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胃肠间质瘤(GIS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大多数GIST可行手术切除,单纯手术后约70%~84%会出现复发转移,术后中位复发转移时间约为2年。中位生存期只有1年左右。伊马替尼应用于GIST治疗可延长至5年。然而,约一半以上的复发转移GIST患者应用药物半年以上后最终出现耐药,故如何合理安排此类患者治疗模式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本文从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评估、合理用药、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失败后补救措施、患者依从性管理等方面介绍治疗策略。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肿瘤转移 肿瘤复发 局部
  • 简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肌层的间叶性肿瘤,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突变。我院2005年7月—2009年8月收治GIST患者36例,对其临床诊断、治疗等回顾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1例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双源CT对胃肠间质瘤的的影像特点以及其良恶性的诊断。方法回顾的分析21例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症状,手术病理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结果本组21例GIST,良性病例11例,恶性病例10例,其中发生于胃13例(良性9例,恶性4例),小肠6例(良性2例,恶性4例),发生于结肠及肠系膜均为1例,且均为恶性。病灶大于5cm(良性2例,恶性9例),小于5cm(良性9,恶性1例)。良性病灶均呈类圆形,恶性病灶4例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楚,占13例(良性10例,恶性2例),边界不清楚者占8例,均为恶性。平扫等密度的有12例.(良性10例,恶性2例),其中一例良性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平扫密度不均匀有9例,均为恶性病变,其中中央低密度有6例。增强呈均匀强化11例(良性8例,恶性4例),不均匀强化9例(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5例),1例病灶未见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见瘤内及瘤旁有成簇状排列的血管影。本组病例有7例发现转移,5例转移至肝脏,2例转移至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良、恶性GIST术前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胃肠类癌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中,胃类癌13例,直肠类癌16例,阑尾类癌7例,结肠类癌12例,回肠类癌1例.术前误诊71.4%,其中胃类癌、阑尾类癌和回肠类癌全部误诊,直肠类癌25.0%、结肠类癌83.3%误诊.肿瘤直径在2cm以内、无肌层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者1、3、5年累计生存率为100%、100%和96.9%;肿瘤直径超过2cm、侵犯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者累积1、3、5年累计生存率为70.3%、62.3%和58.4%.结论胃肠类癌术前误诊率高,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有无肌层侵犯或淋巴结转移.

  • 标签: 胃肠道类癌 诊断 手术 预后 临床分析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到我院治疗的胃肠类癌患者22例,收集所有22例胃肠肿瘤患者的类癌标本,全部标本经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观察所有胃肠类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22例患者中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胃肠类癌结论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胃肠肿瘤的认识,在治疗诊断之前及诊断过程中对患者体内出现的可疑病灶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患者的肿瘤性质,尽早治疗,减轻患者的生理疼痛。

  • 标签: 胃肠道类癌 临床病理
  • 简介:肝转移是胃肠癌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文献报道,胃肠癌初诊时约有10%~25%的患者已存在同时性肝转移,有20%~25%的患者此后发生异时性肝转移,未经治疗的胃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左右,而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其5年生存率提高到40%左右[1].因此,应对胃肠癌肝转移的治疗引起足够重视,以提高胃肠癌的总体治疗水平.

  • 标签: 治疗水平 胃肠道癌 肝转移瘤 患者 初诊 左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内镜(endoscopy)意为经体表插入器械,窥视有关脏器的变化。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及胶囊内镜在诊断上的应用是20世纪消化病学上的重大进展,消化内镜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检查手段。

  • 标签: 胃肠道 内径检查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CT诊断对胃肠穿孔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2例胃肠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其中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X线检查,观察组36例给予临床CT诊断。最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病理诊断确诊,就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CT诊断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集束化护理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理收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61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60例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服药依从性、继发性损伤发生率和持续状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继发性损伤发生率和持续状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癫痫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继发性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癫痫 集束化护理 服药依从性 继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术前胃肠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手术后肠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手术患者9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45),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肠胃道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腹胀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均比对照组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肠胃道护理干预措施在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手术患者中运用,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同时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比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肠道护理 老年 全身麻醉 腹腔非胃肠道手术 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将中医特色疗法皮内针+穴位贴敷治疗应用至胃肠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干预中,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4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各20例。对比组应用常规干预,实验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疗法皮内针和穴位贴敷干预,对比两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干预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以及疲劳状况均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疗法皮内针联合穴位贴敷干预胃肠化疗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其化疗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改善其中医症候积分以及疲劳状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医特色 皮内针 穴位贴敷 胃肠道肿瘤
  • 简介:目的探究本院胃肠肿瘤术后患者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发现高危人群,以期降低其发病率并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诊断胃癌或结直肠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0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易感因素。结果本组有症状肠道菌群失调发生189例(14.5%)。肠道菌群易感因素包括:1性别(OR=0.571,95%CI:0.381~0.855,P=0.007);2抗生素使用超过10天(OR=38.542,95%CI:23.139~64.198,P〈0.001);3术前肠梗阻(OR=1.897,95%CI:1.017~3.539,P=0.044);4使用3~4代头孢菌素(OR=1.689,95%CI:1.125~2.537,P=0.011)、碳青霉烯类(OR=24.070,95%CI:7.080~81.891,P〈0.001)、喹诺酮类抗生素(OR=38.512,95%CI:7.457~198.898,P〈0.001)。结论术后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是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早期监测,早期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窄谱抗生素。

  • 标签: 菌群失调 胃肠道肿瘤 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