块的患者有6例、体重出现严重下降的患者有8例、出现消瘦情况的患者有9例,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的患者有6例。对患者的胃淋巴瘤做CT检查,结果显示分弥漫浸润9例,节段5例,息肉4例;肠道淋巴瘤的CT结果显示壁内浸润5例,多发结节4例,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3例。有19例患者的胃淋巴瘤来源于B细胞,有11例来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11例肠道淋巴瘤中,B细胞来源7例,T细胞来源4例。结论胃肠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并不明显,容易与胃肠癌、胃溃疡等疾病混淆,因此,在进行内镜检查时,要进行多部位的检查,采集样本时要进行深挖,取较大块的样本。

  • 标签: 胃肠道淋巴瘤 病理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IST)的诊断,免疫组化特点,良恶性的判断和治疗。方法本组38例中胃镜检查18例发现病灶13例,仅3例确诊,通过钡餐CT检查10例确诊8例,CD117阳性率86.84%(33/38),CD34阳性率94.73%(36/38),本组均行肿瘤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或得随访的良性12例全部存活,21例恶性交界性间质瘤,患者2例复发,3例口服格林卫两年,5例口服半年,4例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对恶性及潜在的GIST的病人需行伊马替尼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样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胃肠肿瘤样异位胰腺26例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结果年龄在27~69岁,平均年龄39岁。5例手术切除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15例,空肠11例。结论异位胰腺无特异临床症状,术前CT检查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对正确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视病灶位置、累及范围等情况而定。

  • 标签: 异位胰腺 胃肠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护理。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内选择我院收诊的100例胃肠手术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占5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护理,观察并比较护理效果。结果①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调查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手术,配合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胃肠道手术 早期下床活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穿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经手术证实为胃肠穿孔的患者30例为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胃肠穿孔部位及MSCT表现。结果本组胃肠穿孔患者30例,其中MSCT检出为29例,检出率为96.7%;术前MSCT对胃肠穿孔的病因诊断有14例出现误诊,其中包括胃癌3例,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小肠憩室炎2例,阑尾炎2例。手术及病理结果胃癌5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小肠憩室炎5例,阑尾炎4例。本组30例胃肠穿孔患者中,CT发现腹腔内有游离气体有29例,表现为新月状或泡状,在肝上、下间隙、脾周围及前腹壁下方有18例,在脏器组织脂肪间隙有11例,1例未出现游离气体。结论MSCT能够有利于显示胃肠穿孔部位,显示腹腔内游离气体,准确的为胃肠穿孔术前进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胃肠道穿孔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间质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和免疫化学检查,总结患者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结果病理形态,胃肠间质瘤病患其肿瘤细胞多位于粘膜下、浆膜下及肌壁间,其中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细胞呈上皮样、梭形/上皮样混合型、类癌瘤/副神经节型。肿瘤危险分级,高危险性12例、中危险性15例、低度及极低危险性23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2%(46/50)、CD34阳性率(阳性表达较弱)80%(40/50)、S-100阳性率12%(6/50)、VEGF阳性率68%(34/50)。结论胃肠间质瘤作为胃肠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医者可综合分析病理组织学特征联合免疫检测结果以科学诊断疾病,以便为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检测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恶性胃肠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 标签: 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术前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研究组患者术前进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分析间质瘤的CT表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胃肠间质瘤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技术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灌注化疗在胃肠肿瘤术后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癌性腹腔积液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在灌注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胃肠反应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肿瘤术后患者中有一定积极作用。

  • 标签: 胃肠肿瘤术 化疗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后肺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3月—2015年3月的12例胃肠肿瘤术后肺栓塞病例资料。结果肺栓塞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干咳,D-二聚体检测均升高,肺动脉CT检查可确诊,11例行持续吸氧、抗凝等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转呼吸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肺栓塞是胃肠肿瘤术后严重并发症,肺动脉CT、D-二聚体检测等有助于肺栓塞的诊断,抗凝治疗是肺栓塞治疗的有效办法,预防是关键。

  • 标签: 肺栓塞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护理。方法: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1月内选择我院收诊的 100例胃肠手术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占 5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护理,观察并比较护理效果。结果:①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调查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胃肠手术,配合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护理,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胃肠道手术 早期下床活动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