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下睑内翻倒睫,切除下睑皮肤、轮匝肌,皮内带睑板缝合矫正内翻倒睫,同时可以美容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矫正。结果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倒睫全部矫正无双重睑出现。结论下睑内翻倒睫患者行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下睑内翻倒睫可得到良好矫正,方法简单、可靠且同时起到良好美容效果。

  • 标签: 下睑内翻倒睫 皮内带睑板缝合 美容
  • 简介:目的:探讨低视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受到社会支持。方法: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同仁医院、中医眼科医院采用方便取样方式抽取105例低视力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施测。结果:(1)低视力患者与社会常模进行比较,两者SCL-90九个因子(除人际关系外)平均得分均存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2)不同年龄组被试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五个因子上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SCL-90量表与社会支持量表相关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总分与主观支持得分呈负相关,与客观支持与社会支持度上呈部分负相关。结论:低视力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观上感受到社会支持少,应注重低视力患者心理护理。

  • 标签: 低视力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混浊患者行玻璃体激光消融术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07到2017-02在我院门诊诊断为玻璃体轻中度混浊30例30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作眼压、视力、眼部黑白B超及眼底照相并且放瞳眼底检查,排除活动性视网膜病变。选择混浊物在晶体后2-3mm及视网膜前3-4mm并且混浊物偏离视神经及黄斑患者。采用UltraQ:YAG激光仪治疗,2.0-5.0mj能量单脉冲准确聚焦在混浊物上进行激射,每次不超过500点。结果每次术后1月复查视力、眼压、黑白B超及眼底。疗效显著术后第1个月有15眼(占50%),2月有18眼(占60.0%),好转术后第1月12眼(占40%),术后2个月11眼(占36.6%),无效术后第1个月3眼(其中1例为Weiss环,2例为膜状混浊)(占10%),2个月1眼(占3.4%为膜状混浊)。术后第1个月总有效率占90%,无效率占10%。术后2月总有效率占96.6%,无效率占3.4%。无视网膜脱离及损伤,外伤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术治疗玻璃体混浊,疗效较好、简单、经济、安全,能够消除或减轻玻璃体混浊带来视觉不适,同时由于本次治疗病例样本较少,观察时间较短,还需要更多病例及更长时间观察。

  • 标签: 玻璃体混浊 ULTRA Q:YAG激光 玻璃体消融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keratoplasty,CK)治疗老视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选择31例(40眼)有明显老视症状患者,术前屈光度球镜+0.50~+2.50D,散光≤+0.75D,采用CK进行治疗,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0~-0.50D,非主导眼术后目标屈光度为.1.50~-2.50D,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1a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0.5(J3)或近视≥0.33(J4)者分别为61.3%,74.2%;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a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D、±1.00D以内者分别为45.0%,82.5%;术后1a术眼散光度在±1.00D以内者为87.5%;术后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无严重干眼症发生;术后1a90.3%患者表示满意。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治疗老视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老视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 单眼视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心电图改变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2009-06/2011-03在我院眼科住院113例DR患者心电图和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资料,并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R患者心电图异常表现以ST-T改变为多见.非增殖期心电图异常25例(61.0%),增殖期59例(81.9%),组间差异显著.在心电图异常DR患者中处于增殖期病例比例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与心电图正常组相比,心电图异常组也伴有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组间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不显著.结论:DR作为糖尿病严重眼部并发症多伴心血管系统病变发生和血糖控制不良情况.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及治疗效果。2003年2月-2008年1月126例(138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者(37眼)进行回顾性分析。138眼小梁切除手术有37眼(26.81%)发生浅前房,其发生原因有:滤过过强17眼(45.95%),结膜瓣渗漏14眼(37.84%),脉络膜脱离2眼(5.41%),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1眼(2.7%),其它3眼(8.1%)。其中33眼(89.19%)经保守治疗治愈,4眼(10.81%)经前房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使前房形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大部分经保守治疗可恢复正常,透明质酸钠在前房重建中效果良好。

