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疟原虫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省出入境单位收集到的已经镜检法证实为恶性疟疾的全血样本32例、镜检为阴性的全血样本1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样本中均提取DNA并加入RT-PCR检测试剂进行荧光定量PCR仪检测,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结果显示:恶性疟疾全血样本23例、间日疟疾全血样本11例,阴性全血样本11例,诊断符合率95.6%。复检结果显示:2例标本通过PCR扩增、序列对照,发现其测序结果与公布的疟原虫序列一致,确定均含有疟原虫。结论: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疟原虫的应用价值高,能够敏感、可靠的检出疟原虫DNA。

  • 标签: 荧光定量PCR仪 疟原虫 疟疾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对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A)检测抗核抗体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中收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 50例进行检测。分别用 IIFA和胶乳法进行检测, IIFA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胶乳法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对两组结果的检测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 IIFA的检测准确率为 82%,超过胶乳法检测准确率 64%。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IFA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准确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胶乳法 抗核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核抗体的前带效应。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752例标本,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认试验检测抗核抗体谱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作为筛查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将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根据LIA对各种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IIF对各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出率,可见抗dsDNA检出例数44例,检出率65.00%;抗Jo-1检出例数18例,检出率33.30%;抗M2检出例数26例,检出率80.80%;抗PCNA检出例数10例,检出率50.50%;抗PM-Sc1检出例数7例,检出率42.90%;抗Sm例数16例,检出率68.80%;抗SS-A检出例数104例,检出率74.00%;抗SS-B检出例数28例,检出率89.30%;抗U1-nRNP检出例数42例,检出率73.80%;抗P蛋白检出例数22例,检出率95.50%;抗核小体检出例数21例,检出率95.20%;抗着丝点检出例数19例,检出率94.70%;抗组蛋白检出36例,检出率66.70%(P<0.05)。IIF不同稀释倍数和与LIA结果相关性分析,LIA阳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以高低度的≥1:1000为主,占64.30%,而LIA阴性患者的IIF稀释倍数则以低滴度的1:100为主,占50.5%。结论:临床上对于抗核抗体的检测可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查,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建议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定期随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抗核抗体 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DNA检测中采用实时荧光PCR检验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乙肝病毒筛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患者为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患者实施荧光定量PCR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观察患者DNA检测结果、白细胞计数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结果。结果:研究证实,100例患者中,乙肝病毒DNA阳性患者有53例,患者阳性率53.00%,CT数值平均为(30.60±2.48),而阴性样本曲线水平无改变。乙肝病毒患者DNA白细胞计数为(6.49±2.45)×10 /L,阴性患者检出结果为(6.71±2.41)×10 /L,患者检验数值无差异(P>0.05)。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阳性率为50.00%,与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DNA检测中采用实时荧光PCR检验效果较好,可以更为准确的检测阳性患者,且检测准确性要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极大程度上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乙肝病毒DNA检测 实时荧光PCR检验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诊断中实施乙型肝炎病毒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20年2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64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HBsAg(+)、HBeAg(+)、抗-HBc(+)患者25例,HBsAg(+)、抗-HBe(+)、抗-HBc(+)患者23例,HBsAg(+)、抗-HBc(+)患者16例),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PCR检验HBV-DNA检验(研究组)及ELISA检验(参照组),比较两种检验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检验诊断后对比的各项指标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在临床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过程中实施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特异性、敏感度较高,能准确真实的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程度,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DNA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探针溶解曲线法在老年肺结核患者耐药性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老年肺结核患者痰标本55份,经菌种鉴定分离133株(例)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PCR探针溶解曲线法、表型药敏试验,分析对利福平、异烟肼、喹诺酮、卡那霉素的耐药性。对比PCR探针溶解曲线法、表型药敏试验两种检测方法耐药性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评价。结果  PCR探针溶解曲线法、表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利福平、异烟肼、喹诺酮、卡那霉素中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6、0.81、0.84、0.80。结论   PCR探针溶解曲线法在肺结核患者耐药性的检测中具有较高价值,基本与表型药敏试验结果相当。

  • 标签: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探针溶解曲线法 表型药敏试验 肺结核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时荧光定量HCV RNA与ALT检测在丙肝筛查中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站检验科献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5月,对其外周静脉血进行采集,同时对其血清抗-HCV抗体、HCV RNA以及ALT进行检测。结果:HCV RNA阳性者20例,阴性者80例,同时比较HCV RNA以及ALT结果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V RNA阳性者其ALT水平均高于阴性患者,对于丙型肝炎筛查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对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筛查过程中可一同采用ALT检测,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HCV RNA 丙型肝炎 ALT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 : 分析用荧光染色光学法纠正在血常规检测中出现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诱导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假性减低(EDTA-PTCP)的现象   方法 :对我院2022年出现的32例EDTA-PTCP病例进行分析,用EDTA-K2抗凝剂光学法(PLT-O)、EDTA-K2抗凝剂电阻抗法(PLT-I)、枸橼酸钠抗凝剂法、手工法分别进行检测分析。前三种方法均结合推片染色进行分析。以手工法为标准评价其他三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EDTA-K2抗凝剂电阻抗法(PLT-I)与手工法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枸橼酸钠抗凝剂检测血小板结果乘以1.1与手工法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枸橼酸钠抗凝剂法偶尔会出现多抗凝剂诱导血小板假性减低的现象。结论:荧光染色光学法PLT-O检测能较快速、准确、简便的纠正EDTA-PTCP的现象。

