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在1930年代,中国先后兴起了两波文化思潮运动:“中国科学化”运动(1932年始)、“中国本位文化”运动(1935年始),运动的影响延及至1940年代。在当时的音乐界,与此相照的反应是产生了两篇重要的音乐评论:陈觉玄的《中国音乐科学化》(1942年)和张沅吉的《中国本位音乐》(1937年)。本文基于这两篇乐论,结合相关史料,梳理了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思潮的来龙去脉,并以“位”与“化”为学术范畴,利用“互文”的学术原理,讨论了两篇乐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阐述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的目的与手段之时代特征。

  • 标签: 中国音乐 近代 本位 科学化 互文性
  • 简介:<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常常有同样的音阶结构。如尽管西方与东方存在着七声音乐;尽管按照传统的调式理论,中国湖北与陕西的民歌多为徵调式,然而音乐的风格却截然不同。这即是说,一般的音阶、调式理论不足以区别不同民族与地域的音乐风格。在用音相同的情况下,音乐的风格特征的差异除了由律制、发音等因素规定外,很大程度上必是由其音与音的组织关系的不同所决定。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1986年10月的第四次民族音乐年会上提出

  • 标签: 计算机辅助 音乐结构 风格分析 调式理论 音结构 不同民族
  • 简介:著名军旅作曲家陶思耀创作了很多的音乐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更多的展示出陶思耀的军旅情怀以及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并全面的呈现出陶思耀艺术创作的历程与整体风格,因此,从多角度分析陶思耀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于研究整个军旅文化的创作以及整体文化背景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 标签: 陶思耀 军旅风格 爱国基调 融入性
  • 简介: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田野考察和研究对象——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1)是其尤为突出的两个特点。纵观中国传统音乐学习可得:纯理论学习独占鳌头,而相关的田野考察实践却寥寥无几。笔者根据这一现状以及研究生期间所参与的河北省高碑店市、雄县两地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田野考察所获(2),来浅谈一下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对中国传统音乐(3)学习的必要

  • 标签: 田野考察 中国传统音乐 学习
  • 简介:时下,各地借着课改的东风,纷纷开展各类主题的音乐教研活动,一堂堂公开课听下来,我感慨于“课堂的精彩”。整堂课下来,师生配合如行云流水,听课者在目不暇接中感叹施教者的功力雄厚。紧张的四十分钟之余我不禁反思:音乐公开课以最直接、开放的形式给了音乐教师们教学设计理念的种种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掩盖了我们平常课堂上的很多缺陷。

  • 标签: 音乐课堂教学 实效性 回归 教学设计理念 教研活动 师生配合
  • 简介:笔者在《神庙演剧理论的社会学特征之一——祭礼演剧的合礼宣言》一文中②,就神庙祭礼演剧观念与国家礼仪制度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谈到了礼仪制度的精致化与平民化现象,并对平民化现象的合礼解释及其本质进行了探讨。本文将进一步描述并探究

  • 标签: 正统性 民间神 社会学特征 神庙建筑 民间祭礼 平民化现象
  • 简介:通过研究发现,2016央视"春晚"歌曲类节目以"全方位的融合"为其主体创作理念,通过新颖的创意、精心的设计、深厚的底蕴、精湛的手法和大胆的思维为广大电视观众打造了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影视文艺精品,将"融合"做到了极致。同时,也为今后文艺精品节目的创作和排演提供了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2016 央视“春晚” 歌曲节目 表现形态 融合性
  • 简介:丁善德先生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他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及器乐作品。尤其是他创造改编的民歌,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原始民歌的表现力,将其提升到艺术歌曲的高度中来。

  • 标签: 丁善德 民歌 艺术歌曲 民族性 钢琴伴奏
  • 简介:对于口头传统来说,文本是表演的产物。口头表演中,艺人调动和运用自己业已积累的传统元素,将新的曲目“装入”到已有的框架中,完成新曲目的演唱。于是,思维和行为在表演中融合为一体,通过表演生成为文本。这样,表演前的思维与表演后的文本,由表演所联结,形成“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过程结构。表演是在艺人与受众共同建立的语境中进行,同时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网络之中。语境和事件为表演和文本赋予了意义。

  • 标签: 口传音乐 口头表演 表演过程 语境
  • 简介: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总体性思想指导下,钢琴即兴伴奏以自身的即兴创作和即兴表演要素,培育了中小学学生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整体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钢琴即兴伴奏与学生创新思维、合作能力以及整体思维能力的培育,以横向、纵向和网状的模式全面捕捉即兴伴奏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交叉点和平衡点,致力于实现钢琴即兴伴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 标签: 钢琴即兴伴奏 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 合作能力 整体性
  • 简介:在声乐的发展史上,民族歌剧的起源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形态给中国歌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经了不同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国歌剧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的声乐教学随着歌剧的创作表演不断发展,其中涉及的剧本文学、歌曲演唱、歌剧表演等都对中国声乐教学起到了积极影响。目前,高校对于民族歌剧的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结合民族歌剧的特点,阐述民族歌剧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结合民族歌剧创造良好的民族声乐教学课程。