  • 标签: 青光眼 浅前房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和不使用白星技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效果,探讨白星超声乳化技术优点.方法随机选取40例硬核(Ⅲ~Ⅳ级)白内障患者共47眼,随机分为A、B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组使用白星技术,B组使用普通超声乳化技术.对比两组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角膜水肿情况、超声乳化能量及每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计数减少量.结果A组与B组术后恢复较好视力(≥0.7)比例差异无显著性,A组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好于B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量明显少于B组,所用超声乳化平均能量明显低于B组.结论白星技术所用能量少,术后反应小,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乳化 治疗 角膜水肿 手术前后 硬核性白内障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镜结合电子鼻咽喉镜在鼻窦手术中应用。方法32例上颌窦侧壁与底壁交界处囊肿,16例蝶窦囊肿,12例真菌球性上颌窦炎,采用鼻内镜和电子鼻咽喉镜相结合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术中出血较少,平均约(20±3)mL。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见鼻窦自然开口均无闭锁或粘连,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结合电子鼻咽喉镜在鼻窦手术中,尤其是对上颌窦前壁、前壁与底壁交界处,蝶窦底壁、侧壁病灶清除,能在尽可能减少窦口开窗范围情况下,充分发挥各内镜优点,以达到微创目的。

  • 标签: 鼻窦 鼻内镜 电子鼻咽喉镜
  • 简介:目的探讨化脓性泪小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28例化脓性泪小管炎确诊患者。把他们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泪小管炎,冲洗泪道有液体进入鼻口腔。第2组泪小管炎合并泪小管阻塞。第3组泪小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但不合并泪小管阻塞。第4组泪小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及泪小管阻塞。所有组用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小管灌洗,同时泪小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脓性分泌物减轻后第1组给予保守治疗;第2组给予泪小管切开术。第3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术。第4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泪小管切开术,术后同术前保守治疗。结果所有组泪小管炎全部治愈。但第2及第4组各有1例泪小管阻塞。结论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小管灌洗,泪小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或在此基础上合并泪小管切开和/或泪囊鼻腔吻合术,简单方便,疗效确切。

  • 标签: 化脓性泪小管炎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会出现缺血区,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是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主要刺激物,它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黄斑水肿,严重影响视力。随着抗VEGF药物出现,针对黄斑水肿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抗VEGF药物已经成为治疗RVO黄斑水肿一线用药。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黄斑水肿
  • 简介:鼓膜穿孔延缓愈合可导致声波传递增益减少。文献报道颗粒酶B通过细胞内、外途径介导炎症反应,影响或延缓皮肤等伤口愈合;颗粒酶B基因敲除小鼠则不发生迟缓愈合。鼓膜结构与皮肤有相似性,但在正常鼓膜与损伤延迟愈合鼓膜中颗粒酶B表达差异鲜有报道。本文总结了慢性鼓膜穿孔产生和延迟愈合机制及颗粒酶B可能对其影响途径,为研究颗粒酶B抑制剂在促进慢性鼓膜穿孔炎症损伤修复中作用,为临床探索新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 标签: 颗粒酶B 鼓膜穿孔 炎症反应 损伤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42例(64眼)各型青光眼,术中一次性使用0.4mg/ml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6~12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术后1月检查,58眼(90.6%)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周测眼压,所有病例眼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48眼(75.0%)眼压低于21mmHg,术后6月测眼压,54眼(84.6%)低于21mmHg;末次随访时,56眼(87.5%)形成弥散扁平功能性滤过泡,8眼(12.5%)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总手术成功58眼(90.6%),其中完全成功54眼(84.4%),条件成功4眼(63%),失败6眼(9.4%)。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5眼,前房渗出4眼。讨论改良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充分降低眼压。该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方法。

  • 标签: 青光眼 改良式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C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单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52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经同一切口完成)和双切口组(上方巩膜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组各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47例,其中单切口组23例和双切口组24例纳入分析。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眼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38和0.47)。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9,x2=0.374;x2=0.007,x2=0.932;x2=0.537,P=0.464)。结论单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术均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术式具有相似疗效。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切口 小梁切除超声乳化联合手术
  • 简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最为常见致盲性眼底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长期以来,早期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只是单纯控制血糖,但这并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全身相关因素影响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许多全身因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此方面成果,总结必须严格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为最终通过全身综合干预以早期控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供思路.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糖控制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链脲素 血压
  • 简介:我们于1998年至2000年将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应用于耳廓完全离断伤治疗中,计1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