  • 标签: EDTA -K2  血小板假性减低   聚集   荧光染色光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测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的价值。方法 30例样本取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或高度疑似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儿童群体,所有患儿均接受FQ-PCR和ELISA法检验,为形成对照,抽选10例非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完成相关检验,评价并比较血清抗体与病毒DNA的平行性与敏感性。结果 30例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共有20例DNA与IgM呈阳性,阳性符合率为76.92%(20/26),DNA与IgM检出率分别为86.00%、73.33%,两种方法检出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ELISA法检验,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小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测侧重CMV病毒DNA检测,诊断效果与特异度更高,可减少人为干预产生的误差,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荧光定量PCR技术 儿童 尿液巨细胞病毒 应用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测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的价值。方法 30例样本取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或高度疑似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儿童群体,所有患儿均接受FQ-PCR和ELISA法检验,为形成对照,抽选10例非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完成相关检验,评价并比较血清抗体与病毒DNA的平行性与敏感性。结果 30例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共有20例DNA与IgM呈阳性,阳性符合率为76.92%(20/26),DNA与IgM检出率分别为86.00%、73.33%,两种方法检出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ELISA法检验,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小儿尿液巨细胞病毒检测侧重CMV病毒DNA检测,诊断效果与特异度更高,可减少人为干预产生的误差,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荧光定量PCR技术 儿童 尿液巨细胞病毒 应用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眼底血管造影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到眼底血管。使用带有特殊装置的眼底照相机连续拍照记录眼底血液循环中荧光素的动态情况,及时观察和拍摄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观察眼底疾病各阶段荧光素血管的发育情况,从而了解眼底的微循环结构和各种生理病理变化。荧光素钠注射液必须用作造影剂。到目前为止,荧光素钠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染料药物,但仍有不良反应。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荧光PCR法和生物芯片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结果。方法:择取我院2023年8月份到10月份实际纳入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取荧光PCR法和生物芯片法来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全部接受宫颈细胞学检测,详细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的结果。结果:采取荧光PCR法检测HPV-DNA结果阳性34例,阳性率为68.00%,采取生物芯片法检测阳性28例,阳性率为56.00%。结论:荧光PCR法与生物芯片检测方法诊断效能均良好,因此,临床检测环节,需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检测方法。

  • 标签: 荧光PCR法 生物芯片法 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采用活性溶胀种子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表面修饰有羧基的彩色且在特定激发下释放荧光的聚苯乙烯微球。采用乳液聚合首先制备尺寸均一的苯乙烯纳米小球作为可溶胀活性种子,采用丙烯酰化的染料分子作为共聚单体,从而制备得到有色苯乙烯微球。所得到的有色微球进一步作为种子,通过溶胀法负载稀土配合物进行荧光标记,并再次通过乳液聚合使其包裹在微球内。为了便于生物分子偶联,在聚合过程中引入甲基丙烯酸作为功能化共聚单体,从而使所得微球表面被羧基功能化。

  • 标签: 标记 无皂乳液聚合 彩色 荧光 羧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广州万孚免疫荧光检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近一年在我院最终确诊的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检验,观察组接受广州万孚免疫荧光检测,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检测时间以及检查费用。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00%,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5.00%,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查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广州万孚免疫荧光仪能够准确检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安全护理 急诊 输液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乙肝病毒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乙肝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5月1日-31日,研究对象为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患者均实施荧光定量PCR检验以及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中大三阳阳性率最高,同时对应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水平最高,较其它模式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验乙肝病毒可作为乙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为乙肝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乙肝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不同样品放置周期对胃幽门螺旋杆菌分型检测结果的影响状况,从而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适宜的胃幽门螺旋杆菌分型检测检测周期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以门诊确诊感染Hp的158例胃肠疾病患者以及163列排除感染Hp的门诊正常人群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量子点免疫荧光法分别对新鲜血清标本(4小时内)、4℃放置三天、4℃放置一周的血清标本分别进行胃幽门螺旋杆菌分型检测,分析相应的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尿素酶抗体(Urease)检测结果的差异。结论:样品放置3天以内对样品检测结果影响不大、

  • 标签: 标本储存周期 胃幽门螺旋杆菌 量子点免疫荧光法 免疫分型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