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汉外类词典是以解决汉外对译为主旨的实用型词典。笔者认为,此类词典应该是一种例解词典,其生命就在于必要数量的高质量的例句。

  • 标签: 汉日词典 例句 词义 语言环境
  • 简介:现代汉语“驴年马月”“猴年马月”均用来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的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而言),它们的生成与来源,现仍存争议。徐世荣(1997)认为“猴年马月”是“何年某月”快速发音音变的结果,在天干地支的纪年纪月方式中,“猴年”“马月”都是实指的年月,“猴年马月”有期,而为了真正实现遥遥无期,

  • 标签: 文化阐释 现代汉语 天干地支 “猴年”
  • 简介:平声的“治(鱼)”在汉语中长期使用,且仍在汉语方言中广泛使用,当是去声的“治(理)”变调构成的,不大可能是借词。其与表示“死、杀死”意义的南岛语词的音义关联是偶然的,二者并不同源。闵语中表示“杀、屠宰”的“创”则可能是古南岛语的底层词。

  • 标签: “治” 同源词 底层词
  • 简介:以往研究认同闽南方言持续体标记或来源于“著”或来源于介词结构。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实方言的全面考察,认为闽南方言存在A、B两类持续体标记,A类选择非表客观存在主要表主观倾向的句子;B类选择表客观存在的句子。A、B两类最初形式分别是“处”、“在处”。它们分别源于指代词“只/许处”和介词结构“在+只/许处”。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是在“动宾结构‘在+只/许处’一动词‘在处”’这一演变链的催化下产生的。两类持续体标记产生时都处于半虚化之中,后来都彻底虚化为持续体标记“咧”。其中,“在处”语法化为“咧”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径。之后,持续体标记“咧”又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演化,最后大都演变为语气词。文章同时讨论了“咧”的来源及其语法化各个阶段在闽台各地闽南方言中的语音表现。

  • 标签: 闽南方言 持续体标记 句类 指代词 介词结构 语法化
  • 简介:表祈使的“V着点儿”是现代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即用持续体表示祈使。这一格式是“点儿”替代近代汉语表祈使的“V着些”中“些”的结果。“V着点儿”中的“着点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语法化为一个整体,“着”也基本上由表示状态持续的助词语法化为一个词内成分,这一语法化过程在近代汉语里已经开始并基本完成。

  • 标签: 着点儿 来源 语法化
  • 简介:路桥话的主观量标记"个"在不同句法位置上所表达的主观赋量功能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两种"反向"的语义特征。当它用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前时,只能表达主观大量;而当它用于数量短语之前时,既能表达主观大量,也能表达主观小量。这两种主观赋量功能都来源于指示词"个",但由于受到不同语义演变机制的作用,才导致了"个"在主观量特征上的不同表现。普通话中也有一个主观量标记"个",而且在读音和功能上都与路桥话的"个"相似。普通话的"个"是受量词"个"个体化功能扩展的影响而形成的。

  • 标签: 主观大量 主观小量 个体化 指示词 语法化
  • 简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传教士编写的各类宁波话文献中“等”为兼用做连词的介词,功能活跃,尽管在今宁波话已消失。结合明清吴语文献及南方其他汉语方言如湘方言邵东话、石城(龙岗)客家话中“等”皆可用做给予义动词、致使义动词和被动标记。汉语方言中“等”的语法化路径为“等给予”〉“等让、使”〉“等被动标记”;同时表致使义的“等”还可以演变为伴随介词,并进一步发展为其他介词和并列连词,这种演变也具有类型学依据。

  • 标签: 传教士宁波话文献 “等” 来源
  • 简介:量词定指现象在东亚和东南亚的语言中并不罕见。我国境内的吴、闽、粤、客家、赣、湘等南方汉语方言中也存在着这一现象。在有关这一现象的诸多可能性来源中,"语言接触说"最能实现解释的简约性。同时这一推论也得到了来自音韵学、文化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的佐证。我们还以桂南平话和壮语的接触为例,重点关注了平话中量词定指现象的来源

  • 标签: 量词定指 量名结构 语言接触 平话
  • 简介:“打X”是非常特殊的方言连词,在明清北方方言背景的文献①及现代汉语方言中出现过“打仔”、“打哩”、“打着”、“打要”、“打”等形式。“打x”应来源于实词“打(打算、计划)”。相应地,与“打”语义相当的“待”等词语在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连词化的发展。

  • 标签: 打X 打着 打仔 连词化
  • 简介:中古三等专有声母,非组由帮组受三等i介音的变体u的影响而来,章组由各种声母受复声母后垫成分j鄂化而来,日母由弃音声母受j颚化而来,邪母开口来自lj,合口来自SGW,喻三来自GW。

  • 标签: 非组 章组 日喻邪母 来源