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直以来,学界对白先勇短篇小说中"去国离家"之痛有多番探讨。但实际上,小说中呈现出的个人化地方书写也值得关注。本文就试图借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概念,来探讨白先勇在书中,对上海、台北、纽约三地的地方书写。三个地方的书写,在塑造人群的地理想象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不同的书写模式也反映了作者不同的精神指向和价值观念。本文旨在推敲白先勇如何将真实地理景色,转化为充满个人经验、记忆、想象的地方。

  • 标签: 白先勇 地方书写 空间
  • 简介:世界上再没有别的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几千年一直敬奉龙、崇拜龙,自称为“龙的传人”。在十二生肖中,有辰与龙相属,凡是辰年出生的,都是属龙的。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每年端午节都有龙舟竞赛。在神州大地,在海外唐人街,都以绘画和雕塑,刻划腾挪奔扑、潜渊飞天的龙,表现华人坚毅进取的精神。龙像具有特殊的神力,把

  • 标签: 龙文化 中国文化 图腾崇拜 民族文化
  • 简介: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因"凸现了当代城乡变革中的人性复杂性"而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本文试图从叙事形式上解析《城乡简史》如何通过融汇宏大历史叙事和个人叙事创造出一种新型形式;再从内容和人物的自我塑造上,阐释小说如何揭示了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村人的双重异化问题。

  • 标签: 城乡发展 历史叙事 个人性 简史 他者化 短篇小说
  • 简介:本文从两个向度描述和论证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爱欲书写从被动到主动、从客体到主体的历史性演变:其一,建立独异自足的女性爱欲王国,女性爱欲同时充当主体和客体;其二,建立两性关系式中的女性爱欲主体.同时,多方阐释了演变的意义及其书写的审美特质.

  • 标签: 女性爱欲 爱欲自足 爱欲主体 审美特征
  • 简介:王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台湾导演,他导演的电影擅长以政治修辞来反思历史,以哲理思维来关怀人类,传达出历史的乖谬和小人物的挣扎。他把人物置于大历史背景下,以残酷而又荒诞的笔触为台湾历史立传,以戏谑和嘲讽的叙事格调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的批判与控诉。在展现人物命运时,较多地着墨于人性的细微层面,对处在台湾社会底层的百姓和边缘群体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从哲学意义的高度探讨了台湾以及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 标签: 王童电影 历史反思 政治修辞 人文关怀 身份认同
  • 简介: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什么类型,香港电影永远都是从香港的角度去书写和描述问题,并且这些影片永远都是用香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呈现。前者是为了展现香港本土的社会价值取向,后者则是为了展现香港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思维方式,影片《桃姐》可以作为这个观念的最好证明。香港电影所具有的独特性格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高票房的回报和温情脉脉的主仆关系背后,是六十多年来香港跨文化心理的纠结与展示。

  • 标签: 新市民电影 跨文化 历史观照
  • 简介:历史的警觉──读韩少功1985年之后作品南帆诗意的中断不论文学史如何表述中国文学的1985,这个年份都曾是韩少功文学生涯的一块重要界石,韩少功在这个年份集束抛出了《爸爸爸》、《归去来》、《蓝盖子》等一系列小说,并且在声势浩大的“寻根运动”之中领衔主演...

  • 标签: 韩少功小说 政治权力 张承志 警觉 英雄气概 精神创伤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中有一类借用古老的神话或历史题材来表现现实的作品,在之前的研究中,神话题材的作品一直被纳入到历史题材之类加以考察。而正如神话与历史是不同的研究对象一样,神话题材作品也体现出不同于历史题材作品的独特审美特征和创作风格。特别是现代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神话学理论建构的重要阶段,许多现代作家都曾对神话进行过专门的理论研讨,这种理论积累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对于神话独立性的强调。茅盾作为中国现代神话学学科建构的奠基者,他的神话学理论研究与神话题材作品的创作之间体现出的紧密关联性,集中代表了现代作家神话题材创作的独特审美价值。

  • 标签: 茅盾 神话 历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于大部分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阅读诗歌的人而言,"第三代诗歌"曾经是一份丰厚的馈赠。"第三代诗歌"的狂欢实验有效地修复了被中学语文教育败坏了的审美视力和阅读胃口,它为很多当代诗人完成了语言和精神启蒙。九十年代的校园诗人,谈论"第三代"至少代表了相应诗歌品味和眼界。

  • 标签: 第三代诗歌 诗歌精神 当代诗人 八十年代 于坚 海子诗歌
  • 简介: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责任聂茂:“故纸堆中三十年,拉近古人与今人”。这是人们对您辛勤耕耘的由衷赞美。人生有多少三十年?要在故纸堆中忍受寂寞孤苦,抖落历史的尘埃,还原一个人的真容,谈何容易!但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也许正在于孤独中守望着一炷烛光,潜入历史深处,与心仪的过往者“对话”,并与之成为穿越时空的知己。

  • 标签: 历史重构 传统文化 精神守望 生命的意义 “对话” 三十年
  • 简介:截至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已出版了五百余部,既包括通史也包括各类专史。近年来,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和问题颇值得关注,如"教材型文学史"与"学术型文学史"的关系问题、文学史中的"禁忌"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学术创新的问题等等。

  • 标签: 现代文学史著作总量 文学史编篆史 学术史
  • 简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高中历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让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民主自豪感,让学生对我们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即使如此,高中历史教学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的有效性不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不够浓厚,教学目标完成的不是很好等等,基于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责无旁贷,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

  • 标签: 教学方法创新 新课改条件 条件高中历史
  • 简介:视野(Horizon)是指从一个特殊有利的角度把一切尽收眼底的视觉范围。看风景,观地貌,论作战,我们都注重视野;对于历史,我们也会选择特定的角度来观照与叙述。刘恒是一个不断把叙事视野定位于个人独到视角的作家,他力图实现“从民族寓言到家族寓言,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政治学到潜在存在论”④的位移,从《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到《苍河白日梦》、《逍遥颂》等无不显示出刘恒个人化视野选择对历史的别一样认识,个人化视野选择使作品人物从旧历史小说的抽象观念主体成为有具体人性的主体,带来了历史的个体言说与当下言说性特点,个人化视野是承认有缺陷、有差异、有局限性的视野,是一种民间看取世界与承纳历史的认知方式。同时也意味着历史认识的片段性与历史的不确定性观念的认同。

  • 标签: 新历史小说 个人化 刘恒 《伏羲伏羲》 民族寓言 视觉范围
  • 简介:与郭沫若同时的三大历史考据家是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郭沫若年齿最小。郭沫若与王国维虽未谋面,却一生“最钦佩”王国维的学术,被吸引了“几乎全部的注意”;郭沫若与陈垣有过两次互访,为登门的陈垣题书名,走访励耘书屋留合影;郭沫若1961年曾两次看望陈寅恪,在吟成“壬水庚金龙虎斗,郭聋陈瞽马牛风”的对联之外尚存考史相通处——了解古人苦心孤诣、深究夸诞学风根源。

  • 标签: 郭沫若 20世纪 历史考据家
  • 简介:古人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之说。今天,我们的孩子应当成为全球文明进程中的建设者、成功者和享有者,而不是贫穷落后,激情悲壮的复仇者。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必须自己先重视,课堂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应该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和归接点。曾有位伟人说过这样的话:“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跪着,站起来吧!”当我们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时候,教师实际上也经历着一种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历史课“变”了、历史课“动”了、历史课“活”了。

  • 标签: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式 教师成长 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 历史课
  • 简介:摘要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涉及的层面十分广泛,教师如何针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将其与教材联系起来,努力将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通过何种途径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进行评估,都是复杂、系统的工作,也是广大历史教师今后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 标签: 高中历史 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 简介:清代处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发展全程的最后阶段。从清初统一起,到康乾盛世,以至“开千古未有之变局”的鸦片战争前后约达二百七十多年间,内受资本主义因素的消蚀,外受列强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自给自足以家庭手工业和个体农业相结合为主的封建社会经济体系,逐渐走向下坡路,民族矛盾透过阶级斗争日益激化,反映到学术思想和文艺领域上来,包括经史考据、小说传奇,无不达到推陈出新、合龙结穴之境,更呈现错综复杂、要因交织之观。

  • 标签: 个体农业 文艺领域 南施北宋 历史总结 清代诗人 舒位
  • 简介:摘要当前,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提出了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素养,是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新授课《罗马人的法律》为课例,以时序观念、空间观念及时空意义为三个视角谈教学策略,以期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时空观念素养有所启迪。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