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医源性尿道损伤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报告21例医源性尿道损伤。其中,前尿道取结石损伤3例,尿道狭窄至闭锁行扩张损伤2例,后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损伤6例,拔气囊导尿管损伤5例,上气囊导尿管损伤4例,膀胱镜检损伤1例;前尿道损伤5例,后尿道损伤16例;挫伤5例,裂伤16例:Ⅰ类损伤4例,Ⅱ类损伤4例,Ⅳ类损伤13例;疼痛20例,尿道滴血(严重者流血)20例,排尿困难16例,尿外渗3例,会阴部肿胀7例;4例挫伤予以抗生素治疗,裂伤中5例经导丝导尿管导尿成功后保留3周,并抗炎、止血治疗;12例开放手术治疗。结果21例中,1例开放手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Ⅱ期愈合:3例开放手术后尿道狭窄,定期尿道扩张,余均痊愈。随访1~8年,排尿正常,阴茎勃起正常。结论对医源性尿道损伤关键在于预防,尿道检查及治疗前,必须了解正常的尿道解剖结构及病理情况下的尿道改变,谨慎操作,切忌暴力:尿道器械的使用必须由泌尿专科医师进行;对气囊导尿管的使用原理及方法等知识必须普及到乡村医生一级。尿道伤后的处理必须按损伤部位、程度进行;隹确的分析,严格按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 标签: 医源性 尿道损伤 尿道狭窄
  • 简介:摘要:尿道下裂是阴茎畸形引起的前尿道发育不全,是小儿男性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孕期若使用求偶素及孕酮可增加尿道下裂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为尿道异位、阴茎弯曲畸形、站立排尿困难、伴有痛性勃起、成年后不孕。因此,需采用手术治疗,并且手术治疗应在1岁后至学龄前进行,其治疗目的在于伸直阴茎,将尿道口移到正常位置,修复尿道

  • 标签: 小儿 尿道下裂 术前术后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道外科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无数前辈从认识胆道开始,由胆囊切除发展到肝外胆管探查,取得显著进步。黄志强院士首次采用肝叶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将胆道外科从肝外胆管发展到肝内胆管。精准胆道外科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成熟,标志着胆道外科迈入“段”的时代。然而,由于诊断与治疗全流程中理念与技术的诸多不确定性,胆道外科仍然是目前腹部外科最复杂,预后亟需改善的领域之一。未来的胆道外科将突破现有的肝段水平,通过与各领域的专家合作,作出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的医疗决策并开展更加精准的手术作业。笔者通过回顾胆道外科的历史,分析现状,旨在探索未来胆道外科的发展趋势及目标。

  • 标签: 普通外科 胆道外科 精准医学 大数据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导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16例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导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平均53.7(45~69)岁,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病程平均15(6~35)年;因前尿道狭窄排尿困难接受尿道扩张或内切开治疗时间平均10(8~15)年。所有病例均表现为阴茎头白斑或硬皮样变,尿道串珠样瘢痕,尿道内出血,有血性分泌物。5例合并阴囊部实质性肿块伴局部疼痛,平均直径4.5 (3~7) cm;11例合并会阴部肿块或脓肿,平均直径6.0(4~10)cm,其中9例有尿道皮肤瘘或破溃。阴囊、会阴肿块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鳞状细胞癌4例。盆腔CT、MRI检查示,9例肿瘤侵犯尿道和阴茎海绵体,未见淋巴结肿大;5例肿瘤侵犯尿道和阴茎海绵体,伴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肿瘤累及阴茎海绵体、前列腺包膜外及膀胱颈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累及左侧睾丸。TNM分期:9例T2~3N0M0期,5例T2~3N1M0期,1例T3N2M0期,1例T4N2M1期。5例尿道癌合并阴囊部实质性肿瘤患者中,2例行保留阴茎的阴囊肿瘤和尿道肿瘤切除+尿道近端造;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远端尿道肿瘤切除+尿道会阴造。11例尿道癌合并会阴部感染性肿块患者中,2例行肿瘤组织扩大切除+耻骨上膀胱造瘘;8例会阴肿瘤感染合并尿道皮肤瘘,其中2例行尿道肿瘤、窦道及周围肿块切除+膀胱造瘘,4例有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尿道肿瘤、窦道及周围肿块切除+一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膀胱造瘘,2例合并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阴茎、尿道全切+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膀胱造瘘。1例会阴部感染性肿块伴尿道皮肤瘘及一侧淋巴结转移患者(T2~3N1M0期),对手术顾虑大而放弃肿瘤切除。结果阴茎头和尿道病变组织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上皮角化,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层淋巴细胞浸润等典型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表现。尿道尿道周围肿瘤组织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P53、Ki-67、GATA3表达阳性;鳞状细胞癌4例,Ki-67、P40、GATA3表达阳性。所有患者接受平均4.8(2~6)个疗程化疗(顺铂+吉西他滨)和局部放疗[照射剂量(50~70)Gy/5周]。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26(3~48)个月,尿道尿路上皮癌和尿道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9(18~48)个月和18(3~24)个月。所有患者均死于肿瘤远处转移,6例肺转移,2例骨转移,3例肝转移,2例脑转移,3例肺和骨转移。结论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可进展导致尿道狭窄和尿道癌,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道肿块、反复感染和尿道瘘等,可行肿瘤切除和尿流改道治疗,尿道尿路上皮癌和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病理类型,术后可联合放化疗,但总体预后差。