  • 标签: 中国民族歌剧 实践 高校民族声乐 教学
  • 简介:音乐的动力是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音乐动力的表现具体在其旋律上,即时值、和声、节奏节拍、音高位置等等方面。正因为音乐是由几个要素共同来构成的,所以音乐动力的表现就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会同时存在于其中几个要素中。一股来说,在速度被设定时,长时值音群过渡到短时值音群的变化,是音乐发展的一个表现,

  • 标签: 《第八弦乐四重奏》 动力性 旋律 音乐发展 赏析 时值
  • 简介:本文从戏剧品格这一视角出发,对作为戏剧作品的黎氏儿童歌舞剧在塑造人物、描写事件、推进情节、展开冲突诸方面的成就、手法作了初步归纳和梳理,并且认为,黎锦晖在中国歌剧的『雏形』时代走向戏剧的探索和创造,不但成就卓著,而且对今天的歌剧音乐剧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 标签: 黎锦晖 儿童歌舞剧 冲突 事件 动作 抒情性叙事
  • 简介:本文就冼星海在海外的几段经历,如冼星海在澳门、新加坡、法国、苏联等地的诸多史实不详带来的疑问,提出思考与建议:尊重历史,首先就要端正研究观念;沿着冼星海生活的轨迹,拍摄一部专题纪录片;在拍摄完成专题纪录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冼星海年谱;整理、出版冼星海的全部作品,包括曲谱和音响,让冼星海的理想变为现实。

  • 标签: 冼星海研究 海外实地调查 专题纪录片
  • 简介:<正>拙文《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家传记》在《学报》上发表后,围绕着传记写作是否允许虚构想象等问题引起了讨论。刘熊同志的文章(见《学报》1981年第3期)就文学传记中史事真实与文学手法等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对此我还想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得刘熊及其他同志的指正。

  • 标签: 文学性 《学报》 文学手法 音乐家 实存 1981年
  • 简介: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并不是两个独立或矛盾的实体,也是孕育于音乐教育的各种"关系",成长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同时呈现,并作为音乐教育价值理论形态的两个方面,辩证地统一于音乐教育实践之中。音乐教育的价值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即"三重关系"体系,其呈现形态就是围绕人之音乐的生成与和谐,从无序向有序,从混乱向和谐的不断生成过程。

  • 标签: 音乐教育 哲学 价值关系
  • 简介:在现存的民间神庙中,戏台作为神庙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不少留存至今。往日的辉煌与热闹已经随风而逝,但存留至今的神庙、碑刻及其他资料却在述说着它们曾经有过的历史。这些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保存了一部乡村神庙祭礼演变史,其中对有关神庙演剧的点滴记录也反映出当地人的戏剧观,体现这种戏剧观的主要载体就是神庙碑刻。

  • 标签: 演剧理论 社会学特征 祭礼 有机组成部分 戏剧观 演变史
  • 简介:党的十八大在谈到建设小康社会时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新要求,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是重要方式之一。高校音乐公选课程承担了艺术素质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校音乐公选课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多年音乐公选课教学实践的总结,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艺术 音乐 公选课 教学实践
  • 简介:韩国(Korea)①和中国的关系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紧密,然而在朝鲜王朝晚期之前,两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文化和政治联系②.当时有一个“文化引入”从中国引入艺术、宗教、文字、音乐、乐器、戏剧和舞蹈.韩国文化中来自中国的影响促使笔者推测中国说唱传统对朝鲜叙事歌曲盘索里发展产生影响的程度.盘索里的起源可追溯到17、18世纪,此时朝鲜半岛和中国贸易往来频繁③.此外,中国的说唱和盘索里在风格上的相似也支撑盘索里是受中国口述传统影响发展起来的结论.文章探讨中国说唱传统影响盘索里发展的可能途径,内容涉及考察17、18世纪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情况以及解读盘索里歌词和文献中出现过的中国故事、演员、歌者.此外文章也研究了盘索里和某些中国说唱之间相似的特征和不同的风格,其中包括在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地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大鼓书(大鼓)和中国东海岸扬州的传统说唱艺术(扬州弦词).

  • 标签: 唱剧 盘索里发展 朝鲜半岛和中国的贸易 中国口述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