  • 标签: 显微血管吻合术 耳廓离断伤 手术方法
  • 简介:嗅觉系统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能够促进嗅神经功能恢复,因此OECs移植可能具有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功能。OECs可通过分泌多种黏附分子和营养因子,再生轴突发挥趋化引导作用;调节脑信号蛋白3A、神经纤毛蛋白-1等神经生长抑制相关因子及受体表达等多种机制,为轴突再生提供了良好环境。

  • 标签: 嗅鞘细胞移植 轴突生长 神经元 神经纤毛蛋白-1 OECs移植 轴突再生
  • 简介: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治疗急性期眼化学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期眼化学伤患者25例36眼临床资料,采用新鲜羊膜移植观察术后羊膜溶解时间、角膜上皮及透明度恢复、视力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3~6mo,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或保持不变(100%)。31眼(86%)羊膜在2wk内溶解。33眼(92%)角膜上皮在4wk内完全愈合,3眼(8%)角膜上皮持续缺损,Ⅱ期需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或角膜移植术。角膜缘有不同程度新生血管10眼(28%),角膜基质有不同程度混浊6眼(17%),晚期发生睑球粘连1眼(3%)。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是目前治疗急性期眼化学伤较为理想手术方法,早期羊膜移植对于恢复视力,重建眼表,降低伤后并发症具有明显疗效。同时,由于新鲜羊膜具有来源广泛、取材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

  • 标签: 羊膜移植 眼化学伤 急性期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泪液功能影响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0个病人(2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20+病人(2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术前,术后1mo,术后3mo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角膜荧光素染色(CSF),评价翼状胬肉及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功能变化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lmoBUT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SchirmerI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moBUT,SchirmerI,CFS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优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早期泪膜功能有影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早期泪膜影响小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

  • 标签: 翼状胬肉 泪膜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羊膜
  • 简介:目的:检测白塞氏病(BD)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差异表达谱,探讨miRNA在BD发病中作用,寻找与BD相关血浆生物标记物。方法:收集15例活动期BD患者和15例正常人抗凝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浆,提取总RNA,经miRNA标记、miRNA阵列杂交、miRNA阵列扫描和分析获得BD患者异常表达miRNA谱。通过miRTarBase(靶基因数据库)检索差异性表达miRNA已经过验证靶基因,并选取与免疫学相关差异性表达miRNA进行Realtime-PCR验证。结果:活动期BD患者血浆中hsa-miR-34c-5p、hsa-miR-144-3p、hsa-miR-483-3p较正常人表达上调,hsa-miR-301a-3p、hsa-miR-224-5p、hsa-miR-454-3p、hsa-miR-17-5p、hsa-miR-199a-5p较正常人表达下调。结论:miRNA差异性在BD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异常表达miRNA可能通过Notch1和SMAD4信号通路促进BD发病。

  • 标签: 白塞氏病 微小核糖核酸 自身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高脂血症、糖尿病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由年龄45~85岁360例ARC患者所组成;对照为与病例同期入住相同医院,未患与ARC有关眼病360例患者,对照组与病例采取1:1匹配方式。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疾病既往史等,同时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生化检测资料,包括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研究因素与ARC关联比值比(OR)及其相应95%可信区间(CI)。结果: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病程、TC及TG与发生ARC危险性无关(P〉0.05),仅HDL-C下降与发生ARC危险性升高有关(OR=1.519,95%CI:1.093~2.110,P=0.013)。在调整了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受损研究对象发生ARC危险性升高了73%(OR=1.734,95%CI:1.102~2.725,P〈0.001),而已确诊糖尿病患者发生ARC危险性升高了94%(OR=1.938,95%CI:1.293~2.906,P〈0.001)。糖尿病病程也与ARC呈显著性正相关,糖尿病病程〈10a和10~19a病例发生ARC危险性分别是未患糖尿病对照2倍(OR=2.347,95%CI:1.502~3.752,P=0.010)和3倍(OR=2.683,95%CI:1.267~5.683,P〈0.001)。结论:HDL-C下降及糖尿病可使中老年人群发生ARC危险性增加。

  • 标签: 年龄相关白内障 高脂血症 糖尿病 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