  • 标签: 尿道肿瘤 硬化性苔藓样变 尿道狭窄 干燥性闭塞性阴茎头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流率在小儿先天性尿道下裂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术后尿道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7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另选择同期非尿路疾病正常男性儿童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儿童的尿路曲线分布情况及手术前后的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c)及达尿量95%时间(TQmax)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变化,比较尿道狭窄与无尿道狭窄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变化。结果研究组的钟形曲线分布比例[58.62%(51/87)]低于对照组[86.67%(52/60)],平台曲线分布比例[29.89%(26/87)]高于对照组[3.33%(2/60)](均P<0.05);研究组术前的Qmax、Qav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TQmax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年龄段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组内比较显示:各组术后2周的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3、6个月的Qmax、Qavc均恢复到术前水平(均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组间比较显示:5~7岁组及>7岁组患儿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Qmax、Qavc均高于≤2岁组、3~4岁组(均P<0.05);>7岁组患儿术前、术后6个月的Qmax、Qavc均高于5~7岁组(均P<0.05);尿道狭窄患儿的平台尿流曲线分布(100%)高于无尿道狭窄患儿[11.69%(8/69)](P<0.05);尿道狭窄组的术后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无尿道狭窄组术后2周、术后3个月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6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尿道狭窄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Qmax、Qavc均低于无尿道狭窄组(均P<0.05)。结论尿流率检测可为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依据,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尿道下裂 儿童 尿道狭窄 尿流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在青春期后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青春期后就诊的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平均27.7(12~65)岁;病程平均33.4(1~240)个月。既往手术次数平均2.5(1~9)次;尿道异位开口32例,其中开口于阴茎体部22例,阴囊部8例,会阴部2例。尿道狭窄合并阴茎弯曲17例,尿道皮肤瘘11例,尿道憩室9例,尿道结石11例,尿道感染25例。已有膀胱造瘘10例;61例尚能自行排尿,但排尿困难,尿线变细;71例平均最大尿流率4.7(0~11.2)ml/s。33例行一期尿道重建手术,其中11例行阴茎或阴囊中隔皮瓣尿道成形,2例行尿道憩室壁瓣尿道成形,12例行口腔黏膜尿道成形,8例行狭窄段尿道劈开成形。33例行二期手术,一期行狭窄段劈开,阴茎背侧皮肤腹侧转移或口腔黏膜预置尿道板,对于其中16例阴茎下弯>30°的患者,同期行阴茎伸直;二期23例行埋藏皮条法(Denis Brown)尿道成形,6例行尿道板纵切卷管法(Snodgrass法)尿道成形,4例行尿道板镶嵌口腔黏膜(Snodgraft法)尿道成形。5例二期预置口腔黏膜,三期行Denis Brown法尿道成形。阴茎弯曲采用阴茎腹侧瘢痕切除松解,必要时结合阴茎背侧海绵体白膜折叠予以纠正。结果平均随访30.5(4~59)个月。术后61例排尿通畅,平均最大尿流率22.7(15.8~37.2)ml/s。10例出现狭窄复发(一期手术者6例,二期手术者4例),7例出现尿瘘(均为二期手术者)。狭窄复发患者中5例行狭窄尿道劈开,4例行皮瓣扩大成形,1例行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后尿瘘患者行瘘修补手术,5例行1次瘘修补治愈,1例行2次瘘修补治愈,1例尿瘘未做处理。术后2例仍有阴茎弯曲。结论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在青春期后处理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残留阴茎下弯>30°,阴茎皮肤缺乏的患者,采用分期矫正弯曲,重建尿道板;二期或三期行Denis Brown法或Snodgrass法尿道成形,效果良好。

  • 标签: 尿道下裂 青春期后 尿道狭窄 尿瘘 阴茎弯曲
  • 简介: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治疗尿道狭窄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少和狭窄复发率低等优越性,是有效的微创技术之一。2003年3月~2005年11月,我科应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治疗尿道狭窄2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 标签: 尿道狭窄 等离子体双极电切 护理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治疗BPH患者180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前列腺症状评分和最大尿流率改变等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5.5±15.7)min,平均出血量(320.6±130.3)ml。术后前列腺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同时最大尿流率显著增加(P〈0.05)。治疗效果满意,无尿失禁、尿道狭窄等并发发生。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治疗BPH疗效确切,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康推广使用。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 前列腺增生症
  • 简介:摘要目的微创治疗己成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首选方法,其中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是微创治疗的典范,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及并发,方法本文收集119例电切手术病例,综合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的并发,并探讨护理体会。结果通过对并发的观察及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护理的安全隐患,减少了并发的发生。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减少并发的发生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并发症的观察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分析经尿道电汽化切除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84例作为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采用尿道电气化切除治疗,观察研究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前列腺症状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最大尿流率明显升高,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电汽化切除治疗前列腺增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发发生率较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经尿道电汽化切除术 前列腺增生症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2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25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30-135分钟,平均52.3分钟;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18-105克,平均43.9克;中出血量16-250ml,平均59.8ml。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指标经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施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患者出现并发的原因,并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施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n=80例)和对照组(n=8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并发防治措施,对照组不施行任何干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中,出现尿道狭窄3例(37.5%),尿失禁2例(2.5%),术后出血5例(6.25%),并发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中,出现尿道狭窄9例(11.25%),尿失禁8例(10.0%),术后出血12例(15.0%),并发发生率为36.25%。可见,研究组患者的并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施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的原因比较多,临床上应给予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以有效降低并发的发生率。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并发症 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