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纳布啡在鼻内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1月在我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术后实施静脉自控镇痛,依据其镇痛用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10mg)与观察组(纳布啡100mg+托烷司琼10mg),对比两组患者镇痛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SAS评分及术后VAS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纳布啡在鼻内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术后镇痛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纳布啡 鼻内镜手术 麻醉苏醒期 术后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每组各50例,疼痛的评估选择面部表情评分法(FPS),镇静的评估选择 Richmond 镇静躁动评分 (RASS),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镇痛镇静效果。结果:瑞芬太尼组患者用药后的面部表情评分(FPS)比芬太尼组低(p

  • 标签: 芬太尼 瑞芬太尼 危重症患者 机械通气 镇痛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在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收治的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中,随机抽选6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两组各30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使用机械通气的总时间、NICU住院时间、神经外科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集束化镇静镇痛护理 神经外科 机械通气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术中镇痛效果。通过对不同镇痛方法的效果比较,以期为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方法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适当镇静镇痛药物,A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下肢神经阻滞,B组患者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变化、术后镇痛药需求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 镇痛效果:两组患者术中镇痛均较为理想,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A组)在术后镇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术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且持续时间更长。2. 生命体征变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A组)较腰硬联合麻醉(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更为平稳。3. 术后镇痛药需求: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A组)术后镇痛药需求明显低于腰硬联合麻醉(B组),提示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4. 术后恢复情况: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组(A组)术后恢复较快,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术中镇痛效果显著,且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和术后恢复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同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等优点,为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镇痛方法。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老年患者下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对肿瘤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患者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并发症的影响,为肿瘤置管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治疗的PICC置管术肿瘤患者,总计90例。进行11比例分组,对照组肿瘤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肿瘤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肿瘤PICC置管术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疾病知识掌握度评分、依从性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平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肿瘤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疾病知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肿瘤PICC置管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在提高患者治疗知识认知度的基础上预防和减少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护理价值显著。

  • 标签: 肿瘤治疗 PICC置管术 预见性护理 机械性静脉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及本院普外科收治的乳腺癌行PICC的患者28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发生导管异位的患者有3例,对此组患者进行置管途径、异位部位、处理方法以及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PICC发生导管异位的主要原因是对静脉的选择、患者自身血管解剖变异、置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以及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结论对于乳腺癌的患者选择右上肢进行PICC置管可以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率,临床中多种护理方法能够纠正PICC导管异位现象。

  • 标签: PICC 导管异位 护理对策 发生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骨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为我院2019.3—2020.8收治的66例骨科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取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研究组采取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结束时、术后6h、术后1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进行超前镇痛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 标签: 骨科手术 氟比洛芬酯 超前镇痛 V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镇痛泵辅助给药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采取硬膜外镇痛泵辅助给药的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给两组都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再联合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临床病症、生命体征、镇痛效果、手术后的排气时间,记录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手术后排气时间等观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及护理患者之间,对比观察指标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产科患者,采取硬膜外镇痛泵辅助给药方式并给予护理干预,能够保持稳定的镇痛效果,缩短患者手术后的排气时间。

  • 标签: 硬膜外镇痛泵辅助给药方式 妇产科 术后镇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枸橼酸芬太尼与地佐辛在辅助镇痛泵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12月我院接受的62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药物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前者给予的是枸橼酸芬太尼镇痛,后者给予的是地佐辛镇痛,对具体镇痛效果分析。结果:分析和对比两组具体镇痛效果,研究组的镇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0.3%和74.2%,数据分析可知,研究组的优势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是1.56±0.89分、10.25±0.14min、16.59±0.14min,数据分析可知,研究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手术患者采取枸橼酸芬太尼与地佐辛均可达到镇痛效果,其地佐辛的优势更为明显,值得临床实施和借鉴。

  • 标签: 枸橼酸芬太尼 地佐辛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汲取心内科患者静脉输液引发不良事件的教训,采取相对应措施,为医院对心内科患者静脉输液时提供参考。

  • 标签: 护理干预 心内科患者 静脉输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探讨静脉炎的发生、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患者舒适度及费用方面的差异。方法分别观察PICC患者30例(A组)和静脉留置针患者42例(B组)静脉炎、疼痛、留置时间及生活自理能力和临床费用方面比较。结果A组静脉炎6%,B组静脉炎46%;A组疼痛远远小于B组;A组留置时间10~270d,B组留置时间1~10d;A组生活自理能力正常,B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照顾;两者临床费用A组略高于B组差异不明显。结论PICC置管优于静脉留置针,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PICC 静脉留置针 肿瘤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5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护理的情况。结果42例内瘘应用良好,5例内瘘狭窄,3例血管栓塞,占此分别为84.7%,9.4%和5.9%,其中使用内瘘最长者5年。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是其生命线,故必须加强内瘘护理,方可促进血透治疗效果提高,有效延长患者生命。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应用护理管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透患者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47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9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护理,使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使患者得到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选取在我院医治的84例髋部骨折患者,选择时间区间[2020.12-2022.12],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模式,分析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肿胀评分,患者出血肺栓塞概率。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和肿胀评分均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模式护理髋部骨折病发静脉血栓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疼痛和肿胀程度,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髋部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管理干预对门诊、急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180例本院门诊、急诊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配法分成了参照组与实验组,各组有病患9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系统化护理管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对比P

  • 标签: 护理管理干预 门诊 急诊 静脉输液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各种化疗药物及时输入,减轻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对肿瘤患者血管的破坏。方法对220例长期静脉输液及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并观察置管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上述方法避免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破坏和局部刺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局部损伤,保证了患者按时治疗。结论中心静脉置管能够更好保护血管,保证化疗药物及时准确输入,且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等特点。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肿瘤患